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精准抗感 美好未来①|血液重症感染应重视早期合理抗感染治疗与免疫重建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重症感染是临床上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如何做好诊疗决策,更好地应用抗菌药物,更快速、精准地救治重症感染患者,已成为行业内的热点话题。2022年10月,《医师报》主办、住友制药支持开启了“生命至上”重症感染治疗月,将召开“精准抗感 美好未来”重症感染诊疗进展系列论坛。

血液病患者因其特殊的免疫状态,其感染更为复杂,重症感染也更为常见。10月12日,活动首站——“精准抗感 美好未来” 血液重症感染峰会在线开启。会议分为“粒缺”和“移植感染”两大版块,来自全国的血液、感染、检验、药学等相关领域的重量级专家齐聚线上,就血液重症感染前沿、热点话题、疑难病例等进行跨学科交流,分享经验。

大会特邀嘉宾、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血液病合并重症感染非常常见,感染病原不易诊断,且进展快速,易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率高,是影响血液科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学术交流。中华医学会血液医学分会也成立了专门的感染学组,推动其诊疗发展。本次峰会邀请到了该学组的组长刘启发教授以及多位学组副组长,还有很多领域内的首席专家,相信能给参会同道们带来诸多获益。

“无论是否感染领域的医生,只要是医疗工作者,感染都是我们面临的永久性话题。且感染病原亚型、耐药性都在不断变化,抗感染治疗也就不断改变。”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感染学组组长、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院院长、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刘启发教授说,希望通过此次峰会,在血液科感染的全程管理方面有更好的理解和实践。

大会共同主席、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张晓辉教授表示:“我们血液科医生大约要花50%的时间与感染作斗争,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统计的死亡原因中,排第一的就是感染,如果能把感染控制好,对于患者预后肯定是很好的保障。因此,未来抗感染治疗仍是我们的重头戏。”

开幕式由《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女士主持。张社长表示,很高兴能为血液重症感染的学术讨论提供平台,高质量抗菌药物是我们医生的武器,也是患者所需,期待“精准抗感 美好未来”这样的祝愿,能够在论坛里不断实现。

血液重症感染:尽早开启合理的抗菌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副主任冯四洲教授表示,我国粒缺伴发热血流感染(BSI)病原谱基本相同,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占50%以上。无论是恶性血液病,还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发生CRE菌血症,死亡率超过50%。在危险分层和耐药危险因素评估后,尽快使用抗菌药物初始经验性治疗是粒缺伴发热的重要环节。冯教授介绍,首先评估是否为感染,如果是感染,尽可能在2~3 h内用上抗菌药物。感染性休克患者,要积极补充晶体液、去甲肾上腺素升血压,判断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感染,最好在30 min内用上抗菌药物。同时需要判断是否有耐药菌的定植,如有,则需要所用抗菌药物覆盖此耐药菌。“我们科收治患者进行化疗或准备移植前会进行肛拭子、咽拭子筛查,以掌握第一手的定植情况,如果后期患者出现粒缺伴发热,能及时用作参考。”冯教授介绍。

冯教授表示,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采用广谱强效抗菌药,待明确病原菌后改用窄谱,同时要足量足疗程。冯教授强调,足量足疗程并不是说要长期用药,根据指南,对于粒细胞没有恢复的患者,如果临床症状好转,体温正常,7 d可停用抗菌药物。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梁洋教授通过两个临床案例——美罗培南在治疗粒缺期败血症的应用和美罗培南治疗血液科化疗后粒缺合并血流感染病例,介绍了血液肿瘤科实战中的心得体会。梁教授表示,粒缺伴发热患者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原则是迅速覆盖引起严重并发症或威胁生命的最常见和毒力较强的病原菌,必须考虑本区域、本院及本科室感染的流行病学覆盖耐药菌,直至获得准确的病原学结果。2020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管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提出,血液科粒缺伴发热患者常需降阶梯抗感染治疗,应覆盖高危患者,包括复杂临床表现、存在耐药菌定植、发生过耐药菌感染、本中心粒缺伴发热常见耐药菌导致感染。当前粒缺伴发热患者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碳青霉烯类药物推荐为首选初始降阶梯治疗药物之一。

专家点评 PERSPECTIVES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第二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张连生教授:

不管是白血病还是各种血液病,感染还是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耐药菌感染。美罗培南在血液重症感染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未来能更好地用好这类抗菌药物,更好地救治患者。也希望这样的学术活动能持续地举办,让临床医生对规范诊疗和科学用药的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惠及更多患者。

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闸新医院医疗院长王椿教授:

好药要用到刀刃上,正如冯四洲教授说的要恰当且足量足疗程,这样才能像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患者一样,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获得良好预后。

移植感染:关注移植前后感染防治与免疫重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骨髓移植病区主任胡炯教授结合大量文献及所在中心的工作和经验,介绍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免疫重建与感染管理,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管控。

细菌是Allo-HSCT粒缺阶段感染最主要的病原体,治疗最主要的策略是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常规覆盖ESBL阳性G-菌,无需常规覆盖CRE,主动筛查阳性和(或)既往CRE感染病史。G+菌经验治疗主要关注血流感染、导管感染、皮肤软组感染和肺部感染。Allo-HSCT后真菌感染是重要的致命感染并发症。不同移植阶段、不同高危因素,有不同的感染特征: 粒缺期(早期)以念珠菌为主要病原体;植入期(中晚期)以曲霉菌为主要病原体。预防治疗是真菌感染防治最理想策略。CMV感染是allo-HSCT最常见病毒感染。主流治疗策略是基于定量PCR诊断体系和抢先治疗,预防治疗是未来发展方向。

移植后感染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并发症,不同移植阶段对应特定的免疫缺陷特征、免疫重建的阶段,也会对应特定的感染管控策略,目前仍以药物为主。免疫监测、免疫功能的重建以及免疫调控,是解决移植后感染高发的一个发展方向,需要做更多探索。

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李成龙教授结合指南、共识、文献介绍了其团队一例移植伴有感染的病例,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梳理了移植后感染的处理过程。包括判别是否感染、风险评估、耐药评估、治疗策略的制定。治疗策略上,就是否加抗G+菌药物、美平是否充分覆盖G-菌、是否加替加环素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经验分享。

专家点评 PERSPECTIVES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宋永平教授:

造血干细胞移植,一方面存在粒细胞缺乏,同时还应用免疫抑制剂,特别近几年单倍型移植、非血缘移植,以及高龄移植,甚至挽救性移植的病例越来越多,感染更是血液医生尤其是移植医生每天要遇到的问题。目前的策略仍是重拳猛击和降阶梯治疗。用药选择上,碳青酶烯类仍是这类患者最重要的抗菌药物。疗程上,需结合患者情况,特别是根据其血象恢复情况相应地减量和停药。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纪春岩教授:

胡炯教授和李成龙教授带来了非常精彩的讲座,令大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血液病感染的管控有了进一步了解。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目前仍是血液重症感染的首选,治疗策略上需要关注患者情况、细菌培养结果以及测序结果等,同时要关注耐药菌情况来调整抗感染方案,更好地救治患者。

搜索建议:
热评

 有没有惊悚悬疑的电影推荐?

1可以看我的上一条回答,这条回答趁着万圣节的余温,继续说恐怖片。恐怖片基本上都会在万圣节前上市,最近又出了几部。上条回答里说到万圣节期间美国的电影院妖魔鬼怪横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