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岛的中部,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山脉,山体高耸、直插蓝天,形似一只巨掌,高擎着碧蓝的苍穹,这就是被誉为“海南屋脊”的五指山。五指山是海南岛的象征,也是黎族先民从沿海四周向岛中部地区迁移的目的地。
黎族先民认为,天地山川的一切实体皆有灵性,自古以来便依赖自然、崇拜自然,他们用祭品祭祀山魂,感恩神灵的馈赠,同时也对自然的无常心存忧惧。山川地理的强大,主宰和支配着黎族先民的生活,也造就了黎族人“自然之道”的生命与伦理哲学观。
五指山地区的黎族被称为“杞”,“杞”在黎族文化中寓意着“山地之人”。世代深居在五指山中的黎族杞方言先民们,依靠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事生产生活,他们接受自然的福泽,坚定地信奉着“万物有灵”。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所长黄友贤
水满、水满,就是古老而神圣的高地,五指山在黎族人民心目中就是当成母亲山来对待,五指山当时养育了周边的黎族群众,所以群众对五指山的感情是很深的,黎族的祭山习俗在历史上都是有的,它主要体现的就是对大山的一个是敬畏、第二是感恩,因为在渔猎采集生活当中获取的各种动物,黎族群众认为是山神的一种馈赠。
在黎锦纹样中,人形纹是最重要的纹样,单个的纹样及其组成的纹样图式构建了黎族人和祖先之间的纽带,传递着对祖先及自然界中山魂、兽魂、树魂等各种神灵的崇拜观念。
早期的黎族村落迁徙比较频繁,所以人们常常用种植榕树来选择村址,榕树能够生长,说明这个地方比较适宜居住。黎族先民认为枝繁叶茂的榕树,能聚拢祖先及各种魂灵,保佑村寨的平安,妇女也往往会将榕树织在上衣的后背,祈愿吉祥。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五指山地区独特的地貌,造就了黎族杞方言特殊的丘陵山地文化。黎锦中的螺纹,象征着黎族妇女的采集活动,每到傍晚,黎族妇女都会结伴到河边捡螺,采集各种野菜,偶尔也会唱着捡螺歌,来缓解采集当中的疲劳。
黎族杞方言妇女将捡螺的生产生活场景织在筒裙上,通过简单的纹样排列,构成动态的叙事场景。与螺纹相同,黎锦上的牛纹也同样呼应着黎族杞方言的生产生活。黎族群众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收藏上几块带颜色亮晶晶的小石头,黎语称作“献雅”,也就是“牛魂石”,它们如牛的内脏一般成为牛的代表之物。每年春节初一的早晨,人们饮福酒祭祀牛魂,祈祷牛来年顺利繁衍。
山地地理环境赋予了黎族人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在迁徙及适应自然的过程中,黎族先民接触了各种动植物,逐渐形成了带有山地特征烙印的文化形态,并将所积累的生存智慧与所见所闻通过黎锦一一记录。
舂米舞是黎族杞方言地区的传统舞蹈,来源于妇女们结伴舂米的场景,在舂米的过程中,黎族妇女拿着木杵有节奏地敲打着木臼,以缓解劳作的疲劳。
为了求得村寨与家庭平安无灾,人丁兴旺,家禽家畜繁衍,全村的人共同敲锣打鼓、起舞,这样的舞蹈被称为“共同舞”。在一代代传承的过程当中,共同舞作为一种集体活动的形式,也在无形中凝聚起族群力量,体现着群体的共同意识。
“众人牵手”,人们一起欢庆丰收,奉献祭祀的热闹场面,被黎族妇女织绣记录在黎锦之上,就像是村规民约,时刻提醒着后代团结互助的处世准则。
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使得黎族先民将自然万物赋予和人一样的思想与意识,形成了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并通过黎锦上的图案与符号,传递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索。这样的生命与伦理观是黎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哲学思想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