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
治太阳风寒两伤,营卫同病,汗不出而烦躁者。
云说:原文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原文首先指出太阳中风,并出现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症状,这就是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同时存在的征象。何氏谓之太阳风寒两伤。并且原文做了鉴别,如果只有太阳中风表现表现,那么患者不能服用本方。否则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按曰:经文有太阳、阳明一语(原文36条有,但本处主要是指传经),即由太阳传入阳明胃腑之说也。若已入胃,则必发烧发渴,不仅烦躁矣,是桂枝加大黄证也(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今只云“烦躁”,不云“发渴”者,是将入里而未入里也。(云以为,烦躁与发渴的鉴别,当深入学习)故绘图取正面形。头项暨两太阳穴,仍填风寒色。中绘一阳明胃腑,加红色于胃界之外,证是邪已化火,将入未入之候,人人易晓(本书未见彩印,看官自辨之)。
石膏辛凉发散,以清胃外之热,而止烦躁,使之外出于表,及达于表,合麻、桂之力,直出肌肤而汗解,阳明并升,雷电交作,云行雨施,故取名“青龙”也。
麻黄六两(准今法不过三钱) 桂枝二两(准今法二钱)
杏仁四十个(准今法十枚)甘草二两(准今法二钱)
生姜三两(准今法四大片)大枣十二枚(准今法二枚)
石膏鸡子大一枚(准今法二钱或三钱)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云说:原文有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这是疗效判定和预后判断。
《金鉴》注曰:风寒两伤,营卫同病,皆无汗,故去芍药,不欲其收也。俱烦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热也。长沙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证之烦躁,兼肌理矣。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新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者也。粗工疑而畏之,当用不用,必致热结阳明,斑、黄、狂、冒,纷然变出矣。观此则可知石膏乃中风、伤寒之要药,得麻黄、桂而有青龙之名,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服后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得汗,停其后服。盖戒人即当活之证,亦不可过汗也。
云说:原方剂量,恐是石膏大于麻黄,麻黄与石膏的配伍使用,深意非凡。《金鉴》此说,云以为有理。但是如果按照何氏法,石膏用量恐是不够,云以为至少应当与麻黄相当。所以,《金鉴》更看重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