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如何让95后员工快速融入你的团队?

时间:2022-06-23 04:08:32 热传 我要投稿

作者 | 俞朝翎编辑 | 十一

如何管理好95后员工,是你必须面对的问题。

你是否也会这样的烦恼:每当要招聘新员工时,你会不会纠结:不招95后吧,他们是工作的主力;招他们吧,离职率太高,可能刚培养好一个,回头就辞职了。

但事实上,95后新人员工离职率高的原因,除了“任性”以外,更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办法融入团队而选择离开。你不停地在招人,但忽视了员工融入团队的这个步骤,只能不断在招人和面试中循环。

员工无法融入,其实你第一步就错了

谷歌是世界上面试人流程最复杂的,花的时间成本最多的一家公司。

他们是怎么面试员工的呢?比如说你的团队有十个人,当你要想再进一名员工的时候,只要团队内有一个人对这个员工觉得不满意,这个人就进不来了。

因为他们的理念很简单,这十个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觉得这个人不舒服,那么他就会破坏原有团队的氛围。人和人之间无法互相认同,很难进行联系,开展工作了。

所以谷歌的招聘流程是最复杂的,他们从头到尾都在看人。招聘一个人,所有的团队都得要看满不满意。

虽然我们很难像谷歌这样的标准去面试每一个人,但你在招聘一个人之前,必须能理清一个岗位的胜任力模型。

戚继光在挑将才的过程中,有一套针对打仗制胜的用人标准——四不要,四要。

四不要

① 城里人不要。城里人见过世面,不太服从上级的命令;

② 在官府任过职的不要。在官府任过职的人,对明朝政府的体系已经十分熟悉,多是兵油子;

③ 40岁以上的人不要,皮肤白净的不要。年龄大的人,体力不支,皮肤白净的人都是不太劳动的人,吃不了苦;

④ 胆子特别小、特别大都不要。胆子小,上阵会逃脱,胆子大的人较偏激,易扰乱军心。

四要

① 标准农民。农民能吃苦,又有体力,最重要的是服从管理;

② 黑、大、粗壮、肌肉结实的;

③ 目光有神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有神的人,精气神好;

④ 畏惧官府的。服从管理,容易塑造成精兵。

戚继光的“四不要,四要”,以前在我们公司就体现为“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又称“素质” 、“资质” 、“才干”等,指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确保该岗位的人员能够顺利完成该岗位工作的个人能力特征结构。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通过胜任力模型能显著区分某一工作(组织、文化)中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的综合表现。

一个人的胜任力好比一座冰山,技能和知识只是冰山一角。

自我认知,价值观,品质,动机等都潜伏在水下,很难判断和识别。

很多人很会包装:我完成了一个什么项目,这个项目中那些成果都是我的功劳;

或者我今年完成了一个亿的目标,这个目标达成都是靠我在里面做了些什么。

一旦他把一些漂亮的数据甩出来,你就会觉得这是个好员工,就很想要给他 Offer。

这样容易导致的结果,他到了一家公司以后看上去技能不错却总是无法融入团队,或者说他觉得这家公司跟他想象的不一样,从而导致了他离职。

这类的离职员工是他觉得老板不喜欢他或者或者并不重用他,所以他要离开。

好员工,内心有强大的驱动力

以前我们招人有一个原则:招聘苦大仇深的人。

因为我们早期的商业模式是地推,特别聪明的,反而不是很需要,我们更看重员工的吃苦耐劳和勤奋。

尤其是勤奋,因为我们每天需要见很多客户。

(图为胜任力模型举例)

大多数面试的时候,你可能只关心应聘者看得见的表象部分。

比如ta过去的经历和成就、有某个行业的知识,认知和技能。

但我们更在乎的是看不到的潜质:价值观、态度、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

即使你以往很成功,换了行业,换了岗位后就要看个人的转变和适应能力。

而那些所谓的资源,基本上会在一、两年内耗尽。

但你的品质,你看到一件事物时的内在的、第一反应更重要。

能否坚守公司的价值观,往往就在一刹那,所以我们特别关注人的本质,以及ta的内在驱动力。

一个好员工,内心要有强大的驱动力。

如果想让ta做永动机,甚至希望ta能带领、感染其他人,内心驱动力就很重要。

如果没有内驱力,ta就不断地需要外部的激励,遇到一些困难就会退缩,ta会很痛苦,公司的管理成本也会很高。

因此有内驱力的员工,是所有企业都想要的。

企业往往只有5-10%的员工具备强烈的内驱力,70-80%的员工的内驱力是没有那么强烈的,而一个完全没有内驱力的员工很容易被淘汰。

做辅导,让他离不开你

一般来说,公司对新人辅导,就是让他参加一次入职培训,然后就期待员工能直接投入岗位产生价值。

但事实上,对于销售来说,如果你是一位负责任的主管,这个时候最适合你切入管理的十六字方针。

① 我干你看

先示范给他看,告诉他怎么样做可以。

② 你说我听

他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想法,去聆听,然后给他一个期限去试。

③ 你干我看

在观察他的过程中,建立信任,然后慢慢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④ 我说你听

一起复盘,建议同频共振。

培训完了以后,我先干一遍你看看,我教你半天没有用,因为我们比较喜欢用名词去形容一个场景,但这种程度的理解是不够的。

你眼中的客户是谁呢?你们都认为给钱的就是大爷,就是客户。

客户是需求方,什么叫做需求方?这个词就是用的比较不够有场景化。

那么他是谁呢?是消费者?那消费者是谁呢?

所以在做管理、在做产品时,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它到底是谁?

要用场景化一针见血的指出来,这类人群是我的客户。

除了需求方,员工是不是你的客户呢?

员工是我们的客户,不同的部门之间是不是客户?

我们的上游、供应链是不是我客户?我们的下游是不是客户?

所以一定要用场景化的语言来描述,这样才能够更加地理解这个定义。

当你领着他从头到尾做一遍时,他才知道一起做的事情是这样的一件事情。

这时才有共同的语言,人和人为什么沟通那么累,很大的原因是你讲的那个场景,员工从来没有经历过。

但这个过程中,你即便成功干完一遍了,他可能会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老板我还有一个想法,我试试行不行?

因为他不撞南墙不回头,觉得自己的方法有创新。

这时,作为主管,你一方面倾听他的想法,另一方面要支持他去尝试:行啊,你干一遍我看看。

最后这件事可能有两个结果:

第一种他的方法也可行,他愿意用他的方法干。

第二种很简单,他干不成功,而你的方法效率又高,质量又好,员工自然会愿意用你的方法来完成。

无论最后结果如何,你还要做一个重要的工作——复盘。

我为什么是这样干?我这样干的理由是什么?你这么做的方式好或者不好,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达成?

这样长期磨合下来以后,整个公司出来的味道都是一样的,每个人干事的效率也是一样的。

如果做辅导,一定是要经过这四个流程,每个流程完了以后,都要有总结。

这个辅导的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一旦建立起来了,你会发现员工舍不得离开了,同时也打造了一支非常优秀的团队。

95后的员工并不是洪水猛兽,当你能从“视人为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时,95后反而会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