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借条为什么比欠条更具有法律效力?(附2022版借条范本) 具有法律效应的个人欠条

时间:2022-06-23 16:46:30 热传 我要投稿

问:借条为什么比欠条更具有法律效力?(附2022版借条范本) 具有法律效应的个人欠条

律师解答:

找大状,专注中小企业法律服务。若您有法律服务需求,欢迎咨询:法律顾问_法律咨询_国内知名的企业法律服务平台-找大状

生活中,少不了借钱或被借,一不小心被别人钻了借条的漏洞。借条和欠条均是一种债权债务的凭证,但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怎么写借条才有法律效力?

借条为什么比欠条法律证明力大?

一、借条与欠条的区别

01含义

借条:是一种借款凭证,相当于简化的借款合同。明确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借贷关系。

欠条: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当事人之间的结算凭证。双方当事人关系不明确,如合同之债、债权之债等。

02法律证明力

借条大于欠条。

03诉讼时效

借条20年有效: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债权人应当在借款事实成立的20年内主张权利。

欠条3年有效:未约定给付期限的欠条,债权人应当在欠条开具的次日起三年内向债务人主张权利。

而在实践中,把借条写成欠条或者反过来把欠条写成借条的情况很多,结果往往给事实的印证,法律关系的认定以及权利人利益的实现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举个例子

▶如果a跟b关系非常好,b向a借了3万元应急,b打了一个欠条给a,没有约定还期,那么过了三年之后,如果没有诉讼时效中断、中止、延长的情形,a再向法院起诉要求b还款,就很容易被法院认定为超过了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

其根本原因在于,欠条自债务人出具时起,债权人即享有向其主张还款的权利,诉讼时效就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是三年,三年以后再去主张,当然就过了时效,只要债务人提出已过时效的抗辩,就失去胜诉权。

▶如果当初b给a打的是借条,同样没有约定借期,根据法律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出借人a过了三年再向借款人b主张还款,自其主张之时诉讼时效才开始起算,此时a起诉b,法院当然可以依法支持。

所以虽一字之差,结果却截然相反。

三、附最新借条范本和说明

为做生意之故⑵,今收到⑶张三⑷(身份证号:34222……)⑸以现金⑹出借的50000.00(人民币伍万元整)⑺,借期伍个月⑻,月利率1%(佰分之壹)⑼,贰零贰壹年陆月壹日到期时本息一并还清。如到期未还清,愿按当期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⑽计付逾期利息。

立此为据。⑾

借款人:李四⑿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⒀

借款人:李四媳妇⒁

身份证号:⒂

家庭住址:(具体到门牌号)

贰零贰壹年壹月壹日⒃

01、标题表明了该条据的性质,既防止借条持有者在借条正文上方添加内容,也防止借条持有者将借条篡改为数页合同的最后一页。

02、“为……”表明借款的目的,以免一旦发生诉讼后借款人提出该笔借款系赌债、分手费等抗辩。

03、在民间借贷中,通常借条中写明“今借到多少元”即表示所借款项已经实际交付,但一旦发生纠纷,借款人提出虽然出具借条,但未实际收到款项的情况仍旧常见。因此,采用“今收到出借的多少元”这种表述,更强调了款项已经实际交付。

04、此处写明出借人姓名全名,应与身份证上的名字一致。

05、出借人姓名后应附身份证号。

06、“现金”表明出借的方式,如果是银行转账,应将表述修改为“银行转账”,并保留银行转账凭据。

07、金额应写明币种,同时书写阿拉伯数字和大写数字,以免发生篡改数字行为而引发争议。

08、借款期限必须明确,且要大写,以免产生争议。

09、借款利率应明确为年利率或月利率,同时大写标明。

10、到期未还后的利率是否和约定的借款期限内利率一致是常见的争议焦点,应在借条中明确略高于借期利率的逾期利率。

11、“立此为据”作为借条正文的收尾,以免借条持有者在正文末尾添加内容。

12、借款人姓名应写全名并附上身份证号码,同时应由借款人在手写的名字上按捺手印。

13、写上借款人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因为后期诉讼立案需要被告信息。

14、已婚借款的要配偶签字按捺手印,确认为夫妻共同债务,避免争议。

15、借款人身份证复印件提交给出借人,避免后期诉讼到派出所调取身份证信息。

16、落款日期应为所借款项实际支付的日期,并应大写。借条末尾日期下面的空白处最好裁掉。注意:借条书写中如有涂改时,应要求借款人在涂改处按捺手印,或要求借款人重新书写借条。借条书写完成后,为防止篡改,借款人可拍照留存,或复印一份留存(并请出借人签注“该借条复印件与原件一致”)。

文章来源于中国普法、法务之家

其他人还看了:

★ a2驾照多久一年审一次?

★ 劳动法劳动关系关系认定怎么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