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水蚤目—锚头剑水蚤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多甲总纲
桡足纲
新桡足下纲
足甲总目
剑水蚤目
锚头剑水蚤科
锚头剑水蚤科(学名:Lernaeidae)为剑水蚤目的一个科。
1.形态特征
属甲壳类,虫体细长,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背、腹角各一对,略呈锚形,故此得名。
2.生活习性
锚头蚤在水中一年四季均有,夏秋季较多。水温低时,会潜入鱼鳞下过冬,当水温达到15℃左右时,就开始孳生。
3.生长繁殖
锚头鳋生长期分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时期和成虫期。锚头鳋的无节幼体可以分为5个时期:即第1-5无节幼体时期。无节幼体自卵中孵化出来后,就能够在水中自由游泳。幼虫通常是做间歇性的游动,即猛烈的挥动附肢游动数次至数10次后,停息在水底或附在水体中物体上,过一会再游动。幼虫游动时身体一般向前上方作45o的倾斜,向前上方游去,停止游动时附肢下垂并拢,身体就慢慢下沉。
锚头鳋的桡足幼体时期也可以分为5个时期:从第5无节幼体体内孕育出来的第1桡足幼体,就开始具有剑蚤式的体型、体节、附肢的数目和构造,并且随着发育时期而增生。从第1桡足幼体到第5桡足幼体,每次脱皮后身体增加1节,附肢增生1对。锚头鳋在第5桡足幼体时期进行交配。只有雌性成虫才营永久性寄生生活,幼虫及雄性成虫均营自由生活。当环境水温在18-20℃时,自卵囊孵化至第1桡足幼体共需5-6d;水温在25℃左右时则需3d;当平均水温高达30℃时,只需3d时间。温度变化太大时,幼虫的发育会出现“迟滞现象”。对于同一发育卵囊,其幼虫的发育速度和生长快慢也是参差不齐的。
锚头鳋的成虫期:据虫体的形态可以将锚头鳋分为“童虫”、“壮虫”和“老虫”等3个阶段。“童虫”状如细毛,无卵囊,寄生在鱼体上的部位出现血斑;“壮虫”身体透明,可见体内墨色的肠蠕动,卵巢在肠道两侧占显著位置,其身体后端常带有1对卵囊,用手拨动虫体时可以竖起;“老虫”身体混浊,变软,体表常着生许多累枝虫。
4.栖息环境
5.分布范围
锚头蚤广泛分布于全国江、河、湖泊、池塘、鱼池等水体。
6.常见种类
在我国已经见有记录的锚头鳋种类主要有:鲤锚头鳋(Lernaea cyprinacea)、狗鱼锚头鳋(Lernaea esocina)、鲃锚头鳋(Lernaea barilii)、小锚头鳋(Lernaea minuta)、鳍鰕虎锚头鳋(Lernaea gobioptera)、多态锚头鳋(Lernaea polymorpha)、鲶锚头鳋(Lernaea parasiluri)、八角锚头鳋(Lernaea octocornua)、鳑鮍锚头鳋(Lernaea rhodei)、四球锚头鳋(Lernaea quadrinucifera)、草鱼锚头鳋(Lernaea ctenopharyngodontis)和短角锚头鳋(Lernaeabrachycera)。
7.危害
锚头蚤对鱼种和成鱼均可造成危害。对鲢鳙鱼危害最大,可造成鲢鳙鱼种大批死亡。被锚头蚤寄生的患病鱼,表现为焦躁不安、减食、消瘦。它主要寄生在鱼儿与外界接触的部位,使其发炎红肿,影响吃食和呼吸,最终导致死亡。若寄生在鱼儿口腔中,则患病鱼嘴巴一直开着,称“开口病”;若寄生在鳞片和肌肉中,造成鱼儿体表面出血和发炎;老虫阶段寄生部位的鳞片往往有“缺口”,寄生处伤口不规则,给其他病菌入侵开了方便之门。因此,被锚头蚤寄生的患病鱼,往往还会并发其他疾病。
8.防治措施
一是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可杀灭水中的锚头蚤幼虫。二是鱼种在放养前,用10—30ppm高锰酸钾浸洗15—20分钟。三是在养殖过程中,若发现鱼体寄生锚头蚤,用90%晶体敌百虫0.3—0.5ppm全塘泼洒,连续2次可治愈。注意每次用完药后,冲入适量新水,可以有效降低已经从鱼体上脱落但并未死亡锚头蚤的侵袭能力,同时缓解因用药对鱼儿长时间的刺激。四是6—7月是患锚头蚤病的一个高发时段,最好用伊维菌素(25—30毫升/亩)或阿维菌素(30毫升/亩)全塘泼洒杀灭虫体,这样既安全有效又不影响鱼儿吃食。
9.叉尾狭腹鱼蚤
叉尾狭腹鱼蚤(学名:Lamproglenaforficata),寄生于纹鳢(Ophiocephalus striatus)的鳃。
雌体长2.89—3.24毫米。身体细长。头部圆形,颈部向两侧扩张呈弧形,较头部宽大,第2至第4胸节愈合并膨大成卵形,前窄后宽;第5胸节短小,生殖节膨大,腹部长度约占全长之45—50%,第1、2腹节长度的总和大于第3腹节。尾叉长而向外叉开,两叉间约成90°角,末端生4刚毛,两侧各生1刚毛。第1触角小、不分节。第2触角更小,末端生爪状刺4根。口部无明显的上下唇,亦无大颚。小颚末端为一钩状爪,颚足具4爪。第1至第4对胸足内外肢均分3节,前3对足有连接板。第5胸足退化,但仍有内外肢之分,内肢上有两根短刚毛,外肢上有一根稍长的刚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