文/王芳洁
夏天刚起头的时候,竹内亮开始拍长江。6300公里,一队人开一辆车,足足开了两三个月。他们从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头出发,然后是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南京,马上就要去上海了,那里有长江的入海口。
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拍长江了。2010年,还在日本NHK电视台工作的竹内亮,被公派到中国来,拍了一部叫做《长江天地大纪行》的片子。他想以那部片子为参照物,看看这十年间,都有哪些变化发生。
这是日本人竹内亮在中国做导演的第九年。2013年,竹内亮携妻子赵萍,定居在赵萍的故乡南京,两人一起创办了一家专门制作纪录片的公司——和之梦。
九年间,由竹内亮导演的多部纪录片,无论是系列专题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还是聚焦疫后生活重建的《好久不见,武汉》,都在中国及海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总是用外国人的视角去观察中国,又用中国人的视角去观察国外,这让他的纪录片具有一种特别,并且,和很多导演不同的是, 竹内亮的片子似乎并不以矛盾作为剧情的推进,它们是平和的,善意的,带着异乡的好奇,但又不猎奇,最后,就像和观众达成了某种共识。
目前,在B站,和之梦的官方账号累计获得的点赞数已经超过了270万。
当然,伴随着这些认可,这家公司也在九年间悄然长大,从最初只有夫妻二人,到现在已经超过了40个人。
但是竹内亮告诉我,他一点都不想去管理别人,“要让我管的话,公司早就倒闭了”。他想像学长那样和年轻人一起去做事情。“在我这里,不能赚到大钱,但是可以拍自己想拍的东西。”
01
竹内亮喜欢大的风景,高原,高原上的冰川,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痕迹。有一种壮观是带有时间纵深的,像一夜之间沉入水底的三峡旧址。但日本的土地非常小,在来此地之前,他没有看过这样的风景。
既然见过了这些风景,2011年,也就是第一次拍完长江之后,竹内亮萌发了搬到中国的想法。其实当时,他在日本有房子车子,有妻子孩子,有稳定工作,并且拿到了日本电视纪录片的最高奖。这个念头不仅旁人不理解,就连妻子赵萍都觉得诧异。
竹内亮反复游说了两年,一家人终于在2013年举家移居赵萍的故乡南京,开始了纪录片创业。
最先打出影响力的是2015年11月上线的《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观众们新奇于这种具有国别差异的视角,又被片子平和的节奏治愈,慢慢的,作为导演的竹内亮出名了。现在,这一系列拍摄了300集,仅在B站上的播放量就超过5000万次。
随着竹内亮的名气越来越大,一批热爱纪录片的年轻人加入了和之梦。现在,公司一半以上的员工是90后。
和之梦的部分团队成员
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这家公司里大多数人,都是搞创作的,有编导,有导演,有摄像师,有后期,每个人的工作需求都不一样,有的人加班晚,有的人出差多,挺难管的。既不能拿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人的工作,又不能为每个人单独设计一把尺子。
竹内亮也不想管,他不觉得这样的一家公司,是需要管理的,这里的所有工作都围绕创作发生,老板和老板娘连办公室都没有,连吵架都得当着人面。
其实像这样的创作型公司,最重要的确实不是管理,因为如果对创作者采取了过多的管理动作,某种角度上就是对创作的克制。 现在的年轻人,需要的是互相尊重,互相平视,他们需要被激发,而不是被要求,需要有个人成长,而不只是被KPI驱动。
你要让这些年轻的创作者内卷起来,他们一定会躺平给你看。
所以,这样的组织,其实需要的是一个衬手的生产力工具,让大家能够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做内容创作当中。而不是投入琐碎,记录自己的工时,折算调休时间,填出差申请、报销单。
这应该是所有创作型公司的通病吧。
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竹内亮夫妇也没想好该怎么解决,以和之梦的情况,离一套动不动几十上百万的OA系统太远了。
差不多4年多前,负责人力行政的时溢穗从携程辞职过来,发现原来这家公司还在用最原始的纸质表单,员工每次请假申请都得打印好,请制作部主管签字确认。她大为惊讶,经她推荐,公司终于用上了钉钉,免费版的。
好在虽然是免费版的,但大多数公司需要的基础功能都有,也简单,很容易上手。时溢穗发现,新入职的员工,她只需要讲10分钟,对方就能明白该怎么请假、调休、报销、提交项目申请等,很快就熟悉了整个公司的流程。
作为纪录片团队,员工需要经常外出拍摄
