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言:“天下之道,不争而善胜。”
《道德经》里写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杨绛曾写道:“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人生中许多烦恼都来自于“争”。
争,未必会赢;不争,也不一定就会输。
有时候,你争得越多,失去得反而越多。
真正的聪明人懂得静而不争,是人生最顶级的智慧。
一、不争口舌
常言道:“常与同好争长短,不与傻瓜论短长。”
这世上,人有百样,事有千种,不是所有的事,都值得我们去争辩。
口舌之争,往往只会让我们深陷泥沼,自寻烦恼。
论语里有个“三季人”的故事,说到的是子贡在门口扫院子,有客人来问子贡:“一年有几季呢?”
子贡笑答:“春夏秋冬共有四季。”
那人摇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子贡大为疑惑,客人却固执己见。
双方争执不下,甚至打赌:如果谁错了,谁就要向对方磕三个头!
就在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孔子来到院里,子贡便让老师判定。
孔子听完两人的争执,呵呵一笑,对他们道:“一年的确是有三季。”
然后又让子贡给对方磕三个头认错,客人满意地走了。
事后子贡大为不满,不懂老师为什么如此判定。
“一年明明有四季,为什么老师您说一年有三季呢?”
孔子笑着道:
“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没见过冬天。
你跟他讲三季他会满意,讲四季吵到晚上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
《道德经》有句至理名言:“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永远无法辩赢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口沫横飞,也只是浪费口舌。
没有结果的事,一味争论,只会自寻烦恼;无关紧要的人,始终强辩,只会自我消耗。
世界那么大,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值得你花费精力去争辩,我们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不和糊涂的人讲道理,对烂人烂事避而远之。
难得的好心情,我们应该留给值得的人。
平定宁王叛乱之后,朝堂之上诽谤和议论王阳明的人越来越多。
王阳明却毫不在意。
他说:“我相信自己的良知。是是非非自有定论,哪怕天下人都来谤我,也改变不了什么。”
难听的话,过耳不过心。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辩由他辩,明月照大江。
君子不需要与人争胜,更没必要跟人强辩是非。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公道自在人心。
逞一时口舌之快,只能赢得暂时的胜利。
养一颗包容的心,才能得大自在。
《易经》: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嘴狠赢一时,心善占上风。逞口舌之快的人,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靠口舌相争的人,只会给自己惹下灾祸。
二、不争名利
《菜根谭》中有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意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不要锋芒太露,要懂得迂回婉转之法,要在纷杂之中能保持清醒,亦要有能屈能伸的本事。
一个真正有本领的人,不争名利,不计较得失,懂得低调收敛,这才是真的智慧。
提到王安石,史书对他的褒贬不一。
其实,他对名利很淡泊。年仅22岁的他在科举中考出进士第四名的成绩,却不求在京馆阁任职,而是一直在地方历练。
当时德高望重,对他欣赏有加的政坛前辈的文彦博、欧阳修有意提拔他,他都一概推辞。
他走入地方,切实体会到人民疾苦,想通过一些因地制宜的办法,对这个沉疴弊端的国家做出一些改革。
可惜王安石提出变法时,已经是仁宗晚期。国家积重难返,王安石的主张无疑是痴人说梦。
然而王安石并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再次退回江宁,淡泊名利,对朝廷调他入京的征召一概推辞掉。
这种以柔克刚的路线,很好的避开了官场风云诡谲的争斗和名利的漩涡,并为自己赢取了再度出山的时间。
神宗时期,他变风俗、立法度,大刀阔斧,终于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主张理想!
