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新品牌研究所
作者 | 张雅坤
消失109天的李佳琦,20日晚突然回归了。对“所有女生”来说,李佳琦回来了,仿佛过去那些酣畅淋漓购物的快乐日子也回来了。
欢呼的不仅是消费者,还有品牌商。据“沥金”公众号报道:今早珀莱雅、薇诺娜母公司贝泰妮等消费股开盘即大涨,品牌的电商负责人也一大早赶到上海的美one办公室,等着选品签合同。
“普天同庆”的背后原因在于,疲软的美妆行业急需一剂“强心针”。实际上,行业的景气度一定程度上能从二级市场得到反馈。比如曾经背负着“全村的希望”赴美上市的逸仙电商,股价一度跌破1美元,在退市的边缘反复横跳。
“停滞”的美妆行业
9月22日美股收盘,逸仙电商再次收跌。股价在当日下跌9.17%,报1.09美元/股,市值为6.51亿元,再次触及美股退市线。
今年5月,在逸仙电商发布2022年一季报的当天,一向低调的黄锦峰罕见地出现在媒体恳谈会现场,面对营收下滑、业绩亏损、股价低迷、市值缩水等问题,主动出面做出了回应。并在现场向媒体透露,在2021年年底就开始了“二次创业”,准备全面转型,并提出“三步走”战略::一是实现盈利;二是产品力和品牌力的建设;三是构建全新的增长模型。
但逸仙电商第二季度财报的数据,显然还未达到黄锦峰的预期。财报数据显示,本季度实现营收9.52亿元,同比下降37.6%;净亏损2.66亿元,较上年同期收窄31.8%,这与品牌营销方面的支出减少直接相关,但距离“实现盈利”显然还有一定差距。
而财报显示,单季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司彩妆板块收入下降,在今年二季度,逸仙电商旗下美妆品牌完美日记、Little Ondine、粉红熊等收入减少50.5%。
客观来讲,对于逸仙电商的业绩下滑,没必要“墙倒众人推”。因为下滑并不是它的个性问题,而是美妆行业正在面临的的共性困境。
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近日在广州组织了第76期东哥饭局,从某位参与饭局的会员口中获悉,近20年来,医美行业最差的年增速为15%左右,而今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同时,护肤、化妆品类在天猫大多数都在下滑。
相比于去年,今年以来,美妆新品牌的热度正在急剧下降。
据《美妆头条》新媒体不完全统计,2021年美妆行业有132起融资发生,融资总额达到了150亿元;而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1—6月美妆领域仅发生39起融资事件,其中,护肤领域发生融资事件14起,占比约36%;而彩妆领域仅发生融资事件4起,占比约10%。
潮水不仅在从资本层面慢慢褪去,用户端同样如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化妆品零售总额为1905亿元。其中,3、4、5月的零售额同比出现三连跌,仅首尾两端实现了数据增长,零售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5%。这也是过去10年以来,上半年度化妆品零售总额的首次下滑。
即便是头部品牌,也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公开数据显示,618期间,天猫、京东、拼多多三大平台美容护肤品类销售总额为307亿元,同比下滑约18.9%。完美日记、花西子、colorkey等头部国货彩妆品牌,今年618的销售额相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一位头部资本机构的合伙人对新品牌研究所表示:“完美日记在二级市场的折戟,很大程度上拉低了整个一级市场对美妆赛道的预期。”但据新品牌研究所了解,并非所有美妆品牌都是“完美日记”,新国货美妆集体下滑的大趋势下,依旧有品牌在低调地增长。
寻找美妆品牌逆势增长的途径
在海豚社最新发布的《新茅2021中国品牌TOP100榜》中,美妆赛道有13个品牌入围,其中,护肤品牌有10个,彩妆品牌只有3个。在完美日记和花西子的光环下,橘朵的规模和增速都不是最突出的,但据新品牌研究所了解,橘朵从成立到现在5年以来,一直保持增长,而且是盈利的。
为什么橘朵能够在下降的大环境中保持盈利?新品牌研究所认为,核心原因就是“花钱有节制”,真的做到了“降本增效”。
橘朵CEO邢夏淳曾公开表示:“从整体的运营上面,我们相对来说比较节制和理性,没有花太多的钱在纯粹的流量的获取和采买上。”
