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打造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

时间:2022-04-22 16:32:00 热闻 我要投稿

【注:本文首发于少数派,链接:https://sspai.com/post/70841】

自从Struggle with Me开始关注记笔记这个话题, 我们经常收到朋友们关于如何记笔记的问题。粗略概括一下,这些问题大概分为三类:

我也试过记笔记,但是对我没什么帮助。记笔记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发现记笔记对我是有帮助的,但是很麻烦,效果也没有大家说得那么神奇。记笔记到底怎样才能简单又高效呢?

我看了不少人的笔记经验介绍都觉得特别好,但自己一用就觉得不顺手。怎样打造一套适合自己的简单又高效的笔记系统呢?

这篇文章就结合我们这几年记笔记的心得,简要地回答这几个问题。希望能帮到对记笔记有疑惑的朋友。

一、记笔记有什么用?

没用的笔记各有各的没用,有用的笔记只需做到两件事:收集和整理。收集帮助我们清空大脑,专注当下;整理帮助我们连接笔记,加速知识的积累和碰撞。

收集

收集,就是把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捡起来放在一起。

我周边很多朋友都对收集自己的想法嗤之以鼻。大学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会在酒席饭桌上随时掏出笔记本来写两句。周围的人都笑他:你是天才嘛?有什么灵感必须这会儿记下来?这是好多人都有的思维误区。大家以为只有天才需要随时随地记笔记;因为只有天才才有灵感,而只有灵感才值得记录。其实,值得记下来的不仅仅是灵感。最需要记笔记的或许不是天才,而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我们可以试着先问一下自己,忙碌的间隙,我们都想了些什么呢?好多人会说:“我在想今天吃什么。” 没错,大脑就是天生的规划狂魔,无时不刻不在设想下一步该做什么。所以我们很多有意无意的想法都跟未来有关,包括但不限于计划、提醒、担心和问题。而所谓的灵感,通常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反倒是那些琐碎的计划、提醒、担心、问题等等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只有把这些琐碎的念头都记下来,我们的大脑才能轻装上阵。

举两个啰嗦的例子做对比,方便大家明白。

例子一,没有收集想法的工作日上午。

早晨六点半,我醒来,开始查微信消息。国内已经是中午了,我看到Struggle with Me微信群的朋友在讨论最新一期博客听不了的问题。为什么会听不了呢?我心里一阵紧张,想:不会要换托管平台吧…上次那个托管平台我调研了好久,换平台非常麻烦,之前的订阅就全没了。我不想换!我边想边洗漱,边点开工作邮箱:我的天呐,教授们晚上都不睡觉的嘛?原来那个方法行不通,还要看那么多其他论文啊。我越发紧张了,赶紧关掉邮箱,下午或者晚上找时间再回复吧。紧接着,我打开生活邮箱,看到几封有趣的Newsletter,跟Struggle with Me最近要讨论的问题很相关呢,赶忙点开阅读。读了一会儿就有很多有趣的观点,但是我现在应该抓紧时间去干活啊不能刷手机了。不管了,关掉关掉!…….就这样,九点半我到了办公室,千头万绪地开始工作,昨天工作到哪来着?昨天那个论文我看完了嘛?我记得当时有什么好主意来着?这会儿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样下去不行啊,我好累。但是先不管了,赶紧看手头论文吧,没时间了。匆忙看完一篇后,根据论文中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搜索下一篇论文继续看下去,尽管找到的论文都并不是特别相关。

例子二,收集了想法的工作日上午。

早晨六点半,我醒来,开始查微信消息。国内已经是中午了,我看到Struggle with Me微信群的朋友在讨论最新一期博客听不了的问题。为什么会听不了呢?我心里一阵紧张,赶紧把这件事和我的担忧用Apple Notes记了下来。我边想边洗漱,边点开工作邮箱:我的天呐,教授们晚上都不睡觉的嘛?原来那个方法行不通,还要看那么多其他论文啊。我越发紧张了,赶紧把这些重要的建议记下来,顺便记下来下午或者晚上找时间回复邮件。紧接着,我打开生活邮箱,看到几封有趣的Newsletter,跟Struggle with Me最近要讨论的问题很相关呢,赶忙把Newsletter标题也记了下来。就这样,九点半我到了办公室,打开笔记页面,开始看论文。一边看,我一边记录下来论文的要点、问题,并进行了总结。看完并记完笔记后,我根据笔记的要点找到了几篇非常相关的论文继续边读边记。

