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养生气功要想成就更高,净化身心才是关键

养生到修行的层次,都不能离开“修德”。但这个“德”不单是社会伦理,不单是与人相处和谐,做个所谓的社会乖乖好人。这个“德”有更高的要求,老子讲《道德经》,有一半内容都是讲“德”——道的应用。用现代化词语来说,就是“净化身心”。

一、净化身心是自我完善的终极需求

胡孚琛教授系列讲座中曾说,人类的历史,不单是自然和社会变迁历史,也是人生命不断进化,人心灵不断解放和圆满的历史。人的完善,就是解决一切异化现象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开发自我,促进人性的觉醒革命。

道家养生学,就是通过心灵(性)和身体(命)的修炼,逐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完善自我,变化为真人的系统工程。

因此,中国国学养生大道,绝对不是长寿那么简单,而是自我追求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黄帝、孔子、老子、释迦等诸多先贤共同的理想和实践。

二、净化身心是净化意识、开发元意识的过程

胡孚琛教授《道学通论》中将人意识分为:常意识(日常认知,思维活动)、潜意识(深层次心理和欲望)和元意识(先天本能意识)。

意识,后天意识,丹家说识神,释家讲为前六识;潜意识,类似释家说,为第七识染污识及第八识阿赖耶识有漏种子;元意识,道家说,元神,类似释家说,无垢识,第八识无漏种子。实际上是不同的。暂且借用释家解释。

道家养生修行,所谓开发元意识,找元神,其实是找到所谓“真我”的过程,是凝练常意识净化意识,最终发现自我,开发自我的心灵修炼历程。

但,这三种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纠缠,也是此消彼长的。特别是后天意识和先天意识恰如“阴阳”相互生长依附,不能割裂理解。

先天意识虽深层隐藏,但其心理能量可被激发,功能可通过后天意识显现出来,所谓真知,前知,直觉都是这种激发效应。《中庸》讲,“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道德经》讲:“前识者,道之花而愚之识。”虽是道的小花,但却是进入道之朴的开始。

同时,后天知识和先天智慧也是相互关联依赖,相互益彰。古代道家高人如老庄、魏伯阳、吕纯阳、张伯端都是学富五车,智慧超人,三教经典无所不窥。文化层次越高,心灵激发的智慧越大。

意识为人的日常意识,总是容易变化,总是容易被外物牵引,很难坚定不移,因此需要一定的训练,凝练常意识,具有“定性”。儒家所谓“立志”,道家释家所谓发愿皆如此。

意识,一方面储存了人类演化的种种基因,包含各种欲望、邪恶兽性、求生和死亡本能、仇恨,另一方面埋藏了难以觉察的从胎儿、幼童的种种记忆、心灵创伤、情感冲动等等。不净化意识,则难以显现元意识

道家、释家所谓修行,其实重在净化意识的过程。其实,儒家也是如此。即便是西方哲学心理学,也提倡恢复心灵创伤,恢复自我。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净化身心不是单独的个人事情,而是基于世界命运共同体之上的净化,每个人都是世界命运的一环。

三、养生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是净化身心的结果

事实上,《黄帝内经》早就用更加简洁的方式陈述这种净化身心的结果:“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甚至,《黄帝内经》还提出,普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也应:“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而善于养生之道者大概可以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合于道。”

中国国学的核心养生精神都不离于此。

卫昌国学

2023年5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气功  气功词条  养生  养生词条  净化  净化词条  身心  身心词条  成就  成就词条  
热博

 书小学生作文600字

精选书小学生作文600字合集10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