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股权激励该如何定价才不会被激烈推敲?

时间:2022-08-09 17:24:58 热传 我要投稿

实施股权激励的初心和目的是要实现企业、股东和员工的共创共赢;不过,就激励股权的价格本身而言,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上的此消彼长的冲突。对价格的推敲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避免被激烈推敲?

1

那些被激烈推敲的股权激励价格

喜欢推敲是人性,因为推敲使人(类)进步。

我们喜欢自己静静的推敲自己的事情,有时甚至沉浸其中而难以自拔,就像一千多年前并未被僧人身份所误的穷苦读书人贾岛一样,在进京赶考的路上,为了新想出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该用推字还是敲字,不知不觉任由所骑犟驴冲到礼部侍郎韩愈安保部队中去。

我们也喜欢推敲别人的事情,因为推敲会让自己快乐,就像韩愈,听了贾岛的解释,立刻把马停下来,一言不发站了很久很久,最后说,还是用敲字好啊,高高兴兴和贾岛并排骑马回去。

不过,我们未必总是喜欢别人推敲自己的事情,因为推敲可能就是推倒、敲打,最后变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激励股权的价格,也常常被人推敲,近的有苏泊尔的1元股权激励,远的有格力电器的半价股权激励,久远的则有联想起于管理层35%份额的分红权股权激励。

1.苏泊尔的1元股权激励引来监管的推敲

苏泊尔在2021年12月14日发布公告,抛出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根据该草案,苏泊尔计划以1 元/股的授予价格授出限制性股票120.95万股,对总数不超过 293 人的激励对象进行激励。激励股票来源是拟在二级市场以最高价不超过67.68元/股的价格回购。根据苏泊尔2021年12月22日的公告,实际的回购价格区间是:最高成交价为65.00元/股,最低成交价为61.38元/股,支付的总金额为7,615.08万元(不含交易费用)。折算下来,不含交易费用的回购价是62.98元/股。

如果本次股权激励顺利实施的话,则意味着:刚在二级市场以64元多的价格回购,马上就以1元的价格卖给被激励对象,简直跟白送一样。因此,外界投资者纷纷怀疑其存利益输送。

苏泊尔成了第一个突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价格五折底线的挑战者!

立马引来监管者的推敲。深圳证券交易所在苏泊尔发布股权激励公告的第二天就发出关注函,要求苏泊尔说明“以不超过 67.68 元/股进行回购再以 1 元/股作为授予价格的依据及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问题。

2.格力电器半价股权激励经不起员工的推敲

格力电器在2021年6月21日发布公告,抛出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根据该草案,格力电器计划以27.68 元/股的价格授出10,836.58 万股本公司股票,对总数不超过 12,000 人的激励对象进行激励,其中董明珠一人获得3,000万股,占比27.68%。按照回购价格初略计算,董明珠可以获得近8亿元的受益。格力电器的股权激励就此引发巨大争议,甚至有人称这是只有一个人满意的股权激励方案。不过,27.68 元/股的激励价格符合监管要求的五折规定,并未引发监管的推敲,格力电器的股权激励方案顺利通过并实施,格力电器为此在二级市场上不断回购股票。

但是,蹊跷的事情来了。

据媒体报道,2021年9月29日下午,格力电器在珠海召开2021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有投资者在会上提问说格力员工持股计划认购比例不是很高,原因是什么?

董明珠对此回应称,一方面是因为公司员工“没钱”,这笔钱不足以支付股份认购金额;另一方面,格力员工持股计划要求只能在退休年龄退休,中途离职的,股份全额收回并注销。

因为员工认购比例不高,以至于格力电器在2021年11月17日不得不发布公告,对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认购后剩余股份进行注销。很显然,格力电器的员工股权激励,做了个寂寞。

3.联想的股权激励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

联想在上个世纪实施的股权激励,肇始于对柳传志等少数高管所要求的35%的分红权激励,期间经过管理层收购等等操作,终于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引发包含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内的各种巨大争议。争议的深度与广度,持续的时间长度,都非常罕见。当年的股权激励,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和想象,深处旋涡中的人,该是何等的煎熬!巴不得当年之事,不被今日之推敲。

那么,股权激励,该如何定价才不会被激励推敲?

2

股权激励该如何定价才不会被激烈推敲?

