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梅山武功探讨

时间:2022-04-22 06:22:02 热议 我要投稿

梅山武功探讨 (2010-04-27 13:18:06)

标签:

梅山武功来自于湖南新化的王爷山。王爷山是新化旧时的一个地域名,为现在横阳山一带,那里盛行武功,旧时有句俗语叫“关云长的大刀,赵子龙的马,长沙城的戏子王爷山的打”,这“王爷山的打”指的就是新化王爷山一带好打、善打、尚武。八十年代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开始后,“王爷山的打”便以新化古名—梅山正式命名为梅山武功。可以说,梅山武功,渊源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梅山人民在长期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地域文化遗产,是湖南武术库中一个有名的民间武术拳种。在新化县域的许多村落中,特别是横阳山一带,它是村民常年练习和娱乐的主要体育项目。自从清朝中期形成拳种以来,就有许多梅山武功传人通过多种方式使它传承和推广开来,经过梅山前辈们的代代传承,它已从精英化体育项目转变成了大众化体育项目。梅山武功是地域民间武术,它套路繁多,形式古朴,风格独特,处处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典型的俗文化。它为当地居民喜爱和练习,并承载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功能,以致于解放以来,它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文化。  清时朝中,梅山武功的许多拳械套路日趋完善,如梅花拳、棍、铁钗、钯、櫈、流星、桌拳等套路。梅山武功已初步形成有理论、有独特风格,有完整套路的地方拳种。而且,拳师辈出,当时在王爷山一带最为著名的是刘应朴、萧老四、发转子。刘应朴是王爷山田荡垣人,善长梅山南拳,曾在开封为人家当镖师。萧老四是王爷山逆坝凼人,善长铁钗,发转子是王爷山大石夏屋场人,善长齐眉棍,被当地人誉为“朴少爷的拳、萧老四的钗、发转子的棍”。《湖南湘技纪闻》记载,新化武师伍再明(王爷山人)为显其能,相室中一桌,其木系坚木,铺置地面,并五指插之,洞木及土。此举足可以见得伍再明的劲力之大。新化人伍再先(王爷山人),号称命再先,此人武功高强,据传有人在他吃饭时,突发一流星,被他用筷子挟住。相传在湖北汉阳码头,伍再先上船,遇一伙强盗,他纵身一跃,轻如飞燕,瞬间已在桅颠。著名武师刘祖朴,从小随父习练梅山武功,不但功力大,而且能识风辨器,据传他身背一沙锅,让众人持棍击之,无人能击破。刘绍祖系王爷山人,身手敏捷,个子高大,因排行老七,人称绍老七,此人家境富裕,地主出身,但行侠仗义,他弃文练武,不惜花费家中巨额钱财,拜师当地名师刘春山,练就一身好武功,据说高余丈的练武楼,可飞身上下,一箩筐谷物,用一手托起,一手一拳,便可把谷物从丈余外打进仓里。民国时期,新化县举行过三次大比武。民国21年。县首届国术比赛,王爷山拳师廖满山获得第一名;民国24年,第二届县国术比赛,王爷山拳师曾斌获得第一名,民国27年,第三届县国术比赛,王爷山拳师陈渭南获得第一名。解放后,梅山武功有了更大的普及和发展,许多套路更加完善,如梅山南拳、南刀、梅山棍、梅山铁钗、梅山锏、流星、钯、梅山大刀、梅山刺、梭标、梅山戟、板凳拳、桌拳等。群众活动更加繁荣,梅山武功已从精英化武术走向大众化武术,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群体武术活动增多,逢年过节,舞龙耍狮,都有武术表演。1972年,新化县体委邀请王爷山鹅塘乡、横阳乡的武术代表队来城关镇表演,观众达数万人。1975年,鹅塘乡被评为全省农村体育先进单位。1978年8月,江西、江苏两省代表团来王爷山参观,鹅塘乡组织了1000多人参加的拳术,500多人参加的棍术,300多人参加的刀术,100多人参加的对练表演,受到高度称赞。七、八十年代,王爷山以教梅山武功为生的职业武师增多,他们常年在本地或外地教武,并经常相互之间进行比试,既提高了武技,又促进了梅山武功发展,王爷山拳师陈福球曾在七十年代以犁脚进和转手封打败过当地许多拳师,其犁脚进和转手封被当地人称为绝技。他曾在当地横阳山广为授徒,为传承梅山武功做出了较大贡献。  1983年1月,王爷山的中心地带横阳乡成立了第一家私人拳社,此后,全县有17个乡建立了武术辅导站,成立了22家私人拳社。1983年到1984年,湖南省第一次在新化县进行民间武术传授执照考核试点,县体委对全县拳师进行了技术考核,根据技术等级发放一、二、三级拳师证,这次考核,全县有628名拳师获取了民间武术传授执照。全县习武成风,参加武术活动的人数已达21万多人,被评为武术之家的村户有400多户,三、四代同堂习武的有上百余户。1983年8月,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开始,经过深入挖掘和搜集,得到武术文献史料14本,古兵器34件,整理出77个拳械套路。