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如今的商业巨头已经不局限于他们原有的经营体系,而是将部分重点转移到了卖菜上的生意上来。 前有美团优选这类的生鲜电商,后有京东、拼多多、阿里巴巴等各个互联网巨头的纷纷下场 ,可以说是一时之间充斥了整个互联网市场。
但令人诧异的是, 他们在这上面的经营却远不抵他们在自己本身领域上的那般如鱼得水,也没有菜贩子做得好,利润也是一再降低。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们又为何走向了这样的境地?
一、互联网兴起带来商机
互联网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出现了一个新的改变,也给各个商家带来了不一样的经营方式。不仅人们可以从网络上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触手可及,商家也迎来了更加丰富的商机。
由于当时的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候,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在网络上便能被纳入商业巨头的营业场景当中。 那么生鲜市场这样高频又刚需的选项,自然引起了商业巨头的注意。 那个时期的商家认为网络以及足以满足人们需求,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快,没有过多时间去线下卖菜这样的普遍情况。
促使他们开发出了线上下单,送菜上门的电商模式,想要以此解决当代人的卖菜痛点,开通新的流量入口。 于是中国互联网至此引来了大卖菜时代,淘鲜达、盒马以及各种生鲜速达,陆续上线。
在2020年7月 , 社团团购的融资数据更是达到了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9亿元左右的高峰。 新增的生鲜电商相关企业数量,大概在18000家。但事与愿违,他们如此激烈的经营模式非但没有足够的利润,还让自己处于了亏损状态,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二、 经营模式过大
目前为止, 要是想要让自己的卖菜平台获取到足够多的货源,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 其一是通过手机团购的模式,让本地的冷链将货源运输过来,然后再用团购的价格进行调节;其二是通过高密度布局仓库在一小时甚至30分钟内配送上门。
虽然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商家得到自己想要的货源,但也增高了生意成本。 因为为了保障食物的新鲜性,需要电商如上述那样使用冷链车来运转。而越多地使用用户,就代表着电商需要越多运输车辆。
但车的容量较小,并且还有仓库的建设费用。 假设一座500万人的城市,便需要建设50多个仓库才可以维持该城市的送菜服务。而根据材料证明,光建设1900多座仓库,就需要8亿美元。
也就是说建设一个仓库,至少需要421万左右的美金才可以建设完成。 但卖菜的毛利率通常只有,10到20几个点,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差距明显不成正比, 商业巨头自然也会走向亏损境地。
三、用户忠诚度低
当然,这些商业巨头也并不指望靠生鲜电商赚钱,他们开发这一分类,无非是为了抓住当下的消费市场,增加更多用户群而已 。但事实证明,他们靠生鲜电商拉来的顾客,忠诚度过低。 并不会像他们想的那般,成为固定用户。
毕竟他们为了拉拢顾客,打的都是低价好货的特点。顾客自然也只会从他们这里买到自己认为性价比最高的菜, 甚至有大部分顾客,会从多个平台当中 , 分别购买性价比较高的菜。 至于其他产品,例如电脑、化妆品等等,还是会从固有的平台进行购买。
四、 最终走向没落
其实说到底,这些资本的本质,并不是想以此来提高市场的菜品质量,而是在做新的流量出口。 但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菜品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生鲜重点就在一个“鲜”字, 在线下市场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随意挑选到合适的生鲜,还可以和菜贩子们讲价。
这无论是从烟火气还是菜品质量,都是资本难以理解的。 而这些资本一来营业模式不当,定位模糊不清,导致不断亏损;二来没有得到忠实用户群,所以,即使他们是互联网行业当中的巨头,面临这样的困境,也只能走向没落。
总结
商业巨头之所以在卖菜生意上栽了跟头, 主要是因为生鲜市场的成本过高,加上商业模式不准,用户忠诚度低, 最终导致他们没有“赢过”菜贩子。
线上生鲜和线下生鲜你更青睐哪一种呢? 你觉得那么你要是其中一员,会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呢?他们又是否会在未来找到新的发展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