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动物界全系列】蜚蠊目—蜚蠊总科(上)

蜚蠊目—蜚蠊总科(上)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网翅总目

蜚蠊目

蜚蠊总科

 

蜚蠊总科(学名:Blattoidea)是蜚蠊目之下的一个分类。

1.下属科

蜚蠊领科(Blattoidae)

蜚蠊科(Blattidae)

辉蠊科(Lamproblattidae)

工蠊科(Tryonicidae)

隐尾蠊领科(Cryptocercoidae)

隐尾蠊科(Cryptocercidae)

2.蜚蠊科

蜚蠊科(学名:Blattidae)蜚蠊目蜚蠊总科底下的一科,居家常见的大型蟑螂多属于此科。

(1)形态特征

中和后足股节腹缘具刺,跗节各节具有跗垫,爪对称,爪间具中垫。中型至大型种类。体黑色、红褐色,闪耀金属光泽。复眼大,单眼明显。触角丝状,较长。面部唇基正常,不加厚,与额问无明显界限。前胸背板拱起,梯形或圆盘形。翅充分发育,少数种类翅略有退化,前翅脉纹平行,后翅臀域折叠呈扇状。中、后足腿节腹面前、后缘均有刺。

雄虫腹部背板第一节常有特化的毛茸;下生殖板正常,腹刺细长,对称。雌虫下生殖板呈1对办状;尾毛较长,分节,端部尖。本科不少种类栖息于室内,是重要的仓库、卫生害虫,能取食各种食品、衣料、杂物,传播多种致病细菌和寄生虫卵。生活周期一般较长。卵生,卵鞘壳较厚,坚硬。本科种类分布较广,不少种是世界广布种。在国内从南到北都有分布,尤以大蠊属的种类占优势。

雌雄基本同型,体中等至大,通常具光泽和浓厚的色彩。头顶常露出前胸背板之前,单眼明显。前、后翅均发达,极少退化,翅脉显著,多分支。飞翔力较弱,雄性仅限短距离移动。足较细长,多刺。中和后足股节腹缘具刺,跗节各节具有跗垫,爪对称,爪间具中垫。雄性第1腹节背板中央具分泌腺,极少具毛簇。雌雄两性肛上板对称。雄性下生殖板横宽,对称,具1对细长的腹突。雄性外生殖器较复杂,不对称,阳具端刺位于左侧,顶端钩状。雌性下生殖板具瓣。

(2)分布

代表种:澳洲大蠊Periplanetaaustralasiae (Fabricius),广布种: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Linnaeus,广泛分布于北温带,我国已知分布于新疆和北京。

(3)东方蜚蠊

东方蜚蠊(学名:Blattaorientalis),是蟑螂的一个庞大的品种。其种加词“orientalis”意为“东方的”。

①外形特征

体形中等,体长19-25mm。雄雌异型明显。体棕黑色至深赤褐色。头顶及复眼间棕黑色,上唇深褐色,下颚须褐色。前胸背板梯形,黑褐色,前后缘弧形。雄虫前翅黑棕色,短于腹部,仅覆盖腹部的2/3;后翅比前翅略短;腹部各节无特殊,仅第九节后缘凹陷处呈缓弧形;肛上板横阔呈梯形,两侧缘略凹陷,后缘接近平直,中央有一切刻;尾须棕黑色;下生殖板宽阔;足深褐色,爪垫极度退化,几乎不存在,有“A”形刺。雌虫前翅呈叶片状,后翅缺;腹部各节无特殊,肛上板横阔呈梯形,后缘有一较深的三角形缺刻;下生殖板中部向下隆起,两侧上倾,形如船底;尾须棕黑色。

成虫长椭圆形,体长25mm,深褐色。头扁三角形,藏前胸下,触角长丝状,复眼肾状、发达。前胸背板盾形、发达、无斑纹,翅发育不全,雄虫翅不完全覆盖腹部,雌虫翅退化成两小片。足基节短,宽扁,转节小,腿节、胫节着生成排的刺,跗节5节。腹部宽阔,雄虫第9腹节具腹刺和分节的尾须各1对。

虫卵排列在卵鞘内,卵鞘钱袋形,暗褐色,每卵鞘含16粒卵。

若虫体比成虫小,形状相似,翅及性器官不发达。

②生长繁殖

东方蜚蠊生活期较长,在食料和温度不正常的情况下,它完成一个世代需长达2年多的时间,在最适应的条件下,生活期可短到半年。雄若虫明显比雌若虫发育快,当两性都成熟时,4-9天即可进行交配,8-10天后即产生卵鞘,在1-2天内,整个卵鞘就被产在食物丰富的地点,偶尔还出现孤雌生殖。一头雌虫平均产卵鞘8个,每卵鞘含卵16-18个,正常情况下40-50天孵化,但在冬季卵可能休眠,直到温度变暖。若虫期,雄虫130-165天,雌虫280-300天,脱皮7-8次长成成虫,成虫期35-180天。