王爷山拳师陈益球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1986年,代表湖南参加全国武术观摩比赛,以精湛的梅山拳表演获得最高奖----雄师奖。1987年,他整理梅山武功资料,编著《梅山武功》一书,第一次把新化武术命名为梅山武功,也打破了新化作为武术之乡无武术专著的历史。1984年10月,湖南省授予新化县“武术之乡”称号。八十年代末期,王爷山一带许多武馆相继成立,他们以教梅山武功为主,使梅山武功又一次得到普及。东方武院院长晏西征因倡导梅山武功被评为全国“武林百杰”。梅山武功后起之秀陈永辉,自幼随父习武,精通梅山武功,在其父的指点下,其编著的《梅山武功徒手技击法》一书已于2007年6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第一次从技击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对梅山武功技击性作了较深研究,并首次作为高校选修教材,走进大学校园,梅山武功又一次得到提升。1992年,国家体委授予新化首批“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 进入二十一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全国启动,梅山武功已被纳入新化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该地区已正式将梅山武功作为本地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要求各学校进行教育和活动开展。美、日等国家每年都有留学生来当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习、交流梅山武功。 近现代以来梅山武功的主要历史传人有:刘应朴、萧老四、发转子、伍再明、伍再先、刘祖朴、刘春山、刘华妙、邱先财、杨三恒、游世命、刘绍贤、杨交禹、廖满山、曾斌、陈渭南、游本恒、陈福球等。 梅山武功形成的社会学因素  一 梅山峒民的狩猎和农耕生活对梅山武功的影响 上古时期,梅山峒民生活于恶劣的环境中,据宋代吴致尧《开远桥记》记载:梅山,春秋战国时期乃“古梅山蛮之地。地方千里,广谷深渊,高岩峻壁,绳桥栈道,猿狰上下,民居十洞之中,”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则斑谰、言语诛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手”,这段记载生动地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梅山人民与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谋生存的原始生活情形。古梅山分上中下三峒,民谚谓“上峒梅山,装车挽弩;中峒梅山,游山弋猎;下峒梅山,捕鱼打网”,王爷山四面环山,地处中峒梅山。远古时期,这里的梅山峒民就是过着摘山射猎的狩猎生活。远古时期的狩猎生活坚苦、残酷,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梅山峒民必须用意志、用体魄、用武力来与它们作斗争,也正是长期这样的磨炼,梅山峒民练就了顽强意志,粗旷的体魄,掌握了狩猎生活中所需要的原始技击术,应该说,远古时期的狩猎生活为梅山武功日后形成的古朴、迅猛、粗犷风格打下了沉实的基础,到春秋战国后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农耕生活逐渐发展,农耕生活和狩猎生活同时推动着梅山峒民的生存方式。据《史记·楚世家》记载,越族(当时的梅山蛮土著民族之一)聚居湘东北、湘中(现新化)等地,有其政治中心,农业和交通均有发展。这里的农业指的就是农耕生活和生产工具。秦汉莫徭时代是当时大农业的鼎盛时期。相传当时居住在梅山峒峦中的另一土著民族莫徭族人利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创造了许多用于农耕的原始梯田,至今在新化王爷山一带,除了四面环山之外,中间盆地就是良田万顷。宋代招抚梅山后,汉民移入,狩猎生活逐渐被农耕生活代替,农耕生活成为了苗、徭、汉族杂居的主要生活方式,也正是因为有农耕生活的存在和开展,这为梅山武功日后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梅山人才开始有精力和智力去创造强身自卫的技击套路,农耕生活的开展也相互加强了汉族和土著人的文化交融。这也为后来汉族人逐渐成为梅山主人,并吸取土著人一贯剽悍的性格创造了有利条件。梅山蛮原始的尚武风气,已通过农耕生活渗透到了迁入的汉民文化之中。  二部落争斗和朝廷征讨对梅山武功的影响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上古时期发生在湖南境内的部落战争主要就是尧、舜、禹对“三苗”的征讨,“三苗”是蚩尤部落被黄帝部落打败后的残部与散居在湘、资、沅水之间的南方诸蛮势力重新组合的蛮族部落。