对比这两个上午,虽然要做的事情一点都没有减少,学到的东西也没有明显增多,但只有在收集想法的那个上午,我才是可以掌控局面的人。我的笔记系统就像我的第二个大脑一样可靠,所以当我遇到麻烦和问题时,就会把所有的备忘、想法和知识点都收进去。这样,我就可以轻松地切换注意力,从被动变主动,关注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大致总结一下,记笔记至少可以通过收集这一步帮我们:

把需要做的事情记下来,不必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大脑更轻松,也能够更专注。

把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记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需要目前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上。

把阅读过程中思考的东西记下来,帮助理解,整理思路。

除了以上这些场景,还有太多想法值得我们收集了。比如:

把工作中的失误记下来,吸取教训。

把对生活的观察记下来,找到更多趣味,过得更开心。

把对自己的观察记下来,更好地关心自己、帮助自己。

……..

收集想法并不仅限于灵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记笔记为大脑减负,调整我们的关注点。内心没有那么慌张,生活和工作也可以更加井井有条地展开。

整理

收集完毕,必须要对笔记进行收纳整理,为每一条有价值的笔记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否则如果常常找不到笔记,我们的大脑就无法信任自己的笔记。

还是用刚才那个啰嗦的例子来对比说明。

例子三,收集但不整理笔记的工作日下午。

图1 收集但不整理

下午工作的时候我意识到有一篇论文我已经在很久之前读过了。我当时打印了这篇论文,还在论文上做了很多有意思的标注,写了一篇笔记。但是,我忘了笔记在哪儿了。我花了大概四十分钟终于找到这篇笔记,原来就在我的桌面某个嵌套的子文件夹里。可惜,当时写的笔记非常简要,很多简写的句子我都不太记得是什么意思了。我大概又花了二十分钟回忆当时的想法,可惜实在想不起来了。我放弃了,重读一遍吧。我想,也许还是读得少,印象浅。重读之后,我终于意识到原来我曾在组会上跟导师提到过这篇论文,导师还曾给了我一些建议。但是那个建议是什么来着?我记下来了,但是我记不起来放在哪里了。也许在某一封邮件里。我想不起来了,纠结了很久决定还是直接给导师写邮件问一问。不过我又意识到,我还没有回复上午收到的邮件。于是,我决定开始集中回复邮件….遗忘了之前的建议让我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我花了很久写这封邮件,反复纠结措辞。一下午就在忙碌中过完了,但是我今天的大问题还没搞懂。

例子四,收集并整理笔记的工作日下午。

图2 收集并整理

下午工作的时候我意识到有一篇重要的论文我已经在很久之前读过了。我把当时的阅读笔记从笔记软件中调了出来。浏览一遍后,大致确认了这篇文章使用的几个方法,潜在的问题,和可以操作借鉴的地方。我看到笔记中有一条链接指向了某一次组会。我点开组会的笔记,看到导师曾给过我的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结合这些想法和意见,我写了一条总结笔记,并记下来一条备忘,提醒自己给导师回复上午的邮件时把这条总结笔记也发过去讨论。接下来,我继续整理其他论文中提到的方法和思路,并不时参考之前的笔记。终于大致想明白了一个大问题,我完成了今天的任务。打开笔记看到备忘提醒后,我把完整的笔记总结发给了导师,并顺便回复了其他邮件。

大致总结,一个有效的笔记系统可以通过整理这一步把笔记和笔记连接在一起,帮助我们:

查找、检索更方便。

更好地做到查漏补缺。

理解和思考更深刻。

限于篇幅,这才只是一种场景举例。整理这一步如果做得好,还可以实现:

叠加新旧笔记,加速知识的积累。

对比有关联的笔记,减少确认偏差,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碰撞不同的笔记,激发创造力。

……..

二、记笔记怎么才能简单又高效?

