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越爱美潜力越大,蒋勋: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竞争力水平

时间:2022-04-19 03:56:07 热传 我要投稿

美学家蒋勋说: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 可以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闺蜜的女儿小M,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小女孩。 最近,她也有了烦恼,她常常对着镜子,很惆怅: “我怎么长得这么丑? 为什么我这么黑啊? ” “这没心没肺的孩子,成绩中游她丝毫不着急,却对自己的外表极不满意,甚至因此自卑……”闺蜜轻叹了一口气,对我耳语。 我却哈哈一笑:“小M,怎么这么巧?愫愫阿姨的童年烦恼简直和你现在一模一样啊,跨越30年同病相怜的两个人,咱们是不是应该促膝长谈一下?” 说说童年的我—— 说来可笑,小时候,我家里总共只有半面镜子,之所以说是半面,因为那是镶嵌在老式衣柜上的,自我记事起,那面镜子就缺损了一半。 那时候的我又瘦又小,一直到初中毕业,我始终坐在第一排。 哪怕是捂了一整个冬天,来年春夏之交,褪去厚重的冬衣,初露纤细的四肢,仍是黝黑黝黑的,不仅如此,幼年的我还是个塌鼻梁、齐耳短发的小丑妞。 我总是默默仰望那些比我高半头,扎着漂亮马尾,穿着各色花裙子的同龄姑娘们,我第一次跟妈妈提出想留长头发的要求,大概是在七八岁,她根本没有停下手里的活计,甚至头都没抬,“留什么长头发?你会绑吗?我哪有空给你收拾?” “我可以学会的。” “不行。小小年纪就想着打扮,长大还得了?”妈妈拒绝得斩钉截铁,不留丝毫余地。 渐渐长大的我—— 从小被父母告诫:学生应该朴素,应该以学习为重,爱打扮是不学无术,甚至是学坏的一种表现。到了青春期,父母更是严防死守,似乎爱美就等同于早恋。 少女爱美的天性被深深压抑,潜意识中觉得爱美是可耻的,是会毁掉人生的事。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中,不懂该如何得体地搭配服饰,浓重的乡土气息挥之不去。我在同龄人中,就是不折不扣的丑小鸭,即使我的学习很好,可我内心深深地自卑。 爱美的人,对美的敏感度更高,体验能力越好。 我们父母那一辈,生于50〜60年代,他们提倡艰苦朴素,是与当时物质匮乏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物质匮乏导致精神匮乏,那个年代,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了,审美情趣是什么?谁在乎? 70后、80后,乃至很大一部分90后,在学校教育中几乎也没有接触到良好的审美滋养,美术、音乐等一切与审美有关的课程,始终被官方和民间公认为一种叫“副科”的东西,这个现象直到00后才有所好转,但是三四代人挖的坑,那沟壑一时难平呀! 《未来简史》里多次强调,在未来,知识=体验×敏感度,这也是对知识的一种重新定义。 这里说的体验里包含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上升到同理心与分别心的敏感性问题。 体验能力是基础能力,而敏感度是这个能力效应的系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体验和敏感度方面欠缺,将在未来成为一个无知的人。 木心说:“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 那么,如何正确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 研究表明,孩子大约在2.5~5岁便进入审美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起浓厚兴趣。 对于孩子的爱美之心和所谓的“臭美”行为,家长首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这是孩子对自己的关注,是人的本能。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引导孩子正确认知美的内涵。 1.引导孩子正确认知外在美 只有外表普通的孩子才会感到自卑吗?显然并非如此。 当年,以《陪你去看流星雨》走红的郑爽,外表清纯可人,可以说是美人胚子,可她却仍然自卑,并因此而整容。 超女王贝因整容意外死在手术台上。 还有,愈刮愈烈的整形风,清一色的网红脸,有多少是因为先天条件真的有碍观瞻? 所以,关键在于,孩子否欣赏自己,并真心接纳自己的不够完美。 (1)我们鼓励孩子适度学习穿搭技巧、形象设计,匹配最适合自己气质的风格着装。 作为学生,最打动人的是蓬勃的朝气,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干净、整洁、清爽的着装;避免奇装异服;避免邋遢。 (2)鼓励孩子大胆追求美,不仅能提升审美能力,还会使其更自信,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来越优秀。 前一段时间,孙莉在微博上晒出了女儿多多的新发色,很快就上了热搜。 有网友惊呼:“这么小就可以染紫头发!要换我妈,早把我腿打断了吧!” 然而,黄磊却公开表示,自己和孙莉并不认为染发是一件多么特别的事情。 事实上,这次染发是孙莉建议多多的,而且新发色也是黄磊和孙莉一起帮多多挑选的。 其实,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晒出爱美的多多了。 多多想要打耳洞,孙莉不仅陪她去,还为女儿的勇气点赞。 在黄磊孙莉看来,爱美是正大光明的事,甚至是一件值得鼓励和夸奖的事。 有父母如此,难怪从小爱美的多多在2018年的巴黎时装周上,就以其美丽自信圈粉无数。 2.引导孩子充实自己的内在美 内在美,可以靠美育来提分。 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曾说过:一个人要磨练品味,就要接触好品味的事物。 同样的,一个人想要提升审美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断的观看美好的东西。 利用周末假日,带孩子去爬最近的山,看最近的海,带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等,相信这种对美的感知和享受,会浸润他的内心,显露于他的脸上,并伴随终生。记得好多年前,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李健唱歌,便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后来有一次跟朋友聊到他,我说:“那是我很喜欢的歌手,感觉很有文化,很有内涵。” 朋友鄙视道:“你喜欢这个歌手,却对人家的背景一无所知?要知道,李健可是获得特长加分,直接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分数最高的专业--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不过你虽然无知,但眼睛却毒,他可不是一般的有文化,哈哈哈!” 果然,将美深植于内心的人,无须刻意,就能轻而易举地在他的生命里发出光芒。 当一个人接触过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他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不管他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美好都会伴随他终生。 人的面孔要比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叔本华 3.真正的美,在实用主义之外 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中国的美学在宋朝时期到达了顶峰,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过度追求实用化,往往直奔目标而去,一切过程中的修饰和审美对他们都没有什么意义。 一些人觉得菜就是用来吃的,盘子就是装菜的,实用就行,磕破点边沿也不要紧,不漏不撒就行。 没有审美力,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审美是一种历史积淀,前提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 美学家蒋勋曾经说过:“美学基本规则——无用的,才是美。” 在这个过度追求实用主义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

因为追求实用主义,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甚至是体育老师都经常“被代课”; 因为追求实用主义,一部分家长认为:爱打扮的女孩肯定是学渣,弹琴画画都是不务正业; 因为追求实用主义,花钱带孩子去旅行、去博物馆、看艺术展,还不如多给孩子多报个培训班。 因为追求实用主义,缺乏审美教育,我们以上3代人,早已变成彻头彻尾的“美盲”,难道还要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匮乏下去吗?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