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上古时期,中华民族中有三个较大的民族部落,一个是位于陕西渭河一带的炎帝部落,第二个是位于黄河中下游的黄帝部落,第三个是位于长江以南、江淮一带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蚩尤好战,先与炎帝部落作战,胜之,遂爬越高山向四周扩展,讨伐黄帝,败之,被杀于河北涿鹿之野。蚩尤部落战败后的残部,跑回湖南境内,与各地蛮人组合,继续作乱。尧、舜、禹曾先后征讨三苗,尧未打败三苗,遂死,舜继讨,未成而死,禹两次征三苗,最后打败三苗主力。《礼记·擅弓下》载:“舜葬于苍梧之野”。苍梧就是现代的邵阳宁远县境内的九嶷山。不容置疑,黄帝、尧、舜、禹都曾在湖南征战过三苗之乱。据考古学者发现,战神蚩尤出生于梅山地域内的大熊山,有证据证明蚩尤屋场的故址在大熊山上,而大熊山与王爷山相隔不远,所以蚩尤部落对外的战争中,必有许多王爷山一带的梅山峒蛮参与。这些人与人斗的部落战争,是人类智慧与肢体力量的结合,它们对梅山峒蛮日后的成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梅山峒蛮更加勇猛,部落战争也为梅山武功日后形成提供了更丰富的原始技击素材,许多打斗技击动作开始形成雏形。据《史记》载:“蚩尤好兵喜乱,做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兼并诸侯,……”,表明蚩尤善造兵器,好五兵,以为乱,南派武术中的许多器械都与蚩形似,如南派武术中铁钗、钯等。这说明蚩尤发动的部落战乱推动了南派武术器械的形成与发展,梅山武功日后形成的器械更是深受其影响。三苗败落后,湖南境内形成了“苗蛮”集团,“蛮”起源于“三苗”,居住在王爷山一带的梅山峒蛮包括越、徭等土著民族。这些土著民族散居在梅山境内,仍保持原来的剽悍作风,不服王法,以至于多次发生朝廷征讨梅山的战争。据《后汉书·南蛮列传》记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三国志·吴志》记载,三国东吴名将黄盖征服梅山蛮未克。《宋史》记载,梅山蛮侵入潭、邵二卅,宋太宗派翟守素征梅山未平。朝廷征讨,使梅山峒蛮在刀光剑影和残酷的血腥战斗中,磨砺出了一种刚烈坚忍、宁死不屈、猛勇善斗的剽悍、尚义精神,使原始的尚武风气更加得到提升和坚固,练拳护洞,保存民族,抵制征伐杀戮。朝廷征讨也为梅山武功日后形成系统的拳械套路提供了更为可取的技击材料。  三梅山蛮尚武风气的沿袭对梅山武功的影响 宋代后期,宋主改用怀柔政策,招抚梅山,命名“新化”(渭王法之一新),此后,大量汉民迁入梅山地带,今居住在王爷山一带的陈姓人,大多就是由江西汉人迁移过来的。汉民迁入后,与当地的土著族杂居。梅山峒蛮虽然归顺朝廷,但仍然保持猛勇、强悍的性格和尚武精神,反抗性强,因而“叛服无常”,时时引发冲突。汉民迁入梅山后,更多的冲突转化为迁入的汉民与梅山土著人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规模较小,体现的是村落之间的打斗,但这种冲突对梅山蛮尚武风气的沿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汉民从与土著人冲突中看到了他们不服输的精神和蛮横风格,久而久之,也就影响了汉民的成长,文化本身就具有浸透性,随着村落冲突和农耕生活的全面开展,汉民与土著族在生活习俗上逐渐融合、渗透。大部分土著人被汉化,少部分迁出梅山,汉民也深受当地土著文化影响,至此,一种融汉文化和土著文化于一体的梅山古文化形成,尚武风气因土著人独有的性格特征也在这一文化形成中被沿袭下来。但此时的尚武精神被注入了更多的血液,含义更加丰富,它包含了四方面的含义:(一)蛮横,这是土著人保留下来的一贯作风,好斗、不服管、不服输;(二)勇猛,多年的冲突、征讨使梅山人不惧怕战争,他们形成了勇猛顽强的性格;(三)忠诚,梅山人不光蛮横,更多的对主忠诚,对入侵者打击狠;(四)义气,梅山人讲义气,敢打相帮,替天行道。据历史记载,农民起义领袖杨么起兵造反;宋末元兵南侵,张虎、周龙起兵抗元;明代,李再万子孙三代聚众反抗暴政。清代,新化民众支助太平军李自成部将战斗。这些历史记载都说明了梅山人尚武精神的全部含义。梅山峒蛮被沿袭下来的尚武精神对日后梅山武功形成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梅山武功之所以能形成一个拳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梅山地域尚武氛围的存在,有了这种浓厚的尚武氛围,也就造就了许多梅山武功高手和传人,也使得该地域习武者比较普遍,而这正是作为拳种存在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如果没有传人,也没有广泛的习练者,那梅山武功也就不可能成为日后功法套路较为完善的拳种。

