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2-03-14 20:07 ·
今天在整理孩子的数学资料时特别有感触,想和大家聊聊数感这个词。
作为孩子的家长,对数感这个词一定很熟悉,从幼儿园到小学周边的信息都会提醒你这是孩子数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什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呢?因为数感的培养关系到数学兴趣,数学成绩,数学天赋等等很多的理由。总之就是,数学想要学好,数感关系重大。
可数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也是在娃一年级进入下学期后才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领悟,和大家分享一下。数感来自英文“number sense" ,翻译过来就是数的感觉,数的意识。目前国内外和小学数学教材中对这个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小学课堂和教材中来找一下要点。
首先是数的意义
从一年级开始教材中就通过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来建立孩子对数的概念和感受。课堂中老师会讲解比大小、猜一猜、建模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孩子对数量关系的感悟。
举个例子,双减后每天没有书面家庭作业,老师会建议家长陪着孩子来说一说每个数。比如5,拿5个积木一边摆,一边说5可以分成0和5,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5和0。
以前,我是没有好好思考过数的概念的,理所当然地认为5就是5,难道还能成6吗?5本来就是可以分成2和3,难道还能分成2和4吗?
经过陪娃学习和练习后,就突然明白了数感是怎么建立的,为什么后期很多孩子计算上出问题。因为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是人类经过漫长岁月积淀下来的智慧。祖先们可能就是这样摆弄着石子才有了配对、比大小以及数字的命名。
5之所以是5,是因为大家都认同5比4多1,5比6少1,5和5一样多。我们用自己一只手的五根手指来为五命名。5也许代表五棵树,也可能代表三只野兽和两捧果子,或者是一头牛和四只羊。总之,5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过很长一段日子,才发展出来的。这样一个过程要求孩子一下就理解到位,对5有充分的认知了,确实是有点异想天开。
孩子需要通过这样的学习和练习,对数量产生直觉,理解数的概念,从而提升对数字的敏感度。当然,这不包括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
所以,实际经过小学学习后,我觉得自己对数感的理解更立体了。具体表现就是对基础更重视,对娃的不懂不会更理解了。正在经历幼儿园和小学的家长朋友们可以多进行一些基础的、数感的训练。跟着学校老师把校内基础打牢了,再考虑拓展奥数的问题。着急上火的时候想想,数学经历了多长时间的发展,而你的娃上一年级时才几岁。
让孩子在生活中和数熟悉起来,去发现、感知、观察、猜测、探索数学规律,建立数感。比如经典的1粒米问题,当你知道100粒米是多少(重)后,来猜猜10000粒米有多少(重)?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交流,思考用哪些单位来衡量,比如立方米、千克、多少人吃;实操测量的方式;思考不同的解决思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对数既有直观的感知,又有理性地思考。
其次,是对数的运用
好好研究一下小学数学教材,就会明白对数的运用,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来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得出规律。具体表现在课本和老师教学中,是提倡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还有口算、笔算等内容的结合。通过逐步地学习,知道什么情况下适合什么样的计算策略,从而对数有个性化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举个例子,一开始小朋友数数的时候都是掰着手指1、2、3、4的数,老师会要求孩子观察指头和数字有什么规律。数完十个手指头后,有的孩子会发现数字的次序,有的孩子还说不出来。这个时候小棍上场了,小学必备的计数小棍接着数,再问问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数吗?因为2比1多1,3 比2多1,遵循这样的规律,解决了数数的问题。
那还能怎么数呢?还可以两个两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会发现不同数法的规律。在认识钟表的时候,一格5分钟,五个五个数就很快。还有经典的小游戏“数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青蛙的个数是1个1个数,嘴巴也是1个1个数,眼睛是2个2个数,腿是4个4个数。
再扩展一下,比如引导孩子推断一下能容纳2千观众的体育馆有多大。直接来想象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拆分成自己的教室是不是就熟悉多了。一个教室一般容纳50人,这个体育馆的观众席就是40个教室的大小。这里其实还有个坑,体育馆除了观众席还包括比赛场地。所以在逐步推理过程中,孩子对抽象的数就有了直观的感受,也学习了如何计算和估算。
最后,如何培养数感呢?
其实在以上介绍数感时已经讲到不少实际例子,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孩子对数的兴趣。从生活中去感知、发现,多为孩子创造运用数的环境,在平等的交流中发展数感。重视简单而基础的加减运算,变着花样的多数数,多借用直观的建模来解决想象中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我们的耐心和坚持了。
对于数感,大家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一起交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