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广州的小学生们,用粤语唱春诗的视频:
粤语好好听,小朋友童声朗朗、木气稚嫩的感觉,啊我好喜欢。
还有另一个,五位小朋友吟诵诗词,送给叶嘉莹先生:
小朋友有点紧张,但有自己的调子、抒发的感觉,像是真正的吟诵了。
我突然记起来,小时候我爷爷也是这么读诗的,我看他摇头摆尾,嗯嗯啊啊,哼哼唧唧,酸溜溜的,就觉得有点可笑。
没想到年纪一把,才知道小时候取笑过的这个读书法,能顺气疏肝,通神、益肾,让小脑瓜变聪明,读书变快乐。扼腕啊!
一个好玩的“读书”导引术——吟诵
吟诵,是拉起嗓子,把诗文自由“唱”出来。
古人的“读”书专指吟诵。从先秦到五四前后,通过私塾、官学,口传心授,一代代人这样“读”书,长久受益。
莫言老师说过:
小时候我念书,念着念着就拖长了腔调,唱起来了。这时候老师、家长都会来阻止:不许唱书!
他们认为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只动嘴巴不动脑子的懒惰行为。他们希望我字正腔圆地朗读,最好是默读。
后来他见到了叶嘉莹先生,发现叶先生吟诵唐诗宋词,从不打磕巴,几十年不忘小时候背过的东西,好像这许多的诗词,都不是她用脑子而是用腮帮子记住的。
莫言老师就想,啊!原来古典诗词,是应该吟唱的,而且是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联动身体的“快乐读书法”——吟诵,
分几步走
▼
第一步:从丹田发声,通畅全身之气
我们平时说话,大部分人用喉头和嗓子发声,说上几分钟气息出>入,心口这块感觉憋闷,长吸吁出一口气才舒服。说话多的人特别耗气。
而吟诵,是自由的唱念、拖长腔,通过丹田运气、发声,反能通畅全身之气。
【丹田发音有三步】
1、找到丹田的感觉:
站着or微微挺直背部坐着,放松胸口,用鼻子慢慢吸气,一直吸到下背部,到不能再吸为止;
再慢慢地鼻呼气,反复几次,丹田乃至全身有温热感。
2、找到丹田发声的感觉:
将手心劳宫穴对准关元穴,用丹田吐气,发“ 吽hong”长音,体会肚子微微用力的感觉。
3、把丹田发音的感觉运用到吟诵上:
用一点点心神守住丹田,用丹田部运气发音,深度地呼气、吸气。
有的人可能不能马上掌握,平时“读”书的时候,把手心放在下腹,久之自然体会和掌握。
【丹田发音法,特别适合】
肺气虚、身体淤堵的人,学业繁重的小孩、精神压力大的大人,日常运动量不足之人。
你们一开始吟诵时可能气跟不上,用嗓子往外挤声,声音细颤……
坚持一两周,能吟诵10几分钟,心身放松、呼吸顺畅,说明中气补上了、脉络更通畅。
在家躲疫憋闷久了、憋着一口气无处发泄时,做吟诵超有感觉,把心火、肝气统统抒发出来。
第二步:
吟诵多遍,提清阳上头,让脑瓜聪慧
古人讲究任何一段文字,尤其比较晦涩的,先吟诵它30遍,其意自现。(供参考)
第1个10遍:掌握文章线索和框架。
第2个10遍:理解意思。
第3个10遍:细品味道。
声音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边吟诵,边理解和记忆,让它入肾、入藏。
读到开心、得意、有感受、有画面、有联想的地方,能提清阳上头,把人那种感发的精气神提起来。
可以将一个字拖腔甩调,将一句诗用不同的调子反复吟唱和品味,这过程特别通神、滋养智慧。
这种从内自发的“提清阳上头”,让小孩子脑瓜子变聪明,跟把题海知识塞满脑子,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步:
身体自由挥洒,让血脉流通
吟诵时不要死板拘束,敛身正坐,站起来,or微微挺直背部坐着。
鼓励: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呼啸咏歌、天性流露,带动全身血脉流通。
切记不要让小孩子立即背出来,很繁重的东西,伤精神,尤其一大早就背,会打压升发之气。
清代教育家唐彪博有一本《家塾教学法》,书中强调:凡教蒙童,清晨不可即上书。
最后:读点深刻的、有韵味的东西。
▼
读深刻的、有韵味的东西,跟读很浅白的东西的,效果完全不同。
南怀瑾老人举过一个例子:“道旁筑室,三年不成”。
意思是路边修个房子,三年修不好,为啥呢?人走来走去,每个人出个意见,自己拿不定主意,房子就盖不好了。
古人这八个字的道理,如果翻成白话:路边盖房子,三年盖不好。
听过了就完了,因为言语没有经过文字的组织,就没有那个韵味,看过了也记不起来。
南怀瑾老人打过一个比方,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诵记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会自然运用出来。
等到因缘际会时,芽就会爆发。
等到成年后再来读,很多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就像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对丰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
是不是我讲了一大篇,你还不会读?
方法很简单:拿起古诗文,如果读格律诗,先标注一下平仄格律(我看的徐健顺老师的视频《15分钟学会诗词格律》《古诗文为什么要吟诵》,比较简单很快学会);
看上几遍别人吟诵,找找感觉,开口唱起来!重要是开口。
温馨提示:
1、第一次可以把门窗关好。
2、用方言读特别好。
有没有家长带小朋友在做这个?觉得怎么样?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