四.外来武功对梅山武功的影响

捕杀、狩猎、打斗与战争使梅山峒蛮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击术,并逐渐形成军事拳械武艺。梅山峒蛮操拳练棒,舞刀玩钗,更多地存有扩张、叛逆、结案自保、抵制入侵等军事意图。直至清朝中期,外来武功介入梅山,梅山人才真正开始练习民间拳械武艺,此时,梅山峒蛮的军事武艺已和一些外来武功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军事特色的梅山武功。外来武功流入湖南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一)起义失败散落在民间的起义将领、士兵,这些人流落在民间后,教当地居民演练武艺,如李自成部将牛才万曾带兵在王爷山一带与清军激战,后战败,其部下一些将领、士兵就此隐藏、流落于王爷山。(二)少林、武当、峨嵋等僧道及武林高手云游湖南各地,或在湖南各地授徒,他们将一些拳械武功引入了湖南。(三)湖南本地人到少林、武当、峨嵋山等地拜师学艺,然后回家乡授徒传艺,如王爷山一带的刘应朴、肖老四、发转子就曾在少林寺学艺,并各怀绝技,被梅山人誉为“朴少爷的拳,肖老四的尺(铁钗),发转子的棍”。(四)外地的武进士、武举人以及武林高手,来湖南军队传授武艺。外地武术先后传入湖南后,逐步与湖南本地的拳械技术相融合,形成拳种。梅山武功就是在这一时期,由梅山人根据本地地域环境,在以军事拳械技击作为基础上,对外来武术拳种的套路与招式,取其精华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新拳种。从内容形式来看,梅山武功更注重实用技击,因此在套路演练风格上,梅山武功套路形式古朴,动作简单,结构紧凑,技击性强,一招一式凶狠泼辣,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招招带有杀机。从单个动作表现形式来看,梅山武功又和少林、峨嵋、广东南拳有许多相似之处。外来武术的介入,是梅山武功形成的一个中介点。它使梅山本地的拳械技艺最终从军事技术嫁接成为民间武术

五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对梅山武功的影响 《宋史》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不与汉民交通,其地不得耕牧。”循史记脉胳发现古梅山的确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社会群体,自远古时期至宋朝,有千年不服王法的独特历史,而造成这种历史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梅山天然险恶的地域环境。据历史记载,远古时期梅山就地方千里,广谷深渊,高岩峻壁,到现在,在新化、安化一带仍然是山峦重叠,峡谷交错,并有许多原始的洞穴,如新化大熊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这里古木参天,至今保持着原始森林状态,位于新化王爷山太阳乡的梅山龙宫,以及冷水江(原新化县冷水江镇)波月洞,都是原始社会的天然洞穴,洞中空旷,并绵延数里,足可以在里储粮并栖身藏兵数千人。这天然的地理屏障造成了古梅山人千年不服王法的剽悍性格。王爷山位于古梅山中段,是天然的古梅山盆地。这里四周被重山环抱,山峦叠迭,溶洞万千,荆棘丛生,而中间却是壮阔的万顷良田。至今通往该地域的只有一条解放后修建的县级公路。天然的地理条件保障了王爷山尚武风气的沿袭,促进了王爷山人好打、善打的性格。古语讲:“王爷山是支锅,来一个煮一个。”相传古战神蚩尤还曾在这里训练和选拨士兵。这种地理条件为日后王爷山人学武、练武,以致于创造梅山武功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保障,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梅山武功日后形成的演练风格。古时王爷山四周多峡谷、中间多田野、小溪,不宜跳跃和起腿,只能以保持下盘稳定,稳打、稳扎为主,故在现在的许多套路中,套路表现形式很古朴,直来直去,很少跳跃和起腿,多以箭桩和坐桩为主,特别讲究下盘功夫,在下盘功夫稳定的基础上变换各种手法。天然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王爷山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又促进着梅山武功日后的形成,独特的盆地环境和农耕生产使王爷山人养成了“日出而耕,日落而习”的生活习惯,也创造了一套完整且适应他们所需的文化生活。如信教(包括佛教、道教、梅山教等)、唱山歌(反映农耕生活和狩猎生活的梅山歌谣)、建庙廟、祭祀、舞龙、打八排锣鼓等。这一整套文化生活体现了汉文化与土著人文化的融合,反映了王爷山人的心理需求和风俗习惯,也导致着日后梅山武功形成的文化特征。至今,梅山武功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梅山风俗习惯。反映着古梅山人的风土人情,如拜师学艺要写投师约,习武要加束腰带,舞龙时要准备武套人马(会梅山武功的人)等等。在一些古武术拳谱中,也可以看出古梅山人的风俗文化。 梅山武功文化特征  一朴实无华、勇猛强悍的套路演练风格 梅山武功套路繁多,共有77个拳械套路,但套路短小、精悍、直来直去、且动作紧凑、豪放、勇猛、刚健有力、朴实无华,既无虚招、花架,也无跌扑滚翻起伏动作,少腿,重桩功、手法、劲力练习,讲究练拳先练桩,俗话说:“三分打,七分力”,“四十天打,三十夜桩。”梅山武功以练桩功和劲力为主,要求手臂有劲,桩功稳固,多在坐桩、箭桩、丁桩的基础上,配合各种手法进行劲力、技法练习,同时注重引力,讲求以气助力,要求把全身之力注于每一动作上,使得从动作演练外在来看,大多有一种“僵硬”感。但也可看出当地村民保存下来的梅山峒蛮的个性特征,当地村落自宋代以来就沿袭了梅山峒蛮猛勇强悍的性格,村民说话做事直来直去,敢作敢为,这些个性特征现在还体现在当地许多村民的作为之中。 

