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是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之一,不仅决定了基础架构和发展生态,也对算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AI芯片领域仍未形成牢固的技术壁垒,除了英伟达的一枝独秀和英特尔、赛灵思、谷歌的奋起直追,更有新老玩家的不断涌入,呈现出“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局面。
为了缓解我国“缺芯少魂”的窘境,近年来,传统芯片厂商、科技巨头、应用层厂商及初创企业纷纷开始涉足其中,不仅力求加快芯片国产化进程,也试图抢占市场主动。同时,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在芯片产业链,甚至整个AI行业格局未定的态势下,一旦通过AI芯片实现“弯道超车”,杀出重围,就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军者,其诱惑可谓巨大。
目前,AI芯片在构架、功能和场景上存在较大差异,错综复杂,但恰恰只需理清之间的脉络,就能发现AI芯片产业链的格局,甚至看清整个AI行业的现状和趋势。
AI芯片产业链:应用为王
从构架来看,AI芯片可分为GPU(GraphicsProcessing Unit,图像处理单元)、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和类脑芯片(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架构)四大类。
其中,GPU是通用芯片(性能强大、通用性强,功耗也巨大);FPGA为半定制的芯片(可编程,灵活性和性能不错,但价格过高);ASIC(可定制,性能稳定,功耗也可控,但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则是全定制化芯片;类脑芯片目前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并未进入主流领域。
目前,GPU依旧在云端保持绝对优势,而FPGA、ASIC也正在追赶,尤其是ASIC阵营。以谷歌TPU(云端)、华为麒麟系列(边缘/NPU)为代表的ASIC产品正呈现出挑战GPU霸主地位的势头。同时,ASIC也凭借定制化、低功耗等特点,正迅速抢占边缘推理市场,成为市场的宠儿。
从功能来看,AI芯片可分为训练(Training)和推理(Inference),就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两个重要环节。所谓训练,就是凭借大数据让机器形成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算法模型,也就是模仿人类的学习。而推理则是通过该算法模型,让机器模仿人做出推理或决策。
(与传统芯片一样,AI芯片产业链也离不开IP授权、设计、晶圆代工、封装和测试等环节,本文以理清芯片设计为主,其他环节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从场景来看,AI芯片又分为云端和边缘(终端)两类。由于训练需要庞大的数据量和高强度的运算量,单一处理器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必须通过云端借助庞大的神经网络才行。而在边缘方面,各种智能终端可谓天差地别,尤其是移动端,为了满足用户越来越苛刻的要求以及增强体验,就必须配备执行效率高的推理芯片,同时要兼具体积小巧及低功耗,要求也提升不少。进一步对边缘进行分解的话,AI芯片还与手机、安防、自动驾驶等各类应用场景一一对应,并进行专门的优化,以提升其推理的算法执行效率。
从以上构架、功能和场景三大维度来看,单单从错综复杂的构架上,很难看清目前AI芯片产业链,只有将场景与功能相结合,才能真正反映这个新兴产业链的现状。由此可见,目前AI芯片产业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大致可分为云端和边缘两大领域。在第二层,云端可分为训练和推理两大功能领域,而边缘则只用于推理,进而对应第三层的各个应用场景。
所以,从AI芯片产业链的格局就能看出,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即应用为王。
全球:群雄逐鹿
据市场研究顾问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在2018年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英伟达当仁不让成为领头羊,英特尔和IBM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谷歌、苹果排在第四、第五的位置。此外,AMD、ARM、高通、三星、恩智浦位列前十。
而国内有7家厂商上榜,华为海思、联发科、寒武纪(Cambricon)、地平线(Horizon)、Imagination(原英国芯片厂商,已被中资收购)、瑞芯微(Rockchip)、芯原(Verisilcon)。
尽管该报告偏重于欧美厂商,但从中可以看出,英伟达、英特尔、IBM、AMD、高通等老牌芯片厂商,已经受到谷歌、苹果等新兴势力的冲击,同时一大批初创企业也在紧紧追赶,呈现出“群雄涿鹿”的态势。
而从排名来看,英伟达、英特尔、IBM、谷歌等都是云端芯片的代表,而苹果、ARM、高通、三星、华为等则属于边缘阵营,所以目前全球AI芯片呈现出,云端领先,边缘追赶的局面。而中国厂商均排名靠后,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在云端芯片方面,与国外厂商仍然不小的差距。
国内:百家争鸣
在国内,以华为海思、寒武纪、地平线、阿里平头哥等为代表的“造芯新势力”已经崛起。华为海思凭借多年自主研发和经验积累,整合NPU的麒麟系列SOC芯片已经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AI计算平台和解决方案。阿里凭借“平头哥”填补了自己在AI芯片上的空白,并已推出首款“含光800”云端推理芯片,上升势头迅猛,是国内不可轻视的一股新兴力量。
同时,寒武纪、地平线等厂商也相当活跃,陆续推出自研芯片产品,成为国内AI芯片阵营中的佼佼者。此外,百度、依图、云知声、思必驰、出门问问、Rokid等应用层厂商,也不在拘泥于算法,而是积极向产业链上游靠拢,或是联合芯片厂商研发芯片,或是自研芯片,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是我国AI发展的重要优势,也符合全球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带动了一大批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崛起。从目前来看,这些新兴芯片厂商,要么是专注于某一应用场景而开发定制化的芯片,要么是为补足自身短板并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均是围绕特定应用场景做文章。但是,无论如何,厂商通过自主研发、相互竞争,必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来说,都是百利无一害。
总结:亟待“杀手级”应用
综上所述,全球科技企业在AI芯片领域竞争激烈,无论是云端,还是边缘,根本目都是为了推动应用场景的落地。在数据和应用场景等优势的作用下,中国厂商通过自身努力,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大量核心技术和专利仍然被欧美厂商把持,我国AI芯片领域仍然基础薄弱、起点低,差距依旧明显。
从应用场景来看,国内厂商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手机、安防等机器视觉技术为主的感知层上,认知层和决策层则相对较少。其中,安防成为AI芯片厂商扎堆的领域,运用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与海量数据和算法结合,在国内被广泛应用,成为国内率先落地的AI技术之一。
因此,目前我国AI芯片发展正处于感知层向认知层发展的初级阶段,符合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由于芯片研发和设计仍然以需求驱动为主,尽管能够短时间扩大市场规模、完成产品布局,但缺乏高端产品,以致很难产生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深入和进步,对于高端AI芯片的需求也必将水涨船高。如今,芯片已成为AI行业,乃至全球科技巨头共同争夺的新战场,更将影响未来行业发展的走势,绝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