于是,在和之梦,团队同学实现了工作和调休的自由。因为工作性质,他们有时为了赶一个片子,集中一段时间连轴转,用周末的时间加班。但现在,只要在钉钉上申请,他们就能把调休的时间补回来,系统自动计算,常常能一连休个十天半个月,彻底的给自己放个假。
要知道,在以前,同学们想要这么干,会非常麻烦,先要手工申请,再一点一点把自己的加班时间统计出来。
后来,大家又开始探索将操作手册、项目文档、成片素材等沉淀在钉钉知识库里,分门别类整理。过往这些文档和知识,以不同的形式分散在每个项目负责人的电脑中。现在,钉钉知识库以文件夹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项目文档,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目录,沉淀为整个公司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开放给团队,尤其能帮助新加入的伙伴成长。
这样,团队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上。
2020年6月,由竹内亮导演的《好久不见,武汉》上线,这是一部讲解封之后的武汉的故事,很快便在全网获得了广泛好评。这部片子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普通的武汉家庭身上。
这些人都是竹内亮在微博上征集的,最初一共有100多人,编导一个个电话过去聊,将初采内容记录在钉钉文档上,再同步给团队同学一起参与。团队十多位包括编导、摄影、新媒体运营同学共同在一份表格中协作,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经过近10天的密集讨论,最后大家在这份近十万字的文档中选出了10组人。
在他们中间,日料店的老板赖韵重新把店开起来,生意还没有恢复到很好,不过熟客已经回来了。护士龚胜男在疫情过后学会了骑自行车,和闺蜜一起穿越长江大桥,一对疫情期间曾经有一百多天不能相见的情侣重新开始规划婚礼挑婚纱,一群系着红领巾的老人准备游泳渡江,历时4个多月可以重新游泳,大家都快乐极了。
总之,这是一个关于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讲疫情,但整部片子看下来,其实说的是一个朴素的道理。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艰难时刻,度过去了,平凡而安稳的生活会如约而至。
于是很多人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自己,也有很多人获得了力量。
在纪录片《武汉,好久不见》中,竹内亮和被访者在武汉街头交流
02
一个纪录片,无非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主体和客体。和很多纪录片不一样的是,竹内亮经常是会成为片子中的一部分,他在中国的街头寻找,和普通人聊天,在生活中感受。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因为尽管43岁的竹内亮已经在中国生活了9年,但在他身上,外国人的底色其实还在。他很瘦,一头卷发,穿着潮牌T恤,走路的时候稍微有点弓着背,就像是一个刚从东京原宿街头走过来的人。
中国话是好的,但还没有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比如说,聊天的时候,我随口说过一两句成语,竹内亮一下子没搞明白是什么意思。当然,我肯定不是故意的。
正是因为竹内亮的身上还有外国人的烙印,这让他的视角成为了一个坐标。这个坐标有时候会出现在风土人情当中,有时候也会出现在社会变迁当中,总之竹内亮的拍摄题材非常广泛。
拍了两三个月长江,所有团队成员都晒黑了,也包括竹内亮
你若问他灵感从何处来,他会说随便就有了,随便喝酒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好奇心就迸发出来。
并且,随着公司的发展,和之梦的很多影片的灵感,就并不只是来源于竹内亮了。 在这家公司,任何一个人有了好点子,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商务同学,如果有想拍的片子主题,只要和制作主管沟通,如果成本不高、又有人觉得感兴趣,就可以在钉钉上提交立项申请,获得项目经费和人员支持。竹内亮会帮忙提建议,拉资源,为他们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2021年4月,竹内亮的最新纪录片《走近大凉山》正式上线,不久后便冲上了微博热搜。虽然竹内亮仍然是这部片子里的寻访者,但最初的发起人却不是他,而是摄像师徐亮。
2018年,徐亮从国外留学回来后,就去凉山布拖县采洛村双河小学做了一学期的支教老师。虽然在那里待得时间不长,却对大凉山有了很深的感情。他一直想拍摄一个真实大凉山。
从大凉山回到南京,徐亮到和之梦面试,面试的时候,他就把想拍一个大凉山的纪录片的愿望告诉了竹内亮。2021年初,这个项目在钉钉上立项了。
