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4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愿所有孩子,都能找到心之所向,哪怕跌倒也能再爬起来,继续勇往直前。
来源 |成长守护平台(WeTeam001)
前阵子,看到一段视频。
一个男生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不仅没能听到家人的加油打气,还被粗鲁地断定为:“你不行”。
男生的哭诉,不禁让人想起知乎上有这么一个灵魂拷问:
生活中,你是否也见过这样的双标场景?
若是成绩好,家长立马喜笑颜开:
孩子不愿意打扫房间,在家长眼中是“忙着学习”;
孩子说话呛人不礼貌,在家长眼中是“有自己的想法,真棒!”
孩子若是成绩不好,在家长眼中,则做什么都是错的:
孩子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家长抱怨“学习有这么认真就好了”;
孩子开朗大方地长辈问好,父母皱着眉头摇头:“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你的考试成绩。”
这些父母最大的矛盾,就是既能倾其所有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也能因为一次考试成绩否定孩子的全部。
家长以为自己这是在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殊不知对孩子来说,却是巨大的打击。
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影响下,认为成绩是人生的全部,甚至觉得爸妈只爱“成绩好的孩子”。那么,一旦没有获得高分,孩子就会全盘否定自己。
不可否认,成绩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未来。
可一个成长于“唯成绩论”家庭中的孩子,哪怕前十八年的成绩再好,也支撑不了后八十年的人生,不是吗?
01
拥有高学历
并不意味着完美人生
其实,对于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孩子来说,成绩好,可能才是悲剧的源头。
因为成绩好,所以他们在三观形成最关键的中小学时期,被家长偏爱、骄纵,不懂得该如何正确与人相处;
因为成绩好,他们会拿读书当借口,成年之后心安理得地要求父母供养,逐渐成为一个自私的“巨婴”……
前不久,对外经贸大学的一名男生引起了公愤。
考上211大学、拿到了校级奖学金的他,竟然去女厕所偷拍。被抓到后,警方甚至从他的手机里,搜到了他好兄弟女友的照片……
据报道,该男生将受到7天行政拘留处罚,一辈子都将带着污点。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广东的某大学,某学生自称失眠,半夜起床散步。可他散着散着,竟然散到了女生宿舍楼下。
见宿管阿姨正在熟睡,他便偷偷摸摸上楼,撬开了女生宿舍的门,直接伸手猥亵离门口最近的四号床女生。
事发后,学校立马勒令他退学,他这才追悔莫及:
“为什么不给我一次机会?”
“我读了十多年书,考个大学,摸个女生就没了?”
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以为“读书人”的身份是万能的挡箭牌,他可以躲在后面为所欲为。
可事实是:
读大学后,身边的同学校友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唯有人品和能力兼具,才能脱颖而出。
正如那句被说烂的老话:
“父母不教育孩子,社会会帮你教育。”
而那些社会都教育不了的孩子,难免沦为父母的“报应”。
李明亮是一位985博士,可他毕业后,竟然整整在家啃老十年。
父母的条件并不好,为了给他付学费,村里的人都盖了新房,而他的父母还在住土砖房,就连床,也是捡别人丢掉不要的。
原以为儿子毕业后,一家人都能飞黄腾达。
可如今,他年迈的父母不得不佝偻着腰,蹒跚着种地。
有一次,他爸爸做农活的时候晕倒在庄稼地里,妈妈急得团团转,喊他过去救人,他竟假装没看到,呆在房间里一动不动。
直到一位路过的村民看到,才赶忙把李明亮爸爸送去医院,捡回一条命。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里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一个没有得到正确三观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孩子,会为了私欲而伤害别人;一个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孩子,啃老便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的确,分数能让孩子在短跑中取胜,可人生却是一场马拉松,好成绩和高学历,并不是完美人生的代名词。
02
好学生不是只有“学霸”
这一种模样
现实中,天才本就是凤毛麟角,而媒体的全方位报道,给了家长一种“人人都有可能是天才”的错觉。
在教育焦虑的浪潮下,无数家长绞尽脑汁乘风破浪。
当他们埋怨孩子为什么跟不上自己的步伐时,被浪花冲倒的每一个孩子,其实都在拼尽全力爬起来。
每当爸爸吐槽陪孩子写作业太痛苦时,已经在书桌前与数学题“战斗”两个小时的孩子,又何尝不痛苦呢?
每当妈妈抱怨成绩为什么总是提不上去的时候,明明很难过,孩子也依旧会使劲扯出一个微笑,暗下决心今晚多做一张卷子,对妈妈保证:
“妈妈,相信我,我一定好好学!”
