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90后贵州小伙逃离城市,将非遗产品卖到全国,销量一年增长近200%

在四川美术学院念书的那几年,潘宏甲每次回家至少要花30多个小时。

先从学校坐1.5个小时到重庆站,然后在绿皮火车上僵硬着坐13个小时,到达贵州凯里,再从凯里站坐2小时的大巴车到雷山县,从雷山县坐3小时的面包车到永乐镇,再从永乐镇坐车30分钟到塔石瑶族水族乡,从乡里坐车1个小时到村口,最后走1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家。

为了走出大山,潘宏甲努力了20年。

小时候的他期待着有一天可以远离这里。成年后,他靠寒窗苦读十余年的努力以及天赋,考到四川美术学院,并在重庆开了属于他自己的工作室。在很多人眼里,这代表着一种世俗意义上的“有出息”。

但在重庆工作的那几年,他始终缺乏一种归属感,“当你从小山村来到大城市,你会觉得自己特别渺小,你一直以为的天赋在更厉害的人面前,显得平平无奇,落差感让人感到拘束和压抑”。

后来,他选择将设计专业和家乡特有的植物染布产品结合在一起,将这项非遗传统手艺搬到淘宝,并在2021年回到家乡,2023年店铺销售额已经超过300万元。家乡,这个潘宏甲曾经短暂离开的地方,以新的方式接纳了他的归来。

走出大山

1991年,潘宏甲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下属的一个小山村出生,刺绣,织布,染布,做衣服是当地妇女必备的技能。从小潘宏甲就穿着妈妈亲手用植物织染的布料做出来的衣物,身上总是带着淡淡的植物清香。

植物染是当地的特色工艺,通过从植物身上提取色素,在纤维面料上染色,能制造出不均匀变色的自然肌理效果。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性价比更高的化工染料开始普及,植物染在大部分地区都被淘汰。

但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落后和偏远,主要的生活用品都是自给自足,反而让植物染的工艺传承了下来。这些由植物染出来的蓝色、褐色,是当地人的衣服上为数不多的色彩。

但小时候的潘宏甲对这些工艺丝毫不感兴趣,他总在心里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离开大山,去到外面的世界。

他喜欢画画,当地的美术老师经常夸他有天赋。初中的时候,潘宏甲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四川美术学院一位同学的作品。画中,一个小女孩坐在门前吃东西,旁边还有一只母鸡。

那张现在看来可能平平无奇的画作,给年幼的潘宏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以后我也要上四川美术学院,学习画画,拥有一个可以登上报纸的作品,像他们一样”。

但小地方并没有学习画画的条件,“当时高中的美术老师,有些是培训三个月就来这里上课,毫无专业可言”。更多的时候,潘宏甲只能买书自学,临摹名家的画作。

高三那年,他和很多同学一起去贵阳学习画画。只在画室待了一个月,他就发现整个画室找不到竞争对手,“没意思”。

后来他又跑去重庆求学,四川美术学院门口有很多画室,“虽然学费都很贵,但是每个画室可以免费学习两天。我就每隔两天换一个画室蹭课,住在一个老乡租的房子里,和他挤一张床”。

蹭完所有的画室之后,潘宏甲无课可上,他只能买张火车票,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不甘心,但也没有办法”。

在去往重庆火车战的路上,他接到了一个画室老板的电话:“你来我们这里学画画吧,免费的。”

老板知道他来自大山,交不起学费,但又很有天赋,就打电话把他喊了回来,还把他安排在最好的班级。

他没有辜负这份善意。高考结束,他以贵州省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了艺术设计专业。年少的梦想终于开花,他想着,“以后一定要在大城市扎根”。

怀念大山

前半生,潘宏甲像偶像剧中一路改变命运的男主角。他天资聪颖,努力上进,考上了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2011年,“小镇做题家”一词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每个考上名校的人都意气风发,觉得前途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但很快,潘宏甲就意识到了差距,以前他是周围人中的天才,现在的他却只是个普通人,“在外面待的时间越久,我越是觉得迷茫,感觉自己很渺小,然后特别想家,对于家乡的一切都觉得很温暖”。