③生活习性

东方蜚蠊极贪食,不论脏、臭、香的各种食物,或是人的痰、粪便它均喜食,常将部分摄入的食物从胃中呕出,并将粪便排在食物上,既有臭味,又有传播细菌的作用。有群集性,白天群居潜伏于黑暗的隐蔽场所,如仓库、加工厂内的各种缝隙,厨房、食堂的灶墙、橱桌、案板等缝隙中。夜晚则四出活动,性活泼,爬行极速。当遇骤然强光、噪音和震动,则立即逃窜。背腺开孔,能分泌油状的液体,有特殊的臭气。有翅能飞,但飞翔能力很差。最适宜的活动温度为20-33℃。

④栖息环境

东方蜚蠊是家居种类,但也在室外发现,比较喜欢凉爽的环境,以20-29℃为宜,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常栖息在地下室,地窖、屋顶、排水管、污水沟、壁缝、地板、砖石、落叶、树皮下,以及其他有利环境中。

⑤物种分布

东方蜚蠊遍布世界各地,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没有这种昆虫,广泛分布于北温带。结合德国姬蠊,东方蜚蠊分布范围于1968年统计约占陆地范围的10%。尽管它们的名字让它们看起来像来自东方,但东方蜚蠊被认为是起源于非洲。

(4)澳洲大蠊

澳洲大蠊(学名:Periplanetaaustralasiae),隶属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大蠊属(Periplaneta)。澳洲大蠊是世界性的卫生害虫,可危害工厂的成品半成品,还可在民宅中污染食品。此外,澳洲大蠊还可传播多种疾病和寄生虫,对人类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2~35 mm,大型种,虫体深褐色,雌、雄虫体型相似,但雌虫体稍宽于雄虫。

头部:雄虫头顶部黑色,复眼及触角窝间黑色,中部有一前宽后窄的淡褐色长斑,面部褐色,下颚须红褐色。

胸部:前胸背板较大、梯形,与美洲大蠊近似,前缘平直,后缘弧形,背板淡黄或淡赤褐色,中部有两个大近圆形黑斑,两大斑分开较明显,背板周缘黑色,后缘黑色较宽。

雌雄虫翅均较发达,其长均超过腹部末端,翅赤褐色,前缘室淡黄色。足赤褐色。

腹部:赤褐色,在第一腹节背板前缘中央长有一簇毛,毛均向后方伸展。雄虫肛上板不透明,基部宽,向中部渐收缩,由中部向端部呈一致性收缩,后缘略平直,由后缘两侧向后缘中部稍呈凹陷,后缘两侧角近直角,其基部两侧生尾须l对。呈胡萝卜状,由数节组成,各节上均长有许多小毛。

卵:保藏在卵鞘内。卵鞘呈肾形,凹侧有排锯齿状鞘齿,其前端(先露出母体端)光滑,后端有3条放射状的鞘脊,并汇集成脊突,两壁可见排列整齐的鞘肋。卵鞘内的卵被蜂窝样的结构所分隔,并相互交错排列成2行。

若虫:1龄若虫体呈深褐色,中胸背板上有白色横带;第二腹背板两侧有白斑,触角末5节为白色。2龄若虫触角颜色一致,3龄斑纹无明显变化,4龄若虫前胸背板两侧开始出现淡黄色斑,5龄若虫后胸背板两侧开始出现淡黄色斑,6龄若虫时开始出现翅芽,7龄若虫的前胸背板前缘出现淡黄色斑,中胸背板上有白横带,其中段呈淡褐色,8龄若虫时前胸背板斑近于成虫,翅芽明显可见,各腹节背板两侧出现黄褐色版。

②生活史

澳洲大蠊卵孵化期43-54天, 每个卵鞘可孵出若虫13-30只;若虫经9-12个龄期,生长发育202-385天后羽化,同时对水的需求优于食物;成虫寿命11~ 324 天,一生产卵鞘3-27个。完成一个世代约346 天。每个世代理论上种群的数量可增加133倍,但因自然死亡等原因,,实际只增长约5倍。澳洲大蠊一年四季均可见,主要在厨房,6月份为密度高峰期,,夜间10 点为活动高峰期。冬季以卵鞘、若虫和成虫越冬。