他们不是神童或天才,虽然默默无闻,但从未放弃过努力,想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
只是,努力需要时间,回报需要等待。
于是,他们只敢在没有熟人的网络上,坦言自己的迷茫,表达自己的难过。
后台有留言说:
自己是“别人家的小孩”,但她依旧会羡慕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小孩”,以至于常常忽略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变得越来越自卑:
另一则留言说:
“我真的竞争不过别人啊,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爸爸妈妈不肯接受我的平凡,我该怎么办……”
可父母若是换一个角度想,一个积极向上、善解人意、努力奋进的孩子,不正是“好学生”该有的样子吗?
当父母撕掉为孩子贴上的标签,仔细观察孩子最真实的样子后就会发现,你的孩子,远比想象中更加优秀。
博主 @朱佳航 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从小就是父母口中的差生,拼死拼活才考上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
故事并没有发生转折,考上大学的她,依然是人群中最普通的那个:
竞选班干部,没有人给她投票;
参加演讲比赛,不出意料落选了;
别的同学都在准备考研,她还没开始就放弃了:“考大学都这么勉强,更何况考研?”
的确,她不是一个学霸,但她是一个好孩子。
她明白自己的天赋不在学习上,便四处投简历,半工半读,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
大学期间,她做过礼仪、当过记者,甚至被公司骗过,但她却越挫越勇,从没想过放弃。
最后,她终于找到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不擅长学术的她,在办公室里闪闪发光,成为了第一个为学院晚会拉到赞助的人。
从小被称为“差生”的她,长大后用实力告诉所有人:
没有人能用分数定义一个人。
03
别只用成绩和排名
来定位一个孩子
记得电视剧《我在未来等你》中的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对家长们说过一段三观很正的话:
“我们不能一味用考试成绩和排名去衡量一个学生,这很可能成为一个学生求学路上的负担。”
自然,学习还应是为了能更好地探索世界、享受生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不止是工作、养家糊口而已。
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必须首先明白:
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天赋”,有天赋的人其实很少,但至少会有兴趣和自己喜欢做的事。
有的孩子擅长学习,有的孩子擅长艺术,有的孩子擅长运动……正是拥有不同天赋的孩子,在自己的领域各自闪耀,才造就了这个有趣的世界。
鼓励,就是帮助孩子寻找天赋最好的方式。
真正的鼓励,不是为了让孩子在下一次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有支持感的氛围,让孩子明白:无论他想做什么事,成为什么样的人,爸爸妈妈一定会支持他。
看过一段视频,一位老师给班上成绩平平的小男孩颁发了“最具期待小明星奖”:
念完颁奖词,这位小男孩,早已红了眼眶,他抬起手臂擦眼泪的样子,令人无比动容。
老师短短的一句话,尚且能让孩子感动到落泪,家长身体力行地鼓励与支持,无疑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纪录片《差生》中,也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托德从小就是班级里最不受待见的孩子,患有注意力多动缺陷障碍,成绩常年倒数第一。
偶尔熬夜写完作业,老师却鄙夷地说:“你写不出这么高水平的诗,好诗也是抄的。”
不堪压力的托德早早辍学,靠救济金度日。
当他以为自己的未来是一片黑暗时,是他的妈妈为他点亮了一根火柴。
当老师质疑托德抄袭时,妈妈翻出了儿子草稿纸,要求老师道歉;
托德因为学历问题找不到工作时,妈妈鼓励他报名门槛很低的社区大学。
学校里教育学课程中的一句话,瞬间点醒了他:
“当学习成绩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时,差生就像永久被钉在了耻辱柱一般,耻辱、低自尊、各种负面情绪交织着,让他们很难安下心,悲伤,就是一股堵在胸口的怒火。”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会被流言蜚语所影响;他也终于明白,这一路上,妈妈到底付出了多少。
当他发现“差生”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标签后,他不再畏手畏脚,全身心投入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最终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
接纳、相信、鼓励,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三个步骤。
家长跳出分数的圈套,从认可孩子的分数到认可孩子,才能真正接纳孩子。
家长愿意无条件相信孩子,并相信科学教育的力量,才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家长率先做出改变,鼓励引导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天赋所在。
一个快乐的好孩子 VS 一个分数高但不开心的孩子,你更希望你的孩子成为哪一种?
愿所有父母,都能放下心中的评分表,认真看看此刻正在努力向上的孩子;
愿所有孩子,都能找到心之所向,哪怕跌倒也能再爬起来,继续勇往直前。
本文选自腾讯成长守护平台(WeTeam001),为家长、老师和孩子提供健康游戏管控工具,也密切关注着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是2500万家庭共同信赖的选择。欢迎关注,给父母和孩子一次真诚对话的机会。灼见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