我们刚刚讨论了记笔记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当然可以每天花上五个小时做笔记、整理笔记,但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一个有效的笔记系统,更需要一个高效的笔记系统。一个高效的笔记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首先,一个高效的笔记系统同时一定也是简单的。因为如果它过于复杂,就无法坚持,或者说需要耗费大量的意志力去坚持。那么,这个笔记系统就不可能是高效的。在此基础上,笔记系统必须具备收集便捷和连接充分两个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收集便捷

我们人类是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想法的。比如我说不要想大象,你肯定就开始想大象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办法保障自己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能及时地方便地收集想法。怎么样才能实现这一点呢?有以下两个原则供参考。

1)不分类。

收集笔记仅仅是收集而已,整理是收集之后要做的事情。在收集的阶段就已经开始对笔记进行分类的话就有些操之过急了。如果我们在记录想法的时候,同时还要决定这是个什么类型的笔记,要记在什么地方,怎么设置标签等等问题,就会给收集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就很难坚持下去了。

2)随手可取。

欧阳修曾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的确,就是在这种无聊的时候我们人类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就是在这种时候,我们最需要随手就可以拿到的收集工具。我们可以用手机(如果你不会因为记笔记而开始刷微博的话),也可以随身带一个小巧的笔记本,或者一些便利贴。

连接充分

相对于收集,整理这一步要复杂许多。为了减少心理上的压力,我们可以把整理进一步拆分为两小步。

1)清空收集箱。

清空收集箱,就是要过一遍所有收集到的待整理笔记。这个时候,可以大刀阔斧的把没用的笔记扔掉。把备忘放进日历里,设置好提醒 (如果你有一套自己的任务管理系统,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备忘和提醒都放进任务管理系统中)。知识积累类笔记最好要进行重新细致地复述,否则下次再看可能就不记得什么意思了。

2)建立充分的连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整理收纳方式。有人喜欢把衣服叠成豆腐块放进抽屉,也有人喜欢把衣服按照季节穿搭挂起来。笔记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笔记的收纳整理是通过建立连接来实现的。比如,我们可以把搜集来的笔记归入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为笔记喜欢设置多层级便签和链接。总而言之,要让笔记充分发挥作用,就要尽可能地穿针引线,把笔记连接起来。

笔记的连接一共有三种方式:文件夹连接,标签连接,(双向)链接连接。

文件夹连接并不是一定要有几个分门别类的桌面文件夹。我们可以把它宽泛地理解为层级结构。比如,有的笔记软件允许给标签建立子标签,那么这种便签层级其实也是一种文件夹般的层级连接。Workflowy等类似的大纲软件把这种层级连接发挥到了极致。所有的笔记都隶属于自己的层级之下,笔记和笔记和之间要么是上下级的关系,要么是同辈的关系。这样,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哪些笔记是并列的,哪些是子命题,非常符合逻辑直觉。

不过,层级这种东西越是等级森严,就越是缺少灵活性。比如说下图中,文件A和文件B尽管很相关,却无情地被文件夹隔开了。在Workflowy中,这表现为A和B离得极远,没有被连接起来。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标签连接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笔记A反复提到了话题X,笔记B页也是,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话题X做成一个标签,通过点击这个标签,我们可以迅速将这两个笔记进行重组。A和B之间通过X这个桥梁就连接起来了,方便我们对比两者进行深度思考。(更多关于标签的思考,请看文章:贴标签是信息管理的有效方式吗?)

图3 文件夹连接的问题

做到这里已经很不错了。不过,我们还可以通过链接来实现进一步连接。比如说,我们可以在笔记A中直接提到笔记B,这样在读笔记A时候就可以立刻找到笔记B。甚至,我们还可以建立双向链接,在A提到B的同时,B这边也建立一个反向链接回溯到A。这样当我们在阅读B笔记时,也可以找到A笔记。A和B之间就被直接地连接起来了,思考A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把B问题也考虑进去。更多关于双向链接的内容,可以参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向链接,它适合你吗》。

如果你的笔记系统囊括了三种连接形式,那么恭喜你,你的笔记已经充分连接了。现在当你在想问题A的时候,闭上眼睛,是不是同时可以串起来好几个不同的问题呢?这就叫融会贯通。毕竟,everything is connected。

三、怎样打造适合自己的笔记法?

