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后德国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全球范围内一场针对德国工业企业的“争抢大赛”正在激烈地展开之中。
面对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十倍以上的涨幅,许多工厂的出厂价已经无法覆盖成本,欧元区工业生产创下两年多来最大降幅,再考虑到欧元价格也已跌至二十年的新低,相当于进口成本同步暴涨,欧洲工业企业的生产竞争力遭到了双重削弱。
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已开始将本国的制造业转移出去。 德国的企业为了自救,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产业链相对完备、生产成本低廉的地区作为企业生产线外迁的目的地。
(华尔街日报:几乎没有企业不受能源危机拖累,一些欧洲工厂可能永远不会重新开业)
毫不夸张的讲,德国正面临生死考验,当然这个生死不是说国家要亡了,德国毕竟底蕴雄厚,但留给德国的时间不多了。
假如德国的能源危机再持续最多一年,将对德国的工业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在大国相争、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当下,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回头了。
德国即将被迫“去工业化”, 默克尔绝对想不到,她用16年打造的“工业4.0”居然不到一年就崩了。
德国人最喜欢的还是上海
德国企业转移,首选是美国和中国。
据德国《商报》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其中包括汉莎航空、西门子、阿尔迪和费森尤斯,这4家公司最近累计扩大投资近3亿美元。
据德国中央银行数据,今年上半年德国对中国市场的直接投资达101亿欧元,而去年同期为62亿欧元,创造了德国投资中国的历史新高。
中国有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最庞大的工程师团队、最诱人的招商政策,还有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事实上, 德国企业已经在中国开启了“撒币”模式。
巴斯夫要投100亿欧元,奥迪要投26亿欧元,大众要投24亿欧元,宝马要投100亿人民币,默克要投10亿元,采埃孚要投4.2亿人民币,蔡司要投1.8亿人民币……
这些新项目都集中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而在诸多东部城市中, 德国人最喜欢的还是上海。
今年1~8月,上海实际利用外资163亿美元,同比增长8.4%,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0.8%,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80.5%。
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以3.09万亿的GDP总量,力压北京的2.99万亿,以1000亿左右的领先优势,迅速实现反超, 重夺“中国经济第一城”之位。
就在三个月之前,上海一度丢掉第一大市之位。由于疫情冲击,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创下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负增长记录,半年GDP首次被北京赶超,北京也在历史上首次完成了对上海的季度超越。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前三季度GDP增速仍为-1.4%,暂未回正,但全年实现正增长,或许问题不大。
外资为什么喜欢上海
从改革开放之初宝钢、上汽大众、上海贝尔成为利用外资的三面旗帜,到今天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年交付了特斯拉全球总交付量的一半多。
截至9月底,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77家,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523家。
上海成为外资的首选之地,除了硬实力超强以外,还跟上海的 城市气质 有关。
无论从城市风貌还是市民趣味上,上海都被认为 很洋气 。
这也不奇怪,上海1843年开埠,这个城市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没有全球化,就没有上海。
从晚清开始,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城市,上海的政治权力一直处于多元化的状态,无论英美、法国、日本,还是清廷、北洋,都不能独家控制这个东方第一大都会。
在民国时期,十里洋场的上海就被欧洲人誉为 “东方巴黎” 。
有一个形容上海的词叫 海纳百川 ,一般人理解的都是这个词的表层,以为上海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为大,吸引了全中国、全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
但海纳百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上海的城市文化有一种极强的同化能力,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江、什么样的河,一来到上海,统统被上海同化,形成单一的海派文化。
外滩无论再怎么人潮拥挤,也有长盛不衰的巨大魅力。
沿江边吹着风,一岸是充满老上海风情的万国建筑群,一岸是都市繁华的陆家嘴。
魔都上海在文化上像一个大熔炉,把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统统熔化其间,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文化人,都对自己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感,产生一种城市认同。
上海吸引外资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上海有完整的 工业产业链。
有企业家这样说到:“全世界有哪一座大城市,可以生产大到卫星、火箭、飞机、航空发动机、驱逐舰、燃气轮机、核电发电机、用于西气东输的正压通风防爆电机,小到芯片、药片、IP影片?只有上海。”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上海没有的,隔壁苏州不都有吗?这就是产业集群的意义、这就是都市圈的魅力。
翻盘的背后是制造业
上海翻盘的压舱石,是制造业。
在大部分国人眼中,上海是金融之都,是开放之都,是咖啡之都,是精致之都,是纸醉金迷的超级大都市,可很少人知道的是,上海还是名副其实 “制造之都”。
虽然最近时不时就会看到上海丢失了中国最大工业城市桂冠,被深圳、苏州超过的说法。
但GDP的测算,衡量工业所用的指标从来都只是 工业增加值 ,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其计算公式是“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显然,如果工业中的原材料、能源消耗等中间投入更少,增加值更高。一般来说,工业总产值反映的是规模,是大,工业增加值反映的是质,是强。
2021年,上海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10738.8亿元, 稳居中国城市第一。
大家最关心的半导体制造业,国产龙头基本都集中在上海。
中国半导体前十大制造商,上海占据4家。可以说,今天的上海,撑起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半边天,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全国唯一的希望。
上海制造业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尖端制造业,真正的过大国根基。半导体、军用舰船、货运油轮、LNG液化天然气船、汽车、商用飞机、电气装备、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以及数控机床等高科技制造业,上海都位居全国前列。
上海还是中国第一纳税大户 ,2021年,上海向中央财政净贡献9294亿。
根据《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上海的高端产业重点领域要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展望2035年,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基本建成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这是上海工业的定位。
而且,上海在不断虹吸周边高端产业人才的同时,也确实释放了不少溢出效应。
长三角区域很多地区产业与上海产业关联度大、协同性大。
比如,江苏南通曾做过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目前的南通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合作,60%的进出货物通过上海口岸,截至2020年,南通本地新招引的产业项目60%来自上海。
工业的力量让上海更有底气,更加硬气,这是时代之所需,也是国家的召唤。
未来,全国城市之间的竞争,重点也必然在工业领域。 制造业不强,城市难以强大。
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好文推送(欢迎投稿),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勿依照本订阅号中的信息自行进行投资操作,若不当使用相关信息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需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更多信息请加 微信:15692107373。 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