二“靠身短打”的技击风格

梅山武功很注重动作的技击性,招招式式都讲求攻防含意,梅山拳谱云:“冲拳为三角,熬拳似牛角;好打紧逼前,掌法似刀镰;好打前后打,左右开弓打两边;对方来得凶,我把肘冲;上用打,下用穿;……。”梅山武功运用于打斗时,非常注重起手,只要一动手,就转手(手法招式转换),继而进步靠身,以功力和手法取胜。手法运用上,通常用抓、拉、牵、带、封、闭、压等技法来控制对方腕袖、衣领、肩肘等部位,或利用冲、砍、劈、挂、叉、穿、挑、撞等技法来击打对方脸、颈、肋、腹、裆等部位;步法运用上,常通过犁进步、边进步、钻步等步法,靠近对方,封逼对方,使对方无还手出招之力。这种打法带有梅山蛮一贯“蛮横”之风格,也体现了当地王爷山一带村落好打、斗狠、蛮横的一贯民风。

三融尚武精神与风俗文化于一体的民俗事象特征 梅山武功从传承组织形式到交流方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中,都反映了当地的一些民俗特点,它和当地各种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事象。“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当地民间有“设厂习武”传统,当地拳师多在农闲之际开厂授徒,教武有时还要打“进厂”和“出厂”。春节龙灯会时要有武术表演,拳师常组织一班拳套人马,表演拳套,交流技艺,村落人常称这些拳师为“把师”(意为耍把式的师傅)。各村落拳师常常以武会友,进行过招,切磋技艺,他们可在堂屋里比试技艺,也可坐在饭桌櫈子上边喝酒边比试手法。民国期间,该县曾举办过三次大型的擂台比武。当地村落人为村落名誉,常常联手“打相帮”,即村民不问青红皂白,互相帮忙,对付外地人。这些活动方式要么是以“民间游艺”的形式进行,要么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活动,它们反映了当地自农耕生活以来形成的民俗特征。传统的民俗,由于不断地补充新生活的内容,有时甚至改变原有民俗的内容而产生变异。当地村民自新化置县以来,就沿袭了当地土著人的尚武风气,这种尚武风气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融合在一些民俗活动中,并形成当地特有的尚武文化,虽然有的已经逐渐被抛弃,如强横无礼的“打相帮”等,但有的仍然还具有较大影响力。如剽悍、好狠、勇猛的打斗作风等。  四“庸俗”的民间文学特征 梅山武功主要在当地村落中流传,因此,在许多文化现象上体现了当地民间文学色彩。从清朝中后期形成拳种以来,传习梅山武功的基本上是属于那些没有条件接受系统文化教育的广大村民,而且传授方法是身传口授,因此在清末民初出现了许多拳谚、歌诀,这些拳谚、歌诀虽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理论,但也表现了当地村落中形成的一些通俗文化,古梅山人传承下来的一些俗言俚语也出现在拳谚中。如“一要打、二要练、三要打人心莫善”;“九打九金刚,十打十金刚”;“上打雪花盖顶,下打雷火烧天”;燕子抄水;五马破槽;朝天三柱香;“双来力转手,阴阳转手扒”;“二龙戏珠是好打,徒子徒孙莫乱传”。这些拳谚、歌诀不难看出梅山武功作为俗文化在当地民间流传的痕迹,既便是在当今,这些口头文化仍然经常出现在一些中老年村民和老拳师的口中,他们常常以此来引导和教育新生代村民习武。当地王爷山在清末出现过许多有名的村落拳师,这些拳师在当地,甚至在外地有许多和武功有关的事迹被流传下来,虽然有真人真事为原形,但在村民口中多半是通过方言俗语的表达,所以情节变得更富有民间文学色彩,以至流传下来成了地方民间故事。 五承载村落民风和心理意识的文化象征意义 梅山武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新化方圆一带村落组织的文化代言,具有村落组织的一般文化意义,无论是在行为规范、地位、权威方面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梅山武功在当地村落中流传,招招式式体现了当地村民抗争意识和生活意义,已成为了当地村民村落主义的象征。格尔茨认为,象征就是在“任何物体、行为、事件、质量以至关系”中,充当某种主义的“载体”的东西。梅山武功经过积累和沉淀,已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反映村民生活的载体的东西,形成了村民潜意识的文化归属。村民通过参与梅山武功活动,扩大社会交往面,促进自己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参与,从文化层面上发现和确认自己身份,实现村落组织认同。七、八十年代,它整合了当地村落,加强了村落凝聚力,也强化了村民等级对立观念,在维护村落声誉时,村民一致对外,而解决个人争端时,又常常诉诸个人武力。七、八十年代当地村落尚武成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梅山武功不但是村民个人身份象征,而且也是村落组织的文化象征。  梅山武功历史文化功能  一民众个体构建功能 (一)情绪调控 七、八十年代,是当地村落村民尚武成风的高潮时期,孟公、红星、峨塘等村的拳师经常在寒暑假或秋收以后办武术班,春节期间或村里、乡里有重大活动时,常进行舞龙武术表演活动。这段时期,村落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农业生产由集体制转向责任制,生活逐渐好转,村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提高。但由于文化、经济相对还落后,精神活动过于单一,村民的精神需要被压抑,因此,村民只能从参与梅山武功活动中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境。 二)品德教育 梅山武功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不论在旧社会、解放初期还是改革开放后,村民都能从武术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当地资深的老拳师在授武时,常常在操练之余给徒弟讲述先辈武师们的个人事迹,从他们习武的艰辛、精湛的技艺到个人的品德,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徒弟。操练中,徒弟常常能从严厉、艰苦的操练氛围中感受鼓舞,促使自己养成不怕苦、不怕累、顽强向上的意志品质。在一些舞龙武术表演活动中,可促使村民产生荣誉感。通常,一个村落要想进入另一个村落舞龙,必须准备好会武套的人手,以备对方村落村民的围困。对方村落村民往往会困住进来的布龙,要求对方比拳套,输了夺走布龙,赢了则用鞭炮、糍粑等礼品欢送。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民荣誉感和耻辱感的产生。 (三)防身自卫 梅山武功具有较强的传统技击价值,清朝末年,习武者比比皆是,在当地也涌现出了许多有名气的拳师,如伍家六、伍再明、罗云卿、杨三恒等。罗云卿在贵州为烟贩保镖,未曾失事,绿林皆知。解放前,一些有名的武师常常为地主护院,或教人家习武。解放后,许多本地人常常把小孩子交给当地一些拳师去习练梅山武功,以求能学点防身本领,不遭欺负。六、七十年代,还有一些武师经常去其他村落以武会友,交流技艺,比试谁的功夫好。

