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如何评价于和伟的艰难身世?

他是《青盲》中的张海峰,他是《兵临城下》中的杨少诚,《与狼共舞》第一部中的邵文光,又演过曹操等,他就是有名影视演员,实力派于和伟老师,于和伟他是家里面的第九个孩子,且是年龄最小的孩子在同辈里,他三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靠卖烤红薯拉扯九个孩子。

辽宁抚顺是于和伟出生、养育他成长的地方,他虽然那儿自己休息的地方不大,而且非常小,但他觉得他就在那儿看电视看剧本,他觉得特别有安全感,特别是这个小屋特别温馨,他躺那,他有时他就说,他在这睡得特别香,有一种回家的那种感觉。他曾自言,其实自己是一个很恋家的人,从1992年考大学走就想家,其实一直到后来现在,他觉得还是很恋家想家,到那其实回到他姐家,是他最放松的一个状态。

于和伟,大器晚成,而从艺之路一波三折从而造就了他平和淡然的心态,当时在新版《三国》中,他饰演的刘备刘皇叔受到了众多影迷的关注,也是凭此剧而走红。于和伟和刘备有相似之处,皆是大器晚成,其他人都是从小时候十几岁考北电、考中戏,从小做课式的,而于和伟进入这行业应该是九零年,当时于和伟19岁,因为于和伟原先学幼师的,幼师即幼儿师范,出来到幼儿园当阿姨、当舅舅。但是他们那届第一次招男生,所以就不能送到幼儿园去了,所以他招这个对象,将来的目标是到小学当音乐老师,他学了三年,学了三年这种幼师,弹琴、唱歌还有幼儿心理教育,到小学当音乐老师应该属于师范口,然后毕了业三年,他就死活都不想去,不想干了。后来就想自己能到哪去,正好他们当地的话剧团招生,就过来看看他们,因为毕竟学音乐也算艺术口,看看有没有特长的往里进,后来于和伟就考了,考了40多人进去俩,他一个还有一个女孩子,算是第一次从事文艺工作,进入文艺圈了。

刚开始要干这行时,家里面对于于和伟干这个不是说不同意,实际上是他待了两年以后,要去考大学家里不同意,这就要讲到他的从艺之路,并不平坦,因为他妈妈年龄比较大,她45岁生的于和伟,老太太走的时候已经80了。因而她的观念会老一些,当时于和伟考进话剧团时,她就说我这个老儿子,他的工作是我们全家最好的,事业单位嘛,轻省,上午去一趟下午没事了,然后工资照拿,多好。他突然告诉她说,妈,我要考试,走,上哪去,上北京。然后呢,然后考上了上学,上学上几年,上四年,不去,说你考大学走了四年,四年,你回来有没有这个妈还两说呢,有没有这个妈,他妈妈是山东人,你现在走什么,你工作这么好,她的观念不一样,是因为这个原因她不同意。

但于和伟还是去考去了,老太太不给他路费,通知家里人都不给,但其实有偷着给的,但是她明文上不倡导、不支持,属于这样的。后来到1992年就出来了,先来到北京,考中戏,考的中戏,后来考上戏,后来上的上戏,老太太也没办法。反正有一次他觉得让他挺难受的有一次,有一次于和伟打电话,到后期他妈妈她这个耳朵就聋了,于和伟非常的难受会有这么一次事,他在上海给她打电话,家里刚装了电话,一般都是他哥接,接完以后他说自己是小伟,他跟他妈妈说两句,电话给她,这样说的。那天他哥不在家,打了电话老太太接的,接起来之后耳朵背,听不清楚,喂,你找谁,就这样,他说妈,谁,妈,我。你是谁,她听不着,他说是我呀,妈,你谁呀,他说小伟,听着了,这俩字听着了,半天,小伟不在家,小伟上大学去了,以为是找他的。于和伟那边电话说实话有点心酸,他就拿着电话,行了,自己再说她也听不见,自己就挂了,这一次经历,直到后来再说起心里都挺心酸的。当时他真有想过,毕业之后分抚顺自己就回家,因为最初走出来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自己既然干了这个了,自己就希望自己有这方面的本事,因为在抚顺话剧团的几年,根本不让他演戏,因为那时的确很年轻,一口东北话,但是他愿意看戏,当时他记得,他们团演《雷锋的足迹》,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于和伟当时就搬一个小板凳,每一场都坐在边幕那,从头看到尾,演了一百多场,他是有群众过场,就从这边走过去,侧脸走,走到那面需要后面穿插一些群众,就干这个事,比较紧张,就怕走不到那边去,当时最初当演员时,是这个感觉,有紧张很正常,要鼓足很大勇气上场时,其实就是一个过场,但是第一次上场时真的是这样,底下是观众,他就想自己从那面走过去,自己一定要走过去,当时就给自己,就走走,其实他估计很不协调,走的。但后来才清楚,谁都不看你,就是走一下就可以了。

那是还有演情侣,就是前面主要演员在演,后面坐俩情侣在那儿然后坐着,然后跟人演,那时还想演情侣,就是说话要有点台词,后来叫导演给说了,叫小声点,前面是主要戏,你后面做个嘴型就可以了,噢,才知道什么都不懂,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就觉得自己要去学一些本事,回来到这个抚顺话剧团,你就可以让我大声说话,这是当初最简单的一个想法。

搜索建议:如何评价于和伟的艰难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