③栖息环境

该蟑螂比美洲大蠊更需要温暖的环境,因而它的分布受到一定的限制。它们在室内的栖生房舍与美洲大蠊近似,两者有时在厨房等处混居。它除以含淀粉物品为食外,也喜欢咬食植物。澳洲大蠊除在热带和亚热带外,在室外不易生存,在室外,它们常见于剥落的树皮下以及腐烂的植物内等。

④为害特点

繁殖力强、适应性强,食性复杂,难以根除。它们污染食物,传播病菌和寄生虫,对人类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是重要的世界性卫生害虫。

⑤分布地区

澳洲大蠊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在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有记载。

(5)黑胸大蠊

黑胸大蠊(学名:Periplanetefuliginosa),广泛分布于国内各地,在我国南方常与美洲大蠊,德国小蠊混生,但不同于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它不是入侵物种,而是本土的蜚蠊。黑胸大蠊能携带肠道病毒、黄曲霉菌、脊髓灰质炎病毒、蛔虫卵等。

①形态特征

体大型。头黑褐色,有较强的光泽,仅单眼黄色,唇基赤褐色。前胸背板黑色或黑褐色,具强光,略为梯形,前缘接近平直,后缘弧形。体躯及足黑褐色。雄虫腹部背板第一节特化,前缘中央有呈圆形的毛茸。雄虫肛上板近似长方形,基部宽,端部窄,后缘中部略向前,凹陷或平直,中央有一小切口,或稍稍隆起为短脊;在缺口处有一对圆形小突起,表面具短刺,反面有疹状突起,从肛上板后缘露出。阳茎叶端部扁平,接近顶端处有3伸向侧面的突起,突起端部稍稍有点弯。雌虫肛上板前宽后窄,略呈三角形,中线隆起呈脊,两侧倾斜,后缘具三角形缺口,形成左右两叶片,端角钝圆,切口顶端尖锐。下生殖板雄虫宽短,后缘中部略凹入呈缓弧形,有的中央有缺口;雌虫大形,前宽后窄略呈三角形,中线向下隆起,两侧上倾,形如船头。尾须黑褐色,端部尖锐。

②生活史

黑胸大蠊完成一个世代需324.93天。成虫子4月下旬开始羽化j至8月下旬结束,高峰是5月下旬( 雄虫)和7月上旬(雌虫)。雌成虫子5月中旬开始产卵,至翌年1月下旬结束,高峰是7月下旬,产卵前期l5.1±0.74天,产卵期155.8±12.9天,产卵后期29.8±8.4天,每头雌成虫产卵鞘27.67±2.17个,产卵间隔时间6.75±0.66天,成虫寿命202.3±16.45天,卵鞘历期46.03±1.68天,每个卵鞘含卵20.51±0.97粒。若虫有8~9个龄期,经7-8次蜕皮后变为成虫。大部分(85.71%)雄性若虫经7次蜕皮变为成虫。大部分(75.00%)雌性若虫经8次蜕皮变为成虫, 若虫历期263.8天。

③生活习性

对温度要求较宽,分布较广,喜在室内阴湿场所栖息,昼伏夜出;食性复杂,喜食糖类、淀粉类食品。在室内的栖息地很广,但以厨房为主,多数栖居在碗橱、桌子、抽屉角落炉灶边缝隙及水池下,煤饼堆等地,在卧室中的衣橱、书架、桌子等也有发现,尤其是旧家具中。黑胸大蠊有时在晚上可受光的引诱飞入室内。

④食性

黑胸大蠊的食性比较复杂,但以喜食香甜是食品如面包、饼干及其他有机物,如垃圾、泔水等。在进室内觅食活动的同时把许多的病原体带到室内,如细菌、病毒、霉菌、原虫包囊、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鼠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研究发现黑胸大蠊中寄生52 种细菌。研究表明,黑胸大蠊不仅可以机械性传播多种疾病,而且还可以引发外源性的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虽然它们的生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都较强,但其取食量和寿命也受到外界因素( 如湿度、温度、食物的质量、天敌等) 的影响。

⑤分布

口岸:湛江、桂林、梧州等。

国内:广东、福建、广西、台湾等省区。

⑥价值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其可入药,具有消肿止痛、治疗无名中毒等多种病症之功效;在《神农本草》、《使用本草》和《金匮要略》等古代书籍中也有一些记载。近年来,黑胸大蠊体又成为生物化和基因方面的研究热点,对其浓核病毒NS2 的表达、抗体的制备、亚细胞的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综上所述,它具有药用、食用、研究等多方面的价值。

现在出现了一些黑胸大蠊的养殖产业,国际上使用小鼠的饲料进行养殖,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可使其得到足够的养分,促进若虫的蜕变,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蜚蠊  蜚蠊词条  动物界  动物界词条  全系列  全系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