(四)娱乐健身

八十年代,当地村民让小孩拜本地村落武师为师学艺,武师们每年利用假期在家门口开厂授徒。这些小孩常在早晨和下午习练梅山武功。在那个活动单一的时代,能有这样的机会聚集到一起,增加了小孩的情感交流和娱乐。小孩通过操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品质。通过对别人的动作操练,感受娱乐,调节了心情。每年一度的春节舞龙武术活动,也增加了村民的娱乐性。村民常聚集在一起,观看武术表演,有时表演场地被围的水泄不通,村民常常评论谁的功力大,谁的功架好等,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心情。梅山武功作为一种传统武术,同样具有健身价值,但在那个寻求解决温饱的年代,健身意识在村民头脑中缺乏。虽然,村民在刻苦操练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身体,但这种主观意识尚处于萌发状态。

五)归属感的获得 在传统农业中,村民的归属意识十分强烈。梅山武功能培养村民的归属感。在实践中形成的梅山武功,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是人们生活的总结。梅山武功在当地一些中老年村民头脑中根深蒂固,梅山武功已成了他们作为新化人的标志性文化归属。村民习武时,村民的习武伙伴可能成为他们今后的朋友,由此而形成一个自己的生活圈子。因此,村民通过习练梅山武功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归属。村落之间的舞龙武术表演活动则强化村落地域的归属,村民通过舞龙武术表演,通过对方村落的围困和竞技,在情感上加强了实现族群、村落的归属认同。  二村落社会结构构建功能 (一)强化个体等级的分化 少有外来冲撞的传统社会,需要各种途径,形成它的等级秩序性,在当地,武术的师徒关系等级明显,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徒弟必须孝敬师父。功夫的强弱可造成个体身份、地位的不同,形成拳师内部武力秩序等级。有名气的拳师往往在村落有名望、威信,能得到村民的尊敬。在村民的潜意识中,有功夫的拳师都显得有身份、地位,村民常常请他们喝酒、吃饭,请他们帮助调解矛盾和纠纷。也有一些村民,因为练过功夫,而被另眼相看,往往在解决个人矛盾时,付诸武力,这样造成了以弱服强的局面,加强了村民强弱等级的分化。 (二)促进村落的整合 梅山武功活动的开展又整合了村落社会,加强了村落的凝聚力。七、八十年代,新化王爷山的一些村落常常在村长、资深长者或文化站领导组织下,组织村民习武,春节期间,还带领把师和习武的村民在本村或邻村进行舞龙武术活动,常常会应对方要求而进行拳脚比试,这刺激了村民的村落凝聚力。有研究表明:那些对历史记忆清晰的村庄往往内聚力也强,村庄公共舆论发达,而那些对历史淡忘的村庄内聚力不强,村中各色人等自行其事,缺乏公共的行为评价标准。七、八十年代,在新化王爷山一带的孟公、峨塘等村深受先人历史影响,凝聚力强,浓郁的尚武风气使得外地村民不敢轻易进入这一带活动。 三社会文化功能 (一)文化隐喻功能 梅山武功是一种典型的地域传统体育。特别是八十年代,王爷山一带村落习武成风,梅山武功不知不觉成了村民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村民“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和“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其简朴的文化形式中积淀着坚韧、蛮悍、坦诚、乐观的人格精神,它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为当地社会的行为准则。梅山武功涉及的不仅仅是肢体活动,而且涉及与当地民俗风情、乡土文化有关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偏好。它利用肢体动作的显在性,隐喻了诸多不利彰显的村落文化特征,如当地拳师练武时束腰带、行拱手礼,隐喻了古梅山人的习俗礼仪。一些动作、套路名称,如五马破槽;朝天三柱香;单边钓鱼;公鸡啄米;烂草缠麻;深山牛摆尾;五点梅等,还有拳谱中的一些谚语口诀,如“一要打、二要练、三要打人心莫善”;“九打九金刚,十打十金刚”;“上打雪花盖顶,下打雷火烧天”;“双来力转手,阴阳转手扒”;“二龙戏珠是好打,徒子徒孙莫乱传”等,隐示了村民在劳动生活和斗争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和自然哲理。不同程度地展示了当地村落民俗文化特征。 (二)文化承载功能 传统的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稳定、坚韧的结构形态,世代传承。