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2022年版海南省东方市各地方地名的来历

时间:2022-09-27 22:41:04 热议 我要投稿

收集:百阿君

东方市:因境内黎峒有东方、中方、西方三村,当时设治于东方村,故名。

八所镇

八所:原名石栏。汉伏波将军马援渡琼在琼岛西部沿海设置十个防所守卫北部湾,此地为第八个防所,故名八所。

新街墟:驻地清咸丰年间始有人新开两条街道,设四行铺面经商,故名新街。

北黎墟:汉代村名田头,黎族人居。明代汉人迁此经商,时处感恩县北部边缘,称北黎市。

新北村:1940年在此地建新北黎市,1950年后简称新北。

墩头墟:清道光间始有渔人在此捕鱼,结寮暂居。日久聚成村庄。港水环一墩,叫牙坎墩,故名墩头。

十所村:东汉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在此设第十防卫所,后渐成村落,故名。

罗带村:明代村民由2里外迁来建村,村不兴旺,称挪败村。后依据军话谐音雅化改罗带村。

那等村:明末建村。居民由龙圩移民。部分不愿易地,先到居民取村名“那等”,意为“在那里等待”。

居龙村:明末建村。该地传说有三龙栖息,初名三居龙,后简称今名。

玉章村:清初建村,初名田章,又称福补,后改今名。

皇宁村:明末建村,居民由三所迁居。村名皇宁意指帝皇之地平静、安宁。

蒲草村:村里多蒲草,故名。

四更镇

四更:明代迁居始祖曾经四次更改迁移村址,第四次才迁至此地定居,故名。

上荣村:明代建村。因处荣村(今下荣)东边,故名。

日新村:明代建村,原名笃村。村子日新月异,不断发展,故改名日新村。

来南村:明代建村。地低洼,雨季水从村边冲来,取村名来水,黎语“水”、“南”音近,故名来南。

付马村:驸马,原义是:以马代步。村子毗邻屯兵驻地,村名多为屯军养马,故名驸马村。后谐音写作付马村。

三家镇

三家:清代建村,时有赵、符、周三姓村民,故名三家村。

酸梅村:宋末建村,村子多酸梅树,故名。

居侯村:宋末建村。传说开琼进士符确为宋天圣三年万户侯符有辰之后人,因其居此而得名。

玉雄村:清康熙年间建村,原名居仁村。清乾隆十四年改名玉雄村。“玉”指地力肥沃,“雄”指人才众多。

红草村:明末建村。村地多生葱草,冬呈红色,故名。

岭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居民原住酸梅岭,后迁现址而南面靠岭,故名。

乐安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原处低洼地带,常被水淹,初名水漫。后搬迁高处,改称乐安村。取意:快乐安康。

大田镇

大田:宋代建村,迁居始祖看到此地都是大田,故名。

罗旺村:宋代村民从深山移居此地,背靠山,面向大片平坡,黎语称罗旺,故名。

那板村:清乾隆年间建村,最早居住德人称那板,故取村名。

保丁村:明代村民从琼中县境迁此,土地呈黄色,当地黎语称:保丁,故名。

玉道村:相传居民由尖峰迁居。因地呈长方形,“长”汉语音释为“道”,玉乃后加,故名。

俄乐村:宋代居民由昌江县移民来此。因住南河东岸土墩上,洪水时成为一岛。黎语称水淹为俄乐,故名。

乐妹村:清代建村,居民由乐东迁来。原处多长酸梅树,黎语称酸梅为乐妹,故名。

抱板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先居者称抱板,后成为村名。

牙炮村:清咸丰年间建村,原村名雅带。后为纪念一汉人病逝,改名牙炮。牙炮,黎语为悲伤的意思。

居便村:清代建村,村边长满山麻,故名。黎语山麻称居便。

新龙镇

新龙:取原新村乡政府驻地新村和后镇政府驻地龙佑村首字而得名。

新村:清嘉庆六年建村,居民由盐丁、六利等移居,因新建故名。

龙佑村:明末清初建村,村子在龙卧村的对面,村民希望卧龙保佑村子村民,故名。

龙卧村:明末清初建村,村前有一深潭,传说有一龙在潭里安居卧身,故名。

龙卫村:相传龙卧村、龙佑村立村后,又来了一批移民,居住在前面靠海的地方,当时经常有海盗在此地抢劫。这个村子处在海防最前线,首当其冲阻击着海盗。保卫着龙,故人们叫这个村子为“龙卫村”。

