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采用止痒脐贴治疗炎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2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 临床资料 —
240例病例均为医院皮肤科门诊炎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均符合瘙痒病诊断标准,且辨证为血虚风燥证。其中男138例,女102例;年龄50~93岁;病程2天~2年。
— 治疗方法 —
处方
熟地、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丹参、白鲜皮、珍珠母各15克,五味子、乌梅、当归、地龙、地肤子、蝉蜕各12克,炙甘草10克。
用法
上药混匀研成细粉,每次取6克用水调匀,敷贴于脐部,外用创可贴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7天为1个疗程。
注意
治疗期间忌酒类、浓茶、咖啡及辛辣食品,少食鱼、虾、蟹等过敏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内衣柔软宽松,宜穿棉织品,不宜穿毛织品及化纤制品。不用碱性肥皂洗澡及热水烫洗。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搔抓。
— 治疗结果 —
经1~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154例,好转55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87.1%;13例患者脐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均可耐受,外用激素类药膏处理后好转。
— 体会 —
炎性瘙痒性皮肤病属中医“风瘙痒”“血风疮”范畴。《外科证治全书》称本病为“痒风”,其特点为“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病机为风热血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临床中观察到炎性瘙痒性皮肤病多为老年人,病程较长,冬春季节发病,皮肤干燥脱屑,有明显抓痕及血痂,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弦滑等血虚风燥征象。治疗应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原则。宜滋阴补血为主,佐以消风止痒。止痒脐贴中熟地、玄参、五味子、乌梅滋阴润燥;当归、丹参、地龙养血润肤;地肤子、蝉蜕、白鲜皮、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佐以消风镇静止痒;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消风止痒之功。脐疗具有2000多年历史。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内经》、《难经》对脐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也有详尽的论述。脐窝中点为神阙穴,神阙穴隶属于任脉,与督脉相表里,又为冲脉循行之地,任脉属阴脉之海,冲脉为经脉之海,三脉经气相通;更由于奇经纵横,外串十二经脉,内联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无所不至。肚脐为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脐带是胎儿从母体吸收营养的途径。脐部的皮肤比较薄嫩,神经血管比较丰富,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能力,药物通过脐部吸收,可以通过经络直达病灶,故止痒脐贴使有效治疗药物通过神阙穴作用于周身从而发挥治疗作用,且脐疗绕过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对药效的干扰,并可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毒副作用,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文字 : 《医药星期三》
图片:网络
编辑: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健康杏林”是《医药星期三》的官方公众平台。《医药星期三》以中医药治疗为特色,刊发医药保健、健康养生知识为主的专业保健科普报。本报全国邮发,邮发代号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