激励股权的定价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按照注册资本定价、按照净资产定价、按照最近一次融资价格定价、按照股价定价等等,甚至也可以是按照梦想定价(拍脑袋)。关于定价方法,有兴趣的可以阅读公众号最近的文章《利益输送?股权激励该怎么定价》。

但我们应该也必须相信,不管是苏泊尔还是格力电器,在定价激励股权时应该是采用了前述的某一种、某几种,甚至是其他看起来更科学的定价方法。但结果还是引发激烈推敲。可见,引发推敲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具体的定价方法,而是另有原因。

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谁会在乎并推敲激励股权的价格——就知道该怎么定价了。喜欢推敲价格的,当然是因为价格与自身利益关系密切:激励对象(员工)、股东、监管者,当然还可能是追求公平正义的人。

所以,激励股权该如何定价?

第一,是要与激励对象协商,达成一致 。而这点恰恰是很多企业老板在给员工做股权激励时最容易犯的“迷糊”。很多老板总是自认为对员工很了解,员工都是听他的;甚至认为“哪个员工不听的,我亲自和他说,看他敢不敢不听?”很明显,这是“土霸王”的思维,既与市场经济“理性人”的假设理论不符,也与“人心隔肚皮”的古训有违。要知道,现在的员工不比往日,多数是来打工不是来效忠。激励股权定价高低直接关系到激励对象的风险大小,不斟酌推敲才是奇怪。

格力电器打半折的股权激励方案,也是号称征求过员工意见的,董明珠是信心满满的,自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方案。可是现实却是啪啪啪的打脸,激励员工竟然放弃了!可见,即使出于利益共同分享的初心,老板也不能过分膨胀,认为拿定了员工;因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意味着潜意识里把股权激励当作是 “恩赐”,忘了中国人自古就有不吃“嗟来之食”的传统。

既然要与激励对象协商,这就引出第二个思考:是老板亲自和员工协商还是找第三方与员工协商?

答案很明显,请第三方和员工协商。因为如果老板亲自和员工协商,一来员工未必说出心里话;二是如果协商不了,老板就没有退路;三是最重要的是,老板没有了背锅侠,员工如果想推敲,肯定会把事情怪在老板身上,当初都是老板要我怎样怎样……那时怕是会有一片好心喂了狗的感觉。如果是第三方去向员工调查协商,就可以完美避开这些坑。何乐不为?

激励对象敢不敢出资购买激励股权,这是判断激励方案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敢买,这就是成功!

第二,是要与股东协商,达成一致。 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很大程度上需要原股东暂时出让一定程度的利益;否则的话,很难说是激励。因此,激励方案就需要和原有的股东沟通,获得其同意和支持。虽然说公司法为高效治理公司提供了准则,允许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比例(比如2/3、1/2)通过重要事项。但我们还是建议把好事做好,争取股东的最大支持,毕竟现在霸权决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如果股东达不成一致,怎么办?一是可以学习任正非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原先任正非在华为是自认不讳“霸”权的,但看看陆续走掉的李一男、张建国、胡红卫、聂国良、黄燿旭几位副总裁,还有几位极力挽留的副总裁,他公开自陈:现在的决策体系,个人霸道的决策已经不存在了。“问题讨论不出来就下次再讨论。我心里怎么想的,嘴上也不说。最后大家说的和我想的一样,我就说也赞成这个方案,最后是大家决定的。”二是还是可以请第三方来帮助沟通,道路其实和请第三方与员工沟通是一样的。之所以强调一定要获得原股东的支持,是因为原股东如果不支持,就会找机会和你闹别扭,让人烦不胜烦,防不胜防。

第三,是要得到监管部门的支持。 监管部门守土有责,在他的一亩三分地里面,尽量不要去挑战;如果确实要与众不同,事先沟通为宜,争取得到理解;同时,步子也不要迈得太大。苏泊尔此次的1元股权激励,就类似采用了切香肠的办法,先尝试下,看看结果如何。当然,监管有红线,红线就不要去碰了。

第四,要公平合理,方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今天,实施股权激励是历史大势所趋。公平合理,侧重的是实质,而不是形式。实质的东西,方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形式的东西,过了那个时间段,很可能就会原形毕露。联想股权激励的煎熬,和当年侧重追求形是而不是神是有关。

总之,一句话,怀着公平合理初心,有请第三方的介入。

【股权问题咨询·关注后私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