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专断复辟,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中国处在黑暗混乱中。中国究竟怎么了?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在哪里?这是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思索的问题。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没能使中国独立富强;维新变法、仿行立宪的制度革新也没能使中国独立富强;辛亥革命把清王朝推翻也没能使中国独立富强。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出在文化上,中国文化有问题,是传统的封建礼教导致中国愚昧落后。要改造中国,必须先改造中国的文化,用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取代中国传统思想。
《新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改为《新青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给北京大学立下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校训。1917年,蔡元培邀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傅斯年、梁实秋等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中的旧道德,是指封建伦理道德。新道德是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就是英法启蒙思想家提倡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观念。鲁迅以小说的方式,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比如《狂人日记》、《祥林嫂》等。旧文学是指文言文,新文学是指白话文。提倡新文学主要是胡适写的《文学刍议》和陈独秀写的《文学革命论》,而用白话进行文学实践创作的,当数鲁迅。后来胡适到台湾后,评价大陆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两个人是鲁迅和毛泽东。
新文化运动中的北京大学,新旧思想冲突非常厉害。新派人物批评旧派人物食古不化,旧派人物攻击新派人物肤浅忘祖。旧派人物以辜鸿铭、黄侃为代表。
辜鸿铭
辜鸿铭出生于马来西亚华侨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后来留学欧洲,学贯中西。回国后,辜鸿铭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处做幕僚,后在北京大学执教。辜鸿铭比较了中西方的思想文化,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世界绝伦。辜鸿铭说,英国文明既不博大也不精深;德国文明精深但不博大;美国文明博大而不精深。辜鸿铭精通欧洲主要文字语言,他在英国看戏,旁边有人私下议论他的长辫,他把手中的报纸倒立着读,说:英文太不耐读了,除非倒着看看。他在北京大学上课期间,虽然已经是民国时期了,但他还是拖着辫子进教室上课。有人嘲笑他,他说我的辫子在头上,有的人的辫子在心中。他上课时,要在讲台上坐太师椅,还要带个学童站在讲台边给他点水烟。
黄侃
黄侃觉得文言文比白话文精简完美,他讽刺胡适,说胡适觉得白话文好,那胡适的名字就该改成白话文不知到哪里去?黄侃挖苦胡适说,如果你老婆死了,家里发电报来,用白话文是你老婆死了,快点回来啊!如果改成文言文是妻亡速归!多简洁呀。
前期新文化运动,涤荡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糟粕,开启了民智,在我国宣传了民主科学思想。但也有矫枉过正的不足,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的极端。像鲁迅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话。当然,作为爱国主义者,面对苦难深重的祖国母亲的痛感,心情可以理解。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革命引起新文化运动的分化。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在《新青年》上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他们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渐变成共产主义者。新文化运动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样,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旧制度的余晖和新时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