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穴的由来 络穴的记载首见于《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督脉之别名曰长强,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共计15穴,故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分布特点 分布特点是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 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 络穴的主治特点
络穴属特定穴,其功能主治是与其所属经脉及穴位之特性分不开的。腧穴的本质是经脉的气血和功能出于体表的所在,络穴与络脉的关系亦是如此,黄氏认为,早期用作诊脉和治疗部位的络脉一般都演变为重要的腧穴,“络穴既是诊络之处,也是治疗部位,同时还是络脉的起始处,络穴的主治病症也即是相应络脉的病侯"。
络穴是各主络别出于正经之处,既是络脉与经脉相联络的部位,又是阴阳表里相合两经脉之间互相联络的部位。同时,也是反应及治疗表里两经病变的部位。故络穴可沟通表里经脉,加强十二经脉间的循环转注,并将经脉中的气血渗濡灌注到全身各部,是各条经络脉气汇集 转注的重要枢纽。由此可知络穴可主治本经的经脉及络脉病证及相表里经脉病证;又“初 病在经,久病入络",认为血,气,痰,湿等邪气积聚,常常由经至络,故由内伤引起的诸种慢性疾病亦多取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