梅山武功套路古朴,动作简单,演练时,给人强悍的风格。运用技击时,注重手法多变,讲求靠身短打,以功力和手法取胜,给人勇猛的感觉。这些传统传统风格和特色,承载的传承文化功能十分明显。当地村落善打、好斗、“蛮横”的民风,就是以梅山武功为载体,通过村民营造的习武氛围而沿袭下来的。古梅山蛮自古就与朝廷对抗,加上当地险恶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他们强悍、勇猛、好斗的个性特征,虽然后来一部分古梅山蛮被汉化,一部分迁出,但当地梅山蛮勇猛、好斗的习性一直被延续下来。梅山武功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这些个性特征的进一步发展,以至于形成一种风气。至今,无论是村民的个性特征,还是村落“蛮横”的民风,都能在梅山武功套路演练和技击对抗中体现出来。 三)文化构建功能 传统是民族的“根”,是“活”在人们现实中、头脑中的东西,是深入一个民族灵魂深入的东西,是一个民族进行新的文化创新的根基。梅山武功既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地域文化传播和渗透的载体,它作为一种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文化构建功能。新化王爷山,由于梅山武功的盛行,拳师的存在,民国时期的擂台比武,春节的舞龙武术表演活动,村落拳师的比试以及一些大型武术表演、比赛事件等,构建了传统尚武文化,赋予了当地村落鲜明的尚武文化个性。梅山武功的内容和活动形式构成了当地村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梅山武功,一方面在民俗背景中进行,另一方面,能延续和构架村落民俗特色,如“打进厂”、“打出厂”、“打相帮”、龙灯会等。梅山武功的动作和套路名称、拳谚口诀、功夫演练中的“礼”等,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民俗文化的构建和维持。“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恶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梅山武功既是对先辈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后辈文化的构建。  梅山武功徒手技击特点  梅山武功的技击特点可概括为狠、快、靠、稳、低五字。  狠:即心狠胆大,梅山拳谱云“打人莫容情,容情莫动手,手打真言语,胆大遂打他”,“一要打二要练,三要打人心莫善”。王爷山一带的村民在打斗时往往都能体现狠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外地人都认为王爷山人蛮横、好斗、好呈狠,其实,这是梅山武功技击性的特点之一,拳师运用梅山武功技击法时,特别要求要先攻克自己心理关,即心狠胆大,否则就不能发挥自己的实用技术。这一特点是梅山人民在长期与封建统治者斗争中形成的。 狠:即心狠胆大,梅山拳谱云“打人莫容情,容情莫动手,手打真言语,胆大遂打他”,“一要打二要练,三要打人心莫善”。王爷山一带的村民在打斗时往往都能体现狠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外地人都认为王爷山人蛮横、好斗、好呈狠,其实,这是梅山武功技击性的特点之一,拳师运用梅山武功技击法时,特别要求要先攻克自己心理关,即心狠胆大,否则就不能发挥自己的实用技术。这一特点是梅山人民在长期与封建统治者斗争中形成的。  快:“快”有三层含义,一为起手快,梅山武功特别强调出手打人时的快速迅猛,梅山拳谱云“好大就是闪电哼”讲的就是要打就要快打,起手要快,在对方还没反映的情况下,迅速击打对方,给对方杀伤力;二为进身快,梅山武功很注重手法技术和功力,因此强调攻击对方时,要迅速靠近对方,因为手法和功力运用离不开近身,梅山武功技击法中常用来近身的步法有犁进步和边进步,功力大的人可利用犁进步从正面近身对方,封闭对方,功力小的可采用边进步从边攻击对方;三为转手快,即手法变换要快,梅山武功技击法中强调搭手就要转手,意思就是打斗时要迅速变化手法攻击对方,抢占有力地位,置对方于被动,而不是被对方牵制,处被动地位。  靠:即为近身,梅山武功的技击法中运用较多的技术就是短打技术,这些短打技术中的推、砍、挂、穿、套、翻、挖、横、扫、熬、顶、提、牵、封、闭等手法及摔法都要求采用步法靠近对方,才能达到技击效果,即所谓“好打要近前,长短齐到要靠身”。靠也即为手法、步法、功力三者的综合体现,靠身短打是梅山武功技击法的主要特征。  稳:即为架子稳,下盘稳,所谓十打九要力,这“力”字不光是功力大的表现,同时也是架子稳的表现,而功力大本身是架子稳的基础,架子一稳就可经受对方的近身攻击,同时也可依靠自身的稳定架子,有效攻击对方。