竹内亮让他来策划这次的大凉山拍摄,并且自己作了这部片子的导演。
03
其实,十年前,竹内亮就到过大凉山,当时这里还没通公路,他记得是骑着驴进的山。
那次的拍摄,正是《长江天地大纪行》的一部分。现在,竹内亮再次沿江而下。
我问他拍什么。他说变化。
可是长江能有什么变化呢?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风景当然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那么美,但是人变了,和10年前相比,生活在长江边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已经发生了太多变化。”竹内亮回答。
他给我讲了一对藏族姐妹的故事。
10年前,竹内亮在香格里拉拍过一个藏族姑娘,当时在她们那,年轻人是不能自由恋爱和结婚的,所以这个姑娘的结婚对象是父母决定的。但是后来,她的妹妹可以自由恋爱了,所以自己找到了结婚对象。仅仅是十年,这对姐妹俩有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际遇,也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和习惯。
看起来,在这部以变化为线索的片子里,不仅当下重要,十年前的参照也同样重要起来,如果不把时间的魔法展现在观众面前,纪录片的说服力是不够的。好在竹内亮把以前的素材都留的好好的。
但是,前不久,南京下过一场大雨,和之梦负责设备管理的星宇兼任摄像助理,那时刚好在陪着竹内亮一起拍长江。等回到公司时,星宇发现所有硬盘都泡了水。他只好一个个拆开,再晾干。
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竹内亮突然想起来,还有一批硬盘,存的是他以前的拍摄素材,被放在了自己办公桌的柜子里。那里面有东京塔的空镜,五年前拍的故宫,还有十年前拍的长江。
星宇打开柜子一看,果然硬盘都湿哒哒的,幸运的是,还来得及挽救。
这样的事故很悬,好在以后应该不会发生了。几天前,和之梦把钉钉升级到了专业版,并且,和之梦在钉钉上,还增加了设备资产管理系统。
竹内亮正在学习使用设备资产管理系统
因为几个月前,竹内亮对中国的工厂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就去深圳找了一家工厂去拍。像往常一样,他没什么脚本,就随意在工厂里探索,和工人们聊天,突然发现每个机器上都贴着一个二维码。他就拿手机去扫,发现原来是一套基于钉钉的设备巡检系统,通过系统界面,可以清楚的展示机器的具体参数,和所有检修记录、维护情况,相当于每台设备都有了一个“身份证”。
当时,竹内亮就觉得,这套系统是可以用在和之梦的,便于管理公司那些硬盘,只要一扫,就知道硬盘里存储了什么。
管理员用钉钉扫描器材二维码确认
这是这家纪录片团队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麻烦事,当然也应该是所有类似影视公司的痛点。 因为每个这样的公司,都会积攒了很多素材,它们被存储在数十个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的硬盘里,真要用的时候,需要把一个个硬盘连上电脑,再一个个文件去查阅。
从深圳回来之后,钉钉生态伙伴的雷开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利用钉钉低代码工具,帮和之梦开发了一套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对整个公司上百件器材做统一维护管理,包括入库、领用、归还、报废、保修。如今,大到三脚架、摄像机、遮光板,小到一条电源线、SD存储卡等等,都能在系统里查到。所以,现在,只要一扫硬盘上的二维码,竹内亮他们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这里面存储了什么。
和之梦员工使用钉钉申请项目立项
另外,星宇以前用纸质表单来管理全公司的硬件设备,但是因为他本人经常不在,所以同事借器材时登不登记就全凭自觉了。但现在,他只要进入设备管理系统,有多少硬件,分别在什么地方,由谁使用过,也都一目了然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以前竹内亮想都不敢想,就像OA系统,原本,一套专业的设备管理软件的开发成本至少也要几十万,没有半年根本下不来。
这也是时间给现实带来的改变。
9年前,竹内亮觉得日本没什么意思,于是就决定来到中国。但在来此地之前,他对日本的慢节奏是没有感知的。
来了中国之后,他终于感受到了快。在这些快里面,当然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肯定也有数字生产力工具给创造带来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