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创始人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1856—1939)的学说可以1913为线分为早期和晚期。他的早期精神分析学说,主要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首先、他“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义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
弗洛伊德首创“自由联想法”的“精神分析术”,鼓励精神病患者把陆续涌上心头的闪念和平时荒唐可笑的幻觉或意念都如实地报告出来,从而发掘出埋藏在精神病患者无意识深处的病源。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关于梦的研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九零零年出版了《梦的解析》,这本书曾被人誉为他的“最伟大的著作,大大推进了精神分析学说”。梦是任何人都经常、大量发生的现象、但对于梦的心理——生理机制,迄今并未从科学上彻底阐明。人们关于对梦做出过多种多样的解释或视为神谕、或视为托兆、或视为预言、或视为交感。在《梦的解析》这本书里、弗洛伊德创立了他的一套非常系统的梦的理论。这牵涉到梦的材料来源、本质、功能、表现力、象征性的、程序、解析方法、以及围绕他的核心观点而提出的“改装”、“凝缩作用”,“转移”作用,“校正”、“退化现象”等等许多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具有意义的”,“梦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即使梦中的内容是无意义或者不完全——似乎要给予真确的评价是不会成功的———就是说,他承认有一些梦是无意义的”。又一方面他认为愿望的达成,即主要是一种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压抑之后的“遂愿”;“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这一论断可看成是弗洛伊德关于梦的本能的说明,也是他给梦制定的“公式”。这个公式贯穿全书,特别集中在第三章内,而第三章的题目就叫“梦是愿望的达成”。那么弗洛伊德说的梦的愿望达成、实际上是人的各种本能的冲动。其中包括饥饿、口渴、小便、“单纯的方便或舒服”等等。而大量的焦虑的梦,均源于性生活、而且多为原欲由正常的对象转移而无所发泄。“愿望的达成”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在这句话里体现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精髓。他深信梦为“愿望的达成”并将梦分为梦的“显意”与“隐意”,由“显意”推衍出“隐意”来。并由此窥出梦的主要目的在于“延续梦者的睡眠”。并且提出各种运作的转机以及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交互关系以充分解释“梦程序的心理”。这一套观点,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泛性论。在《梦的解析》书中他已经基本构成了这一理论的框架。因此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实际上是以泛性论为突发特点的理论。
附;弗洛伊德主要著作:《精神分析》,《梦的解析》,《性学三论》,《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和《自我与夲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