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广州这条老街,曾有位农民出身的“世界首富”在此定居,现如何?

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老广州”喜欢以珠江为界,把广州分为“两个”不同的天地,以南称为“河南”, 是一片田园风光,是乡下;以北称为“河北”,是兴旺城市风光,是富庶之地……以至于形成了这样的说法:“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无钱无权住河南”、“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这些说法,一定程度表现在那个年代广州城两大居住地的风物民情。但这种状况只是表现一个时间段内的状况,并不是广州“河南”的全部。在到清朝乾隆年间,广州“河南”来了当时富甲一方的十三行领军人物,他就是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的潘振承。之后,十三行的其他富商也追随而来,河南一带很快就成为了富贾云集的地方。

根据资料介绍,“世界首富”潘振承当年在“河南”建造了“潘家大院”,可以用“极尽奢华”来形容,庭院中不但处处种植着稀有的古树、各种各样的花卉等,还养着鹿、孔雀、鹳鸟以及鸳鸯……等等,当年来十三行进行贸易的西方人见到之后,惊叹西方的皇宫也不过如此……还有许多中西画家们将潘家大院作为描绘的对象,制成外销画,销往世界各地。经历了岁月之后,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潘家大院”肯定是改变了模样,当年那些华丽的建筑还保留了多少?那些亭台楼阁,水榭回廊的风光还有吗?如果不存在了,原来的潘家大院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呢?今天,珊珊三丫头决定到“河南”寻找答案。

在出发之前,珊珊三丫头查阅了许多的资料,希望可以确定当年潘振承所建造的“潘家大院”的正确位置。在查阅的这个过程,让我对这位曾经十三行的领军人潘振承有一些了解:潘振承,又名潘启,出生在福建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给人当船工,青年时期从福建来到广东,曾经去过三次吕宋(即今天的菲律宾)贩卖丝茶。刚来到广州的潘振承在十三行的一家商行做事,后来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商行“同文行”,从此揭开了他传奇一生的序幕。当年乾隆帝禁令关了江、浙、闽三关,广州实行“一口通商”,无疑让十三行的商人成为被眷顾的幸运儿,潘振际的同文行以经营茶、丝为主,由于他具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把握机遇,勇于开拓……等等的特质,交易额一直高居十三行之首。

有了财富的潘振承将眼光越过了广州“河北”,来到了一江之隔的“河南”,他选择了在海幢寺西的一条旧水道“漱珠涌”旁边的地带定居。在清朝乾隆41年,即1776年,这个时候正是潘振承的同文行最兴盛的时候,他在漱珠涌以西购得约三百亩河洲地,这块地东至风光旖旎的漱珠涌,北接悠悠珠江水,潘振承在这里开村立祠,在这片土地聚族而居以祖籍“龙溪”作为这块地的地名,还建筑漱珠、环珠、跃龙三桥方便出行。根据所查找到的资料,珊珊三丫头以海幢寺为出发点,向西行走,寻找到了当年“潘家大院”的几处遗迹旧地:

第一站、漱珠涌及涌上环珠桥旧迹。

漱珠涌大概是在现在海珠区龙溪首约和龙溪二约之间,当年堪比秦淮的漱珠涌,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盖上了石板,铺上了水泥,形成了人间烟火味十足的街市。珊珊三丫头在街市中前行,细心观察着周围的景象,这里或多或少保留着从前的风貌,例如岸边的百年古榕、嵌着半圆露台的西洋小楼、刻着木雕花窗的临水河房,还有多处青砖大屋……等等。

因为漱珠涌的河涌现在已藏于地下,昔日潘家出资修筑的漱珠三桥:漱珠桥、环珠桥、跃龙桥渐渐失去了原来的作用,被相继拆除或改建。当我从海幢寺走到同福西路上,走上一个台阶后,发现在一个高位处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环珠桥”的字样,我才知道这里是漱珠三桥中环珠桥旧地,现场观察,此处的路面高凸于其他路面,环珠桥的桥形尚在,但又已经看不出桥的完整样子了。