有时候,以柔示人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雷霆手段。
无为、不争、藏锋、内敛,是涉世之要道。不争,也是一种争。
被曾国藩一手提拔的晚清第一名臣李鸿章,也曾有不抢功的美德。
太平军兵乱时期,曾国荃率兵包围了南京,朝廷命李鸿章发兵去支援曾国荃,争取一举拿下南京。
然而李鸿章明白,太平军早已是强弩之末,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便一直装病,拖延发兵日期。
其实李鸿章深明藏拙的要义,他只是不想去抢那份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功劳。
《易经·谦·彖》有言:“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天道、地道、人道,都是忌盈好谦。
所谓盈,就是满,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追求圆满,这是人最大的祸端。
浮在表面的风光里,争强好胜,妄图碾压他人,结果往往会招来祸患,断送了自己的后路。
诸葛亮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过分贪名逐利,只会消耗自己。与其在争夺中迷失自我,不如在安闲中修炼自我。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屑与别人争。他们更明白,不争,也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三、不争输赢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曾说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有时候,人生是没有对错,没有输赢的。
你面红耳赤地争赢了,却输了豁达从容的心境。
越是厉害的人,越是有涵养的人,越懂得让步,温和宽厚。
在作家榜上,杨绛成为中国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
《杨绛传》的记录,让我们看到她与世无争的气度风华。
在初到牛津时,杨绛夫妇租住在金先生家里,一日三餐都由金先生家提供饭食。但是没过多久,金先生家里便愈发怠慢,提供的饭食也越来越差。
杨绛胃口小,钱钟书每次吃不饱,杨绛都会刻意把自己吃不完的留给丈夫。然而两人也终究日益消瘦下去。
杨绛明白,在这个时候,因为饭食的问题与金先生争执无济于事,两个人还是要搬出去独立生活。
后来,两人找了一间满意的房子,杨绛每日做好吃的饭菜,两人读书写字,日子过得非常惬意幸福。
在生活中,少了争论对错的时间,就多了两人幸福的时光,这是杨绛不争的智慧。
两人一起生活后,常常发生磕碰,但杨绛在小事上从不计较。
钱钟书在文学上是才华横溢的大才子,生活中却略显笨手笨脚,是个赤子的心态。
有一天他闯了祸,苦着脸对妻子说:“我做坏事了,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温柔地道:“不要紧,我会洗。”
没过几天,家里门轴坏了,关不上门,他满面愁容。
杨绛淡定地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颧骨上生出一个疔,杨绛宽慰他,“不要紧,我会给你治。”
生活中,夫妻之间到处充满了琐碎的小事,谁做饭,谁洗碗,谁倒垃圾,谁拖地,谁带孩子,谁做家务。
这些小事争得多了其实毫无意义,相互体谅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如果要用伤害对方来赢得结果,只会输了两人的感情。
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杨绛终于明白,夫妻之间没有输赢。
两人仅仅只大吵过一次。
杨绛在《我们仨》里写过这样一件事:
“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的读音。我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
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人公断,她说我对,他错。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
后来“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两人遂从此定下规矩,“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争吵很容易,但争吵中产生的伤害却是无法逆转的。
有句话说,至亲至疏夫妻,再亲密无间的两个人,终究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脾气秉性,互相尊重包容,才能让感情长久地维系下去。
如果凡事都占上风,争强好胜,那么不仅会伤了伴侣,也会伤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辛普森一家》里有句话说:“亲爱的,如果你太好胜,永远都不会快乐的。”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真正智慧的人,从不把家庭当做“战场”。
吵输了,坏了心情,吵赢了,失了感情。
越是智慧通透的人,越不会凡事争个对错。
越是相爱的人,越是懂得进退,不会争个输赢。
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争吵,裂痕是一点点累积成的,最后只会让两人疏远。
夫妻之间,不要争输赢,别太好胜,别总逞强。
小吵是怡情,大吵却伤情。
人活着,没有必要都争个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
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浅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
跟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跟熟人争,争赢了,交集断了。
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失的是感情。
人与人相处在世尘烟火里,为人处世,需要相互谦让,温柔以待,求同存异,方能平安静好。
人常会把“要争口气啊”,“要主动去争取啊”这些挂在嘴边。
争的都是什么?争输赢,争长短,争对错。
结果呢?争,只会无穷无尽,永远有你比更强大更美好的目标等着你,争,只会平添烦恼。
而《菜根谭》中却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真正高明的处事原则是懂得适时的让步,因为让步是给自己留出了余地。
聪明的人懂得让步,不争一朝一夕的得失,让自己心境变得豁达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