只用了两年时间,潘宏甲就发现他对大城市并没有什么情感。反而是每次回学校的时候,都会去和同学们分享家乡的一些特色产品,“离开家乡之后,才发现原来少数民族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以前一心就想离开这里,从来没发现过,甚至说,毫无感觉。”

就连认知里只有女生才会去学的植物染工艺都开始有魅力起来,“这种特殊的工艺染出布料,不仅可以设计出很好看的衣服,还带有家乡的味道”。

每个寒暑假,潘宏甲都要坐至少30多个小时的车回家,中间需要中转5次,有时候甚至要40多个小时,“寒暑假回家,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不管是在烈日还是寒风中等车,都让人特别痛苦。”

但每次舟车劳顿后,呼吸到山里的新鲜空气时,都让他觉得安心。

2015年,潘宏甲在重庆成立了工作室,专门利用植物染出来的布料,来做一些包包,布艺品,再结合设计专业,做创意产品的开发。

创意灵感一方面来自他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将绘画的思维模式注入植物染的工艺,碰撞出新的图案和色彩;另一方面来自他对传统文化和工艺色彩的挖掘,古老的技法,经过设计后变成新的东西。

当时潘宏甲一边在淘宝开店,一边经营工作室。村里将他需要的布料染好发到重庆,再由他做出成品,发往全国各地。第一年,整个工作室的销售额只有几万元,开销比收入还多,完全没赚钱。后来,学设计的女朋友毕业后开始和潘宏甲一起创业,就这样两个人一起将店铺从几万元做到了几十万元。

回到大山

在重庆开工作室的时候,潘宏甲也结识了很多同样喜欢植物染的朋友。有一个重庆的客户,第一次只是买了一件蜡染的织布,后来来到线下门店,发现很多东西他都很喜欢,不仅买了很多,还介绍给了周围的朋友们。2018年,这位客户装修房子,家里的窗帘、桌布等日用品,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在潘宏甲的店铺买的。

即使如此,2021年潘宏甲还是和妻子一起回到了老家。相较于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潘宏甲更怀念在村里的日子。记忆里的晚饭后,村子里的老人坐在院里唠家常,他坐在一边吹着微风,树叶沙沙作响,天色渐渐暗下来,这样的情景令他安心。

更重要的是,植物染需要手工制作。从贵州发到重庆,再从重庆发出,费时也费力,对品质的把控也困难。开店几年,村里的织娘们难免有做工不精细,质量不达标的困难,潘宏甲也没办法时时刻刻回家盯着。

这些问题让他在生产货品的时候,不敢接数量特别多的订单,担心生产不过来,又担心客户不满意。产品卖得不好的时候,容易压货,最后导致退货率高,差评不断,这一切都在阻碍着店铺的发展。

回到村里之后,潘宏甲安排了专门的人做产品品控,制定生产计划,以销定量,适当的增加一些奖惩制度。还将目前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成品和半成品,成品主要卖给喜欢的顾客使用,半成品则主要卖给很多学校和旅游景区,让小朋友们或者游客手工完成。

潘宏甲回到村里的第一年,店铺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2023年店铺的年销售已经突破300万元。目前潘宏甲的团队已经有20多个人,其中负责织布、染布的阿姨们大都来自他的家乡。

随着潘宏甲店铺销量的提升,村里许多闲赋在家的老人,丈夫在外打工的中年人都来到他的店铺,“不用外出打工,时间也比较自由”。做得好的一个月能拿到5000多元,在当地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收入。

跟着潘宏甲干活的一位阿姨,儿子、儿媳妇和孙子都在外打工,以前一直靠着孩子寄回来的钱维持基本生活。现在一个月也能赚几百上千元,整个人都更有底气了。

潘宏甲觉得,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所以他做的大多是日常中必备的日用品。新的一年他也希望能够让植物染的工艺更多的回归日常,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产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贵州  贵州词条  小伙  小伙词条  遗产  遗产词条  逃离  逃离词条  销量  销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