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师说美育 | 杨景芝:《新课标》下的少儿美育新时代

时间:2022-09-05 09:31:00 热闻 我要投稿

少儿美育,势在必行

人民在物质上实现了小康生活,

在精神上也要更加富足,

通过美育教育,

培养儿童的艺术素养,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

这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杨景芝: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历任中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秘书长,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学会副会长。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及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研究60余载,主编1991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国家教委审定小学美术课本》等多部教材,主持多项国家教育科研项目,多次担任国际、国内少儿绘画比赛评委、评委主任。通过出版专著《美木教育与人的发展》《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中国儿童原创艺术研究》《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少儿素描造型基础》等10多部著作和学术报告,广泛传播少儿美术教育如何落实美育目标的先进教育理念。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前所未有的“ 重视 ”

“以前我们仅仅把美育看成是一种技能教育,只是教孩子一些技法、一些知识,但现在我们的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美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代表着教学目标不一样了,立德、树人,所以,像美术这样的美育课程,它涉及到的就是育人的问题。”

杨景芝提到即将在2022年9月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上世纪80年代起,作为美术家的她开始涉足少儿美术教育研究,成果斐然,其中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相当的具有前瞻性。

△ 杨景芝老师关于《素质美术教育的实践与创新》的演讲

图片来源于 美院帮

在1989年的《中国美术教育》上,杨景芝撰文指出:“儿童的造型能力随认知能力而发展,随环境的熏陶而逐渐提高,我们用美术对儿童进行早期艺术启蒙,其目的并不在于教会他们画几种物象概念,而是 通过艺术创作把儿童整个身心的潜能全面引发出来,通过他们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来促进智力发展,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具备美的灵魂。 ”

前所未有的“ 高度 ”

这段30多年前的论述,如今在《新课标》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新课标》中明确提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美育,在少儿教育中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乡村学校中,一直以来处于薄弱环节的美育,也必将借这股东风,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有很多观察和实验,很多时候,美术都跟将来从事的相关职业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被当成一门手艺在学习。但是,美术在发展人的基本素养上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小学阶段,美术能够很好地培养感知能力。”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孩子的眼睛里总是有满满的对世界的好奇,在这个年龄阶段,增加感知能力非常的重要。 “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创造能力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美育活动来体现的。”

△ 杨景芝老师在课堂上分享

图片来源于 黄欢艺术视界

四大“ 核心要素 ”

而这种审美的感知,在《新课标》中得到了强调:“它将美育的核心素养归纳成了四个关键部分。

第一, 审美感知 ,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五感去观察去体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第二, 艺术表现 ,用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要素来构成画面,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 创意实践 ,能够因人而异,每个孩子体验得不一样,那他所作的画就不一样,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四, 文化理解 ,打通不同课程的区隔,将音乐、美术、戏剧等学科联系在一起,强调综合教育。”

好的引导者,非常重要

1989年,杨景芝受邀担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主编。由她主编的这套教材,率先通过了国家教委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国家出版署颁发的《教材编写出版发行》一等奖,成为反映当代中国教材建设最新水平的一套美术课本。

如今,杨景芝还在专门为乡村小学的孩子们编写教材。“也是受到公益机构的邀请,专门为这些孩子编写适合他们的教材,然后由专门的老师去上课,效果很不错。”

△ 杨景芝老师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分享

图片来源于 黄欢艺术视界

最为紧迫的“ 需求 ”

然而, 乡村地区的少儿美育,始终存在着一个最大的瓶颈——师资, 这也是杨景芝认为目前乡村美育教育最为紧迫的需求。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美育课程,在硬件上给予了很多支持,目前来看最大的短板是匮乏的师资,很多乡村学校缺乏受过专业美术教育和具备相关美育理念的老师,这便很难将新的美育目标在教学中落实。”

乡村小学中,美术、音乐等美育类老师缺任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都是由主科老师兼任,上课内容也仅是简单地带着孩子画几幅简笔画、唱几首歌、做一些小游戏而已。

赞赏有加的“ 公益项目 ”

面对乡村美育教育的现状,杨景芝对于“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赞赏有加:“我觉得做得非常人性化,帮助乡村小学建设美育教室,配备相关教具、设备,然后通过老师在线上教授美育课程,这是很实用的方式,也很符合当前数字教育的大趋势。”

在2022年“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的美术课程表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课程被分为了“爱国主义”“节气节日”“致敬大师”“人文地理”“适龄课题”五大模块,根据每个年级孩子的特点,在具体内容上逐步升级, 将知识和技能融于生活之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少年儿童的艺术素养和人格修养,最终对他们的一生都发挥正面影响。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为学校的诗歌比赛设计一张海报;用自己的想法来表达中国美;自己做一个盲盒……这些课程之所以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归根结底,它根植于真实的生活,并且能够把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美以致用」是杨景芝老师所重视和坚持的理念

图片来源于 美院帮

美以致用的“ 实践 ”

美以致用,在杨景芝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多年的少儿美育教育实践中,她遇到过无数个这样的真实小故事。

“比如要和妈妈一起逛街了,她说妈妈的上衣和裙子不搭配,要换成这样的才好看;要搬家了,她会自告奋勇地来布置家,选什么样的家具,摆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我教过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在生活中去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审美了。”

美以致用的“ 坚持 ”

美以致用,这是杨景芝一直坚持的,事无非大小,但理念是相通的。“ 在生活里感受美术、运用美术,这是很有用的。 像我小时候,给学校出黑板报,帮地理老师画地图,课余时候做这些事情,老师很高兴,我自己也很有满足感。”

在她看来,乡村小学在美术和生活的结合上,更具备优势。“ 不要总是局限在课堂教育上,多一些社会实践,把孩子放出去。 乡村小学本身就在一个很好的自然环境中,孩子们每天都身处青山绿水、花开鸟鸣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观察美和感知美,再用自己的方式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就是最好的美育。”

❤️

凝心聚爱

美育未来

监制:CY

责编:哲Zhe

撰文:厨花君

排版:Zz

*感谢美院帮提供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