我们现在已经清楚记笔记有什么用,以及怎样让笔记法发挥最大的作用。最后,要建立真正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还需要仔细想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怎么样收集笔记对我来说最便捷?

如果你是一个手机不离手的人,那么随手拿起手机收集也许是最符合直觉的事情。不过你也要考虑一下拿起手机来,自己会不会做顺便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查一下微信或者微博。如果你容易受到手机的干扰,那么推荐使用便利贴或者小号便笺本。

便利贴可以用单一尺寸的,也可以用这种多种颜色和尺寸的便利贴便笺本。

图4 便利贴便笺本

便笺笔记本推荐像RHODIA这种可以快速撕下来的,方便之后整理。

图5 RHODIA Pad

选择便利贴和笔记本的尺寸时可以考虑一下自己平时背包和穿衣服的习惯。比如我经常背书包,衣服通常都有大口袋,那么我就可以任性一点既带笔记本又带便利贴。担心忘带,还可以在床头和厕所各放一个固定的便笺本。整理的时候撕下来带走就可以了。

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一个手机戒瘾成功的人(戒瘾经验欢迎收听我们第8期播客:手机使用指南),那么推荐使用Apple Notes 和Google Keep这种免费、操作简单并且多平台同步的手机APP。这一步不需要分类和整理,所以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工具,只要方便快捷就行了。

当然也可以两者结合,比如我在读纸质书的时候就会用便利贴做很多笔记,但是其他就直接用Apple Notes搜集了。

图6 便利贴阅读笔记

第二,怎么样整理笔记对我来说连接充分?

目前市面上的笔记软件层出不穷,大家可以从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连接这个角度来选择合适的笔记软件。这里要提醒大家,尽量不要选超过自己需求的软件,否则很难坚持。如果你觉得电脑文件夹就已经足够管理笔记、建立连接,可以使用TXT或者Word等日常的文档。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更加灵活的连接,或者需要更多设计感来增加做笔记的趣味,可以考虑Bear等标签系统强大的专业笔记软件。如果你和我一样需要双向连接,推荐使用最近笔记市场特别火爆的双链笔记软件,比如Roam Resarch,Logseq,Obsidian等等。

图7 Roam Research

如果你更喜欢纸质笔记,或者不喜欢、不信任笔记软件,推荐你试试「便笺笔记法」。所谓「便笺笔记法」,就是用便利贴做搜集,搜集后贴在笔记本上。这种笔记法在《一学就会的便笺笔记法》这本书里有详细介绍,基本原理跟本文一致。第一步使用便利贴进行收集就好。第二步,把便利贴贴在笔记本上。因为便利贴方便调整位置,这个时候就可以随意挪动,把笔记按照逻辑和相关性组合起来。我们还可以在笔记本上随手标注一些连线,写一些总结。纸质笔记的连接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比如:同一个主题贴上同样颜色的标签;在某一页写上见某处便利贴等等。笔记本的选择推荐大家参考和燕燕这篇文章,选用活页笔记本。使用A3或者A4的白纸,贴满便利贴后打孔收纳进文件夹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由于纸质笔记不容易检索,这个过程还要注意制作一个可以随时更新的目录。

图8 便笺笔记法

电子笔记和纸质笔记各有所长。简单来说,电子笔记输入、检索和保存都会更加快捷。但我们的大脑可能会更喜欢接触更多的色彩和实物。把多彩的便利贴在白纸上进行挪移、标注,这种“慢”说不定能激发更多快乐和灵感,成为快生活中的一种治愈。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将两者合并。我的工作笔记就是用软件整理,读书笔记则更多使用便利贴和纸。因为前者我更讲求效率,后者更追求感受。

究竟怎样才能建立起简单、高效的笔记系统这个问题有太多细节值得探讨了,足够笔记爱好者们聊个三天三夜。这篇文章先做一个粗略的回答,我们以后再针对各类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大家在建立自己的笔记系统时,可以多多尝试。祝大家新一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享受记笔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