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喜欢隔三岔五从超市买一份预制菜东坡肉,加热后那种鲜香软嫩、入口即化的味道,总能让他想起江南的家乡。
快节奏的生活下,消费者越来越青睐营养、健康、方便的产品,而方便快捷的预制菜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年轻用户的选择。类似东坡肉这样的预制菜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许多追求便捷的都市人饱口腹之欲的选择。
这道据称源自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江南名菜在制作上颇费功夫。当东坡肉变成预制菜,不擅长做饭的消费者感受到了方便。
一盘预制菜将消费者的餐桌与农业产业联动起来。农产品加工成预制菜,推动农村农民增收,也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
“价格很划算,味道相当不错!”李先生给出了不错的评价。在消费者认可的背后,一个规模可达万亿的大市场正在悄然崛起。
《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预制菜行业规模达3,137亿元,预计到2025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8,317亿元。有机构报告预测,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4月1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第10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开幕。客商在品尝预制菜产品。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政策支持下,预制菜已经迎来了发展的东风。2023年,“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随后,广东、福建、河南、山东等多地出台政策支持预制菜规范发展。预制菜作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正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这个万亿规模的蓝海市场,行业企业摩拳擦掌,争相竞逐。这其中既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餐饮企业,也有许多新入局企业。味知香、圣农发展、广州酒家、双汇发展等多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表示,预制菜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看好其发展前景,将加大投入力度。
预制菜虽然方便,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随着消费者饮食认知的提升,饮食健康已从“食饱阶段”、“食好阶段”发展到“营养阶段”。
“预制菜跟现做的菜确实可能在营养成分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称,预制菜要发展需要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符合产品质量的要求。
陈音江表示,预制菜经营者应该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把预制菜的性能、保质期、价格等真实情况告知消费者,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得到充分保障。这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有知情的权利,经营者也有告知的义务”,然后让消费者自主去选择。
陈音江认为,预制菜满足了快餐、团餐及临时性的餐饮需求,有存在的必要和现实的需要,在一些特定场景和区域会发展得很好。从产业端来说,以小龙虾产业为例,小龙虾生产是季节性的,但通过加工预制菜可以把季节性产品做成长期性产品,方便了消费者,也有助于产业做大做强。
当前,预制菜产业呈地域分散,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标准不统一、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当下预制菜行业市场的痛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没有国标;另一方面则是消费端对预制菜的认可度、接受度可能还不高。未来产业端如何匹配和满足消费端的核心需求将是整个预制菜行业亟需解决的课题以及难题。
“整个中国的预制菜产业应该进入了一个相对产销两旺的红利期。”对于企业纷纷入局,朱丹蓬表示,区域性预制菜要走向全国化,最核心的是要构建全国化供应链及强大的冷链体系。
而陈音江表示,预制菜也需要加强研发,“确实也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去确保它的品质和营养”。
展望未来,预制菜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还需要一个过程。群雄竞逐,谁弱又谁强,犹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