第二站、潘家大院中保存的潘氏家庙。

珊珊三丫头站在“环珠桥”旧址的位置,打开指南针,确定漱珠涌的西边位置,根据指南针指向的方位向前走,顺利进入了当年的潘家地界。当我在小巷间穿行,再也不见那些资料文字中描写到的楼阁亭台、曲廊水榭、珍稀动植物了。

走到龙庆北街的33中旁边,有一座清代建筑出现在珊珊三丫头眼前,门口挂着的一块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面写着“潘氏家庙”,另外还有一段文字介绍。原来潘氏家庙是由潘振承的孙子潘正炜在1826年始建筑,后其子孙后代续建,是潘家数代居住的祖屋。现在的状况是:

1、 西路改建为三十三中学,旧时庭院花厅已被拆干净,筑起了教学大楼。

2、中路厅堂一度办起了铸字厂、模具厂、五金厂、印刷厂……(现在在潘家祠道的部分正在修复中)。

3、剩下的屋舍搬进了“七十二家房客”,成了寻常百姓的大杂院,另外还有部分荒废或仍是潘氏后人在居住。

此时珊珊三丫头所身处的龙庆北街看到的,只是潘家大院中极少的一部分,但残存的建筑及装饰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这里当年的精美。而当年的场景,我们只能从文字的描述中感受了:规模是非常宏大,有三路五进深,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一座坐北朝南、砖瓦木石结构的古老大屋,其厅房间隔组合相当复杂……

第三站:潘家祠道的潘氏祠堂

从潘氏家庙出来之后,我便走向潘家祠道,这里是从前潘氏祠堂(又名“能敬堂”)的所在,即原来潘家大院北面,可惜在上世纪50、60年代,这里彻底化为瓦砾,今天人们能找到的只有两件物品:

1、今天的海幢公园门前的一对石狮,其实就是当年潘氏祠堂前的旧物。

2、在潘家祠道的拐角处,也是和龙溪首约与栖栅街的巷口处,依然立有一方约半人高的麻石大碑,上镌“潘能敬堂祠道界”,记述着当年潘氏祠堂的位置。

珊珊三丫头走进潘家祠道的时候,发现有一处清代的建筑正在修建中,跟街坊闲聊中得知,这里原是当年潘家祠堂的一部分,后来这里办起了工厂,工厂搬走后就闲置了,现在正修复中,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对外开放,我想,到时一定会来参观。

第四站:以潘振承家乡命名的街道:栖栅街

结束了潘家大院的寻访行程之后,珊珊三丫头漫无目的在周边的街巷中漫步,走到栖栅街时,我停在了这“栖栅”两个字,这是潘振承在福建原籍龙溪乡栖栅社的名字啊……虽然景观不是当年,但这些名字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这里的历史。这条只有几百米长的老街中,保留着许多旧式趟栊老屋外,还存有大量西式公馆洋楼……非常值得一看。

潘振承成为商界精英后,不但没有忘记家乡,把自己居住的地方,都是家乡的地名命名。同时,他没有忘记社会责任,以大笔财富回报于社会。同时,他的子孙也是承继了这种传统: 儿子潘有度去世,被清朝颁给“乐善好施”的匾额。而潘振承孙子潘正炜也是爱国商人的代表,在鸦片战争抗御外来侵略中挺身而出,为挽救民族存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潘正炜的孙子潘宝磺、潘宝琳均为翰林院编修,先后主讲于粤秀、羊城书院,19世纪末,两人曾与孙中山先生一起倡议创立“农学会”,并给予资金资助……等等事迹。

潘振承,从一位农民的儿子,经过不懈努力,成为十三行领军人,并且成为了“世界首富”,这是非常励志的故事,只要努力不懈,每个人都有机会。潘氏家族,在广州“河南”的历史上,留下非常浓厚的一笔,他们的故事,等待有兴趣的人们去发掘了解。

那么,你知道广州的“河南”曾居住一位“世界首富”潘振承吗?一位农民的儿子,可以成长为“世界首富”,有励志的作用吗?你还相信“无钱无权住河南”吗? 看到“潘家大院”如今的样子,你能想象当年的模样吗?如果有机会过来广州“河南”,你是否会来参观一下这位曾经的”世界首富”的居住地呢?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搜索建议:
热文

 写母亲节的作文300字

【精华】写母亲节的作文300字四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