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现在的年轻人,连拼命的资格都没有

  这是Spenser的第1317篇文章  

现在对职场的年轻人是褒贬不一。

有的人觉得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努力,还有的人觉得这是在“整顿职场”。

我倒是觉得都没说到点子上,现在最大的问题是:

光靠努力已经不够了,因为给自己努力的机会太稀缺了。

拼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拼命的资格都没有。

1

小时候看职场剧,总觉得会像主人公一样,在公司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挽救公司,获得老板赏识,从而走上康庄大道。

等工作了才知道,那都是糊弄人的。

因为你压根就没有临危受命、挺身而出的机会,就像拉莫斯欧冠决赛能够进绝杀,是因为他在球场上,而你一直坐在替补席上。

所以你想为公司加班三天三夜,老板也不会给你这个机会,公司有危机了,大概率先把你裁了。

其实现代公司都已经体制化了,体制化也就意味着这个公司体制在就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重要。

类似的例子是古代的军阵,有的士兵负责拿着盾牌站到前面硬抗,有的负责射箭,有的负责骑马突袭,单拎出来哪个,都决定不了战局。

现代公司也是,各个岗位细致到人都成了一个螺丝钉,给你的工资只要你做好自己的岗位就行,换个岗位你就懵圈。

你说你可以付出3倍努力,换来三倍工资,老板表示,不需要,好好干你活得了。

你可能说,我有那个能力,对整个业务的每个流程都了如指掌、灵活运用。

那我劝您还是自己创业,打工太憋屈了。

能做到这点的就算不是老板,最差也能当合伙人了。

遥想当年2016全民创业,那时候最不缺的就是机会,不少创业者靠讲故事就能拉来风投,就跟贾跃亭似的:为梦想窒息。

所以大家都想搏一把,我努力拼命成功了,那就是大老板了,不成功,大不了回去给别人打工。

机会大把的年代,更加看重努力和能力。

2

而现在,大环境留给年轻人的机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小镇做题家的思维方式也禁锢着他们。

日本有个比较传统的词,叫战点。

大意就是,你登场比赛的资格,注意,仅仅是出场,离你上场当英雄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日本人平均等到战点的年龄是60多岁,就是大多数人都到退休了才有那么一次,很多人甚至根本就等不到。

中国人好点,大多数年轻人在18岁那年就会得到人生的第一次战点,高考。

高考确实是我国目前来说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你不论出身、贫富,都做一样的考题,分高者得之。

但这也给很多年轻人养成了一种线性的思维,他们会觉得人生的每件大事都跟考试一样:规定一个考试的日期,然后自己经过努力备战,最后考试通过。

这也就是做题家思维。

人在青少年时代形成的很多观念想扭转,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前18年,甚至前22年都这么过来的,并且因为这种思维受益,所以就更觉得这思维天然正确。

工作后也一样,总觉得战点就像是高考,早晚会来,所以你只要努力工作,等着战点来了,你再把之前积累的展示出来,你就截然不同了。

然后战点就再也没来。

因为努力也好,能力也罢,都不是多稀缺的资源,论努力,早起贪黑的外卖小哥比谁差了?

论能力,都是高考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能有啥天壤之别?

而且高考的战点是必然的,而工作的战点是偶然的,有可能一周一个,有可能十年一个,你都说不准。

所以战点,也就是让你登场比赛的机会,才是稀缺的。

3

如今的经济环境,我不用细说,大家心里都懂。

所以各种内卷也就更加惨烈,以前你不努力赚不了大钱,现在你不努力能不能活着都是个问题。

既然努力成为了标配,那谁能获得战点,谁就能脱颖而出了。

想获得战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当老板,因为当老板后,每天你都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毕竟公司是自己的,你稍微松口气可能就破产了。

但也有些人就是不想创业,就是想当打工人中的佼佼者,那么你想要抓住战点,就需要抛弃一些固定思维,甚至是烙印在你骨子里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始终不太喜欢有个性的人,俗话里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都是针对这点,一个人要是太张扬,东北话说他“嘚瑟”,也不是好话。

与之相反的,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这意思就是你有能耐也别总露出来,等着,或早或晚有你的机会。

这在以前确实有一定道理,古代你可能连县都没出去过,计划经济时代工厂就是你一生的主要社会关系存在地,你有本事,肯定有机会能黄鼠狼掀门帘子——露那么一小手。

但这一套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了,如今的人生活更加原子化,公司流动性大,有的公司甚至半年就换了一批人,干三年以上的都是元老。

所以如果你还觉得应该藏器于身,早晚会发光,那大概率是从入职到离职,谁都不知道你到底有多大本事。

而且很多时候战点出现了,自己也不敢去争取,因为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知识储备不够,能力不足,想着准备好,等下次再把握也不迟。

这也是必须要改掉的做题家思维,工作不可能像考试一样,每次给你准备时间才让你上考场,这次需要技能A,你不会,错过了,你苦学技能A,下次的战点需要技能B了,你难道再放弃?

想做好准备再登场,就意味着你永远没法上场。一边干一边学,才是职场生存的王道。

之前就有个调查,越自恋的人越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每次有机会,不管有没有把握都敢接,接了十次,哪怕只成一次,人家就有了资本,失败的那九次, 那也是探索付出的代价。

所以嘛,脸皮厚一点,迟早能成功。

END

最后送上一手新鲜福利:

过去7年,S老板连续抓住了6次风口,从自媒体、海外保险,到写作课、房产俱乐部、品牌课、视频号等,一次次起盘成功。

这里的核心在于,用优质的内容获取流量,搭建个体商业闭环。 在大环境变幻莫测的当下,这依然是普通人商业起盘的最好杠杆,也是普通人最大的护城河。

于是,我们将S老板过去的商业化底层逻辑展现,并挑选了学员里最值得学习、最具有代表性、最有看头的案例,进行简单拆解。

汇总成这份 《个体商业闭环指南》 (各行各业案例更新中)

希望能帮助职场人、自媒体人、个体创业者、中小企业老板,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商业模型。

欢迎扫码添加微信领取,还能围观朋友圈

搜索建议:
热评

 麻酱拌凉皮方法

夏天懒得做饭或是没食欲时你最想吃的是啥?我最喜欢吃的就是凉皮儿了,尤其是芝麻酱拌的,加上黄瓜丝和焯熟的豆芽菜,还有面筋丁浇上浓浓的芝麻酱,再来点辣椒油拌完了唏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