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技术和成本。
近段时间,定制化妆品又火了。这其中政府的推动成为了主要因素,比如在2022年11月,国家药监局决定在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而在同年7月份,上海市浦东新区就已经允许企业,在经营场所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并在今年4月份,发布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普通化妆品现场个性化服务审查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加入了进来。在今年4月份,全国首张“现场个性化服务”生产许可证在上海诞生,由位于上海国金中心的修丽可门店获得;欧莱雅、雅诗兰黛以及玛丽黛佳母公司创元,则进入了推动化妆品现场个性化服务的试点名单;另外,像伊斯佳、Plustwo普拉斯兔、effortless、优时颜等国内上下游企业也相继推出了个性化定制产品。
虽然目前的市场热度很高,但定制化妆品要想在中国市场真正发展起来,至少还有不得不迈过去的三道“门槛”。
▌▌一是,法规的“门槛”
按照传统理解的定义,所谓定制化妆品应该是“一人一方”,即根据每个人的皮肤特点,专门定制一款拥有独特配方的产品。但在国内现有的法规下,这么做的难度极大,尤其是在备案环节。
无论是国家药监局的公告中,还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布的文件中,都对定制化妆品提出两个明确的要求:一是,把范围定在了普通化妆品,不包括特殊化妆品、儿童化妆品和使用新原料的化妆品,另外上海市浦东新区还把眼部护肤类化妆品也列入了范围之外;二是,必须进行了备案。
按照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中的规定,“进行普通化妆品备案,应当提交产品配方或者产品全成分”;而在2021年5月1日起实施的《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中,再次解释了提交的产品配方或者产品全成分应该包括:“原料序号、原料名称、百分含量、使用目的等内容。”
另外,根据2021年5月1日起实施的《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已经备案的普通化妆品不得随意改变产品配方,但因原料来源改变等原因导致产品配方发生微小变化的情况除外。”很显然,定制化妆品对于配方的改动不属于微小变化。
这也就意味着,每一款为消费者定制的化妆品,都必须单独进行备案。而这么做的问题,一方面是从配方设计,到备案,再到生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很多消费者没有耐心等待;另一方面是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后,所生产出来的定制化妆品不仅价格高昂,而且产量也不会很高,这对于很多品牌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
▌▌二是,技术的“门槛”
除了法规,定制化妆品的另一大难点是在技术,其中既包括皮肤检测技术,也包括针对不同人的皮肤状况,实现定制护肤功效的技术。
实际上,定制化妆品并不是新概念。早在18世纪,娇兰品牌就在法国掀起了“订制个人香氛”的风潮,其最有名的代表作是为当时拿破仑三世的皇后定制了一款香水,即著名的“帝王之水”。直到现在,娇兰在法国的门店中依然有提供为顾客现场定制香水的服务。
▲娇兰的“帝王之水”
一直以来,问卷调查是定制化妆品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了解消费者需求以及皮肤状况的方式。比如丝芙兰旗下的护肤品牌Skin Inc,在官网为消费者设计了一套专有自我诊断工具,通过回答关于生活环境、压力水平、日常作息等相关问题,结合大型的皮肤配置文件数据库来直观估测皮肤。
另外,定制护发品牌的鼻祖Function of Beauty、联合利华旗下的品牌Skinsei、纯净美容品牌The Buff等,都在自己的官网上设置了问卷形式的皮肤检测办法。在国内,定制化精准护发品牌effortless同样采用的是问卷形式,在微信小程序上了解消费者的头皮和发质情况。
但问卷调查的缺点也很明显,即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尤其是面对更复杂的肌肤问题。因此在近几年,各种皮肤检测仪器开始在定制化妆品领域应用。比如日本品牌POLA在做定制化妆品时,会采集用户的角质层细胞,通过染色用显微镜观察包括角质层、黑色素、皱纹及肌肤纹理等皮肤状况;欧莱雅曾研发出一款能随时检测皮肤pH值的可穿戴设备,为消费者提供基于其pH值的个性护肤方案。
▲修丽可店内的皮肤检测仪
不过在现阶段,行业对于这些皮肤检测仪器的有效性还存在很大争议。因为皮肤问题很复杂,仅通过监测一两个指标的变化来判断,结果往往不够准确。比如监测到皮肤的pH值异常,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没办法找到其源头,那么就很难真正解决皮肤问题。
除此之外,如今基因检测也成为了皮肤检测领域时髦的一种方式。可问题是,基因虽然是皮肤状况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但基因的表达同样也和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仅凭基因去判定皮肤状况,也不太精准。
综上所述,目前皮肤检测技术依然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而且即便有朝一日能够做到皮肤的精准检测,要开发出能够精准解决皮肤问题的化妆品,同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化妆品的研发一直不要求特别精准。比如大部分化妆品成分并没有一个精准的有效浓度,即便是那些大牌,通常也是通过经验获得了一个能够获得最好功效的浓度区间;而且很多成分往往都有多重功效,但对于成分在产品中发挥的作用大小没办法精准测定。
这就意味着依靠现有的研发体系,化妆品很难做到满足消费者的定制护肤需求。例如,两个消费者来到店里解决皮肤敏感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比较严重,而另一个相对轻微,如果是按照现有研发体系,很难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去设计有针对性的不同配方,因此通常都是采用统一的抗敏感配方。
▌▌三是,成本的“门槛”
另外,高昂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也让很多企业对定制化妆品望而却步。
按照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规定,从事化妆品现场个性化服务的经营场所,其操作区域应该与其它区域进行分隔,而且操作区域的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也应当≤1000cfu/m³,这相当于一个10万级GMP标准的车间的环境要求。也就是说,企业要在店内打造一个微型的“化妆品工厂”。
同时,法规还要求从事化妆品现场个性化服务的企业,配备相匹配的质量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检验人员,并每年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而且要设置专门的场地,对销售的化妆品进行留样。这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
除此之外,按照“一人一配方”的原则,每个定制化妆品都要单独备案。在备案的过程中,不仅要投入人力,还要花钱去做产品安全检测和功效评价,这又是一笔不少的支出。
最终生产出来的定制化妆品,价格基本达到了贵妇级别。而这样价格的产品面对的市场很小,并且普通企业很难卖得掉,因此只适合那些奢侈品牌去做。
▌▌企业有没有可能跨过这三道“门槛”?
据了解,实际在市场上,很多企业连法规这道“门槛”都没迈过去。大量现场配制的配方在制成产品后,没有备案就直接销售给了消费者。
由于实现“一人一方”的难度实在太大,因此一些企业采用“一群人一方”的定制方案。比如联合利华旗下主打肌肤护理定制的品牌渡美,采用的定制方式是,由品牌的配方师根据消费者的肌肤检测报告,指引消费者从58种原液中挑选调配独特的原液精华,最后让消费者亲手贴上写有自己姓名和专属配方的产品标签。
▲渡美的定制服务
不过这种方式属于“伪定制”,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精准护肤”。
总结来说,在现有法规下,实现“一人一方”的定制化服务难度较大,更现实的替代方案是推行“精准护肤”,而今年大火的人工智能或许能够成为重要的工具。依靠人工智能工具,皮肤检测仪器或许能够升级为“皮肤科医生”,不能能够快速、全面地检测出皮肤状况,并且可以提出专业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精准护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