低:即为出腿低,梅山武功技击法中腿法不多,而且要求出腿要低,且迅速,由于出腿低,出其不意,通常具有较大杀伤力。

梅山武功的功法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桩功:梅山拳谱云“四十天打,三十夜桩”,即学四十天武功,要练三十个晚上的坐桩,可见桩功的重要性。通常以练坐桩(扎马步)为主,常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延长练习时间,有时为了不乱桩子,可在地面点灰画圈或摆砖或在头顶、手、膝、肩上放碗以增加练习难度。练习时,身子不可上下左右晃动,眼睛目视前方,要做到四平八稳,直到四肢发抖、汗流夹背方可稍稍休息。  二 练单操:主要是练习一些基本技术,即基本功练习,俗语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基本功练习对于技击法运用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自己的功力、手法、步法及身法都要通过无数单操练习才能提高,并达到协调一致。梅山武功的单操练习方法通常是在以坐桩、箭桩、丁桩、败桩的基础上,运用犁进步、上步、退部等步法,将梅山武功中一些主要的进攻、防守动作串联成多个短打组合,并在一个固定的场地上(操坪、堂屋等)进行循环重复练习,通常每一个短打组合要练习3-5分钟,才换练另一个短打组合。  三 练拳套:梅山武功拳套很多,但通常短小精悍。习武者练功时,每天都要反复练习数个拳套,每个拳套要练习数遍,在熟练拳套后,可在手、腿、腰上捆绑沙包等重物进行拳套练习,以增加练习难度,常年累月坚持,习武者对动作技能可达到孰能生巧,手法、身法、步法运用自如,且功力也会提高。  四 练手劲:每天举各种重物,如石锁、石担、磨盘等;提水桶,用木桶装些水,反复直臂上提;舞沙棍(竹子中灌满沙子当棍使)或铁棍等,练习时由轻到重,在有一定臂力后,再用石锁进行冲拳、熬拳练习,用沙棍或铁棍进行棍术套路和棍法练习。  五 练抓劲:每天早晚用手指抓木墩、石墩,或双手抓房屋上的横梁,进行悬挂和移动,最后练水中抓木瓢,木瓢倒置水中,用五指把木瓢抓起来,常年练习,直到把木瓢抓出水面。 六 练拳头劲:每天练习数次拳头俯卧撑,或握紧拳头对砖、沙包等硬物进行锤打,捶打时,要掌握自己的用力程度,由轻到重,切莫受伤。  七 练插劲:初用米、稻谷,再用沙子,最后用铁沙放入木桶或箩筐中,五指伸直并拢,反复下插,可配合药物洗手,有助于练习。  八 练统子功:用数根小竹子捆成把,对四肢、胸、背等部位进行鞭打,由轻到重,长久练习,再用木棍、铁釵捶打这些部位,直至皮肤变厚,肌肉变硬,耐打而不疼痛。  九 练身法:每天进行翻腰下桥、俯背、仰身、甩腰、刷腰练习,待身子柔软后再进行一些筋斗、绞柱、打挺、滚翻练习,常年练习,可使身子活动自如。  十 练轻功:在腿上、腰上捆绑沙包,常年练习跑、扫、踢、跳等动作,久练成功,身轻如燕,脚走如飞。



十一巴手:手法比试的意思,有一定基础的拳师常互相进行手法比试,交流技艺,看谁的手法变换、转手快,通常点到为止,不伤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