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国经济衰退预期加快、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创下纪录低点及通胀预期回落等因素,可能会降低美联储激进加息的紧迫性,但据CME“美联储观察”6月25日公布的数据,美联储在7月连续第二个月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仍高达98.7%。
过去三个月,美联储已分三次合计加息150个基点,其中包括一次祭出加息75个基点的猛药,以抗击处于40年来创新高的通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6月22日参加听证会时继续发出坚定大幅加息以降低通胀的最强信号,不过,华尔街经济学家表示,能源和粮食价格飙升推动通胀走高的因素并非美联储可以掌控。
要知道,当通胀持续位于40年高位且屡次创新高时,实际上是对冲了美国债务成本,但当美联储不得不需要大幅加息抗通胀以挽回信誉时,副作用是目前压在美国身上的债务危机就会提前来到,并可能引发经济衰退,这实际将会让其很快失去救助自己不断膨胀债务的能力。
因为,随着利率攀升,又会制约消费水平和生产率,企业利润就会出现下降,使得美国财政失去了增长的动能,同时,美国支付的债务利息成本就会迅速增加,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去年美联储一直坚称通胀是暂时的原因了,而这也是目前让美联储在控制通胀和以多大力度收紧货币政策上感到很为难的事,所以,此时美联储怎么办?
答案很明显。美联储将会隐蔽把高通胀和债务风险转嫁出去,美联储理事沃勒在6月22日发表讲话为我们提供了注脚,他表示,“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不考虑对其他国家的溢出效应“,这对全球市场意味着什么?近段时间越南市场的大幅下挫已经意味着此轮美元紧缩周期对市场的吸筹效应已经开始。
美媒CNBC在6月23日援引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21日,被称为网红股市的越南VN30指数已较今年高点下跌近22%,逆转此前二年的大涨趋势。
据VinaCapital在6月24日发布的报告分析称,尽管越南经济有亮点,越南股市价格仍然很低,为11.5倍的远期市盈率,使得VN指数在近二周出现震荡式反弹,但由于抛压强劲,使得嗅觉灵敏的国际投资正悄然地从越南金融市场中撤离,不再重新返回,分析师认为市场尚未触底,以防止越南VN指数大幅缩水后进一步亏损。
数据显示,越南金融市场正处于一个不可预测的时期,自从今年4月初开始暴跌以来,外国投资者共抛售了高达869万亿越南盾的金融证券资产,几乎是2021年同期的3.5倍。另据越南外国投资局在6月6日的报告,越南企业今年前五个月向国外企业投入的投资资金也大幅暴跌了38%至3.4亿美元。
紧接着,研究机构FocusEconomics在6月24日发表的更新报告中表示,虽然,十多年以来,越南经济数据实现了增长,甚至被称为亚洲经济奇迹,但越南是靠积累风险贷款和外债来扩大经济增长的,这也使得私人信贷增长明显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该机构认为,美国在自身高通胀、能源价格高企及本土制造成本高昂等多重经济压力交织下,为了转嫁自身的债务和通胀风险,已经开启了收割越南经济的过程,最新的消息正在反馈这个分析。
我们注意到,美国财政部已经在6月11日将越南列入货币监测名单中,而在去年12月越南更被美国认定为货币操纵者,这就意味着,美国再次对越南举起收割屠刀,这在美联储开启激进式的加息和缩表的过程中,叠加上面这些因素,连同越南迅速上升的企业用工成本、土地成本、私人债务负担,这势必会影响越南本已脆弱的财政收入和国际账目收支平衡,如果无法解决自身的美元债务陷阱,可能接下去的经济会出现衰退风险。
事实上,美国在高通胀、能源价格高涨及本土制造成本高昂等多重经济压力交织下,为了转嫁自身的债务和通胀风险,美国这几年一直在开启收割越南经济和金融债务市场。
世界在5月最新发布的报告中称,由于越南经济可能会在2022年底逼近该国规定GDP的67%的债务比例上限,因此将该国列为了东南亚最需要巩固财政的国家。
分析认为,越南多年以来一直乐此不疲地沉浸在美元债务陷阱之中,一些人更与华尔街利益集团进行交易,比如,越南工厂中的大部分利润掌握在欧美等国外厂商手中。
这也就是说,一旦全球经济或越南本国经济的宏观环境出现问题,那么,越南就会成倍地放大外部环境的影响,路透社分析师也在6月21日发表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一度火爆被称为经济奇迹的越南或将成为牺牲品,基于此,按该外媒的分析就是,越南经济或将衰退回原形,存在衰退21年的风险。
紧接着,IMF在一周前发表的报告中警告越南注意通胀和金融风险,比如,美元融资利率提高、原材料及商品供应链困难、油价和海运费大幅上涨以及俄乌冲突等可能会对越南经济的复苏步伐和通胀大幅上行后对金融市场产生较远影响。
按越南规划与投资部长的警告就是,虽然,越南有劳动力成本、税收和区位红利优势,但如果越南制造不能赶上工业4.0,那么,与其他国家间的制造业真实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这也说明,越南已无法避免要被美元资本收割财富。
不过,在一些脆弱的市场面临国际资金撤离的同时,美国的金融市场可能也会碰到相同的情况,一些嗅觉灵敏的国际资金将持续从美国市场撤出,转向收益更高和更稳定的市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