龙北村:村子在龙卧村的北部,故名。

东河镇

东河:驻地位于东方墟并靠近东方河而得名。

东方墟:原名冲及,黎语冲及是乌龟洞。宋代建村于中方村、西方村的东边,故名东方村,1950年在东方村东边又建新村,后形成东方圩。

中方村:宋代建村。原名近中村,黎语意为中间村。后从居民东、西方村之间,改称中方村。

豆芽村:村民以卖豆芽为生,故名。

西方村:宋代建村。原名帕淘,黎语意为“下边村”。后因地处两村之西,故名。

旧村:原名汽盖村,宋代建村。因该村为老革命村庄,老同旧,旧村故名。

土蛮村:1958年因建天安水库,村民从抢地村迁居于此。因在一大土墩上建村,黎语土墩称为土蛮,故名。

广坝村:宋属古镇州峒。村民常听山鹿叫声,村名鹿映,后改广坝。

苗村:苗族村民居住的村子,故名。

俄贤村:因地处俄贤岭附近,故名。

玉龙村:宋代建村。村民常与邻村纠纷,多用摔跤为式决输赢。黎语称摔跤为“打滚”,汉语谐音为“龙”,“玉”为后人所加,故名。

感城镇

感城墟:汉代即有民居,以感恩水为名,旧感恩县治此,故名感城。

不磨村:明末建村。以“千年不磨,万年不朽”之意,取名:不磨村。

生旺村:宋代建村,取生机旺盛之意而得名。明万历九年至二十七年感恩县曾于此设治。

陀烈村:1973年因水库兴建,陀兴、烈村、政兴、孟子、椰子、有蔼上村、下村等迁并于现址,因陀兴、烈村较大,故再称陀烈。

椰子村:村里多椰子树,故名。

槟榔村:村里多槟榔树,故名。

入学村:清嘉庆元年由蛋港村部分居民移居,建于红壤土上,初名红壤。后入学校读书人渐多,改称入学村。

宝上村:西汉就有先民居住,时称城东村。清代后期,村中一位叫宝上的商人乐善好施,深受村民爱戴。后他在鸦片战争中牺牲。村里为纪念他,把村名改为宝上村。

板桥镇

板桥墟:清顺治年间建村,村西港湾架木板桥一座,村名板桥。民国时发展成板桥圩。

板桥村:明弘治年间建村,村西有一条洪沟,阻碍了村民的出入,村民拿木板搭起了一座木板桥,取名板桥。

文质村:清嘉庆年间建村,原名那质坡,后以文雅有礼,改名文质村。

利章村:清同治年间村民从雷州半岛迁此结寮而居,名旧寮。后捕鱼时捞得大钟,认为吉利,改村名利钟村, 方音利钟谐音利章,故名。

老方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建村村民姓方,以姓氏为村名,故名。

中沙村:汉初即有黎族聚居。1949年后附近小村并成田中、沙土、高任三村,后又联成片,名中沙村。

加力村:村附近多山柳树,黎语音:纪益,汉字写成加力,故名。

本廉村:明代建村。取本分廉洁之意,故名。

天安乡

天安:以天村、安都村各取一字为名,故名。

天村:清末建村。原名命共村,因村子建在命共坡上,故名。村子地势较高,像天上一样,故改村名为天村。

安都村:清末建村,名亚对,以村旁名为亚对的大树为名,雅称安都。

长田村:村子在一长方形水田旁,故名。

芭蕉村:村里多芭蕉树,故名。

公爱村:原称亨哈,因村周多亨哈树得名,黎语亨哈后改译成公爱。

陀牙村:宋代属王峒,居民从乐东迁此处河边建村,方言河边称陀牙,故名。

江边乡

江边:宋成村,居民由乐东县尖峰地区移居。因善烧煮山麻用于织布,黎言称:帮辩,汉语称:江边,故名。

国界村:清道光年间,村民从峨查迁此,村名国界,当地黎语为“村门寨移动”之意。

那文村:清道光年间建村。村民由峨查村迁居。因土地肥沃,生活富裕,黎语称富裕为“文”,“那”是黎语发音前的语气助词,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