那么橘朵是如何“降本”的?在产品方面,橘朵不会盲目投放,而先做一些尝试,当产品获得了很不错的市场反馈后,才会有节制地做推广;其次,橘朵会关注每个产品适合什么样的博主去推荐,逐个去斟酌沟通。相比于完美日记的无差别投放,橘朵把每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通过提升产品和推广渠道的匹配度,提升投放效率。
相比于烧钱大规模做营销,这种不走捷径的做法,可能会让橘朵走得稍微慢一些,但能走的很稳。除此以外,新品牌研究所认为,橘朵保持稳健增长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在用品牌思维做生意,而不是卖货思维。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拿完美日记和橘朵的私域社群运营来举例。众所周知,完美日记拥有几百个名为“小完子”的个人微信号,就是在微信群里售卖其他品牌的爆品,表现形式则是“完子之家×某品牌”,并且全都整合到“完子之家”小程序的入口进行下单,通过不断露出品牌logo,加强用户心智。
(完美日记BA在群内发起Ubras、笙木之源、乐町等产品团购)
新品牌研究所认为,这个群的定位更像是“尾货处理群”,是“卖货逻辑”;而橘朵对私域用户则是按照“品牌思维”在运营,二者完全是不同的。
邢夏淳谈到:“消费者是动态的,有判断力的,虽然你有他的电话,但不代表你拥有他。你也可以不断给他推广告,可他不一定会买。当然有了这群人能够更好的进行沟通,可这不意味着坐着就能够有所收获。所以购买的前提是,首先有好的产品和品牌。其实我不太喜欢用‘运营’一词,我们更多的是品牌与客人‘共同成长’。比如,一些产品在推出前,我们会在社群里,做一些测试,招募试用者做分享。我觉得这更多是互相之间一个沟通、交流的渠道。”
回过头来讲,尽管逸仙电商发展不及预期,甚至被诸多媒体作为负面典型反复拉出来“鞭笞”,但我们能看到它也在努力转型。
新国货美妆,集体涌向“护肤”
新品牌研究所发现,包括逸仙电商在内的多个头部彩妆品牌,都在把精力转移到护肤品类目,因为彩妆产品同质化严重,门槛低,无法形成核心优势;相比而言,功能性护肤产品不仅能用“成分”建立起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利润空间也更高。
逸仙电商在早些年便已经在护肤中高端品牌上做出部署,比如收购了包括Galénic科兰黎、DR.WU、英国护肤品牌EveLom等高端品牌,这些非平价品牌的布局也得到了一些正向反馈。2022年第二季度,上述三个品牌的净收入同比增长112%,超出护肤领域整体业绩增速。
近年来,部分主打中高端的功能性国货医美品牌,则是享尽了高毛利带来的赚钱快感。比如巨子生物招股书显示,2021年,尽管在营销上的花费高达3.5亿元,公司依旧净赚8亿元;同为医美品牌的敷尔佳,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综合毛利率平均高达80%。
被称为“医美第一股”的贝泰妮,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50亿元,其中护肤品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接近90%,彩妆品类的收入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8%。
搞彩妆的不如搞护肤的,卖平价的不如卖得贵的,基本成了大势所趋。
但护肤赛道整体来看,也呈现出两级分化态势。上海家化、御泥坊、丸美股份等第二季度的净利润都有明显下滑,而贝泰妮、华熙生物和珀莱雅则保持增长态势,行业逐渐呈现出“新国货后浪”崛起的态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越是大环境动荡,越考验各个公司背后的“硬实力”。新品牌研究所发现,凡是能在寒冬中增长的美妆公司,研发投入都很可观。未来所有美妆品牌都可能会把重心偏移到护肤品赛道,但后续研发能力必须要跟上来。
此外,护肤品的高端化进程,将会是漫长的,我们要多一点耐心和信心。头头是道基金管理合伙人姚臻对新品牌研究所表示:“对资深型用户来讲,国货的切入点是高端护肤品的国产“平替”,不管是渠道、用户属性还是产品定价,都可以形成差异化。护肤品牌需要在存量市场里挖掘自己的用户,因此它们很难一步到位做高端品牌。但是我还是比较看好国货品牌未来的高端化进程的。或许再经过5年、10年的口碑积累,以及消费者心智和认知的培养,国货也能出现一些头部的高端护肤品牌。”
李佳琦的回归,能否成为美妆行业的一剂补药,我们不得而知,但国内美妆赛道的千亿市场未来还充满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