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为什么有的组织会一错再错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企业领导力发展中心”

作者:杨继刚,知行韬略合伙人、企业转型专家

来源:转型刚刚好

咨询业务合作:17801795448

黑格尔说: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

并不是只有千百年的日积月累才叫历史,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对普罗大众而言,过往就是历史,上个月就是历史,昨天就是历史。比如,打开你的健K宝(M),保质期可能只有48小时或72小时,更极端的情况是24小时。 前一刻还是L码,这一刻可能就是M码,不好意思,L码存续的历史只有24小时 ;再比如,某地魔幻般的T窗3,被网民们誉为 “只要起心动念想去进(返)某地,立马就会被T窗”,这不就是活脱脱的量子纠缠吗 ,真该去拿个大奖,而不是仅仅拿一个被业内诟病的某点设计大奖,太亏了。

同样的的问题,在企业和其他组织也会发生。 比如,很多公司高度警惕大公司病,反对任何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但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岗位与岗位之间互相扯皮,部门与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一个小问题也要走流程、总开会、做纪要,还要各方签字才能推进 。

出现这类问题,很多公司也会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但用不了多久,老问题重复出现,或者换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导致工作效率越来越低,竞争力越来越差;再比如,很多公司推崇以客户为中心的是价值观与做事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客户的意见仅仅停留在每年几次形式化的客户满意度调研上,就连售后服务电话都经常打不通,要么线路忙玩各种数字游戏,要么打到你怀疑人生再给你一个链接,填一些程式化却毫无价值的意见,最后石沉大海。

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公司一开始往往非常重视,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但久而久之, 老问题重复出现,客户投诉越来越多,满意度越来越低。到最后,客户一看反馈无效,往往会选择用脚投票,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买单,以至于公司市场占有率下滑,竞争力下降,人才流失,公司破产倒闭 (当然,有条件不倒闭,被收购兼并,或者无论如何都肯定不会倒闭的企业除外)。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为什么没能吃一堑长一智,为什么明明一开始很小的问题,却最终让组织酿成大错?原因有三:

避重就轻,逃避关键问题

我们经常遇到一句话:透过现象看本质。应用到问题解决层面,就应该找到问题的根因,从根本上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但很多管理者的做法是: 要么不去寻找根因,只停留在表面症状上,围绕问题表象打转转 ; 要么知道根因,但内心各种顾虑,尤其是当涉及到组织内部的办公室政治与自身利益(如升职加薪)的时候,就故意不触及根本 ,选择是问题表象上采取措施,尽管自己知道这于事无补,但至少证明我在努力,且不得罪任何人。

与前者的无意识相比,后者的有意识但却选择明哲保身的做法,对组织的杀伤力更大。如果是企业的基层管理者选择这种方式,那么两难抉择与积重难返的压力,就到了中层管理者那里;如果中层也采取这种方式,那么压力就到了高层那里;如果高层也这样做,最后的压力只能老板扛。这个时候,老板最大的痛苦是: 为什么中基层管理者不作为、不担当?为什么他们要把问题拖到最后,把决策的压力给到我 ?

其实,老板也不冤,首先要想想为什么本该分级授权决策的事,最后都要推到老板那里;其次老板要反思, 公司的流程、机制与文化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大家都选择避重就轻 ,为什么中基层管理者都在逃避企业的“本质问题”,这才是问题的真相和根本。

左右互搏,天天既要又要

我们之前讨论过,包括企业在内,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既要又要”的情况。这不仅是因为企业需要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属性,只有“既要又要”,才能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还与企业做事方式有关: 做企业,不能走极端,不能为了低成本而牺牲质量,不能为了规模扩张而牺牲口碑;不能为了业绩增长而牺牲底线原则 等等。也可以这样讲,“既要又要”的背后,其实是平衡发展,也可以理解为看似左右互搏,实则是为了避免企业发展走极端,至少要有监督与制衡机制(有点像孟德斯鸠的三Q分立逻辑),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但 企业不能每件事都追求“既要又要”,更不能天天“既要又要” 。具体到一件事,在某个时间段, 管理者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要有优先级,要在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先集中精力做到其中一个,再兼顾其他 。然而,如何抓住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在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到底先完成哪一个目标,这非常考验中基层管理者的领导力。大多数情况下,很多管理者顾不了那么多,哪个情况紧急就先选哪一个,哪个是直接领导最关心的就先选哪一个,哪个是自己最擅长的,且对自己成本低又可控,就先选哪一个。比如,很多企业要求降本增效。要知道“增效”太难了,需要各种创新方案,一时半会不好搞。相对而言,“降本”这件事至少之前做过,所以就先把降本做到极致,哪怕会伤及企业的发展之本,也在所不惜。但增效又要抓,自己确实不擅长,怎么办?情急之下,有些管理者就开始了制造虚假繁荣,只要能往创新层面靠,就都拿来充数。再比如,少数地方面对上级关于“既要抓好YQ防控,又要抓好经济M生”的严格要求,优先选择了“抓好YQ防控”,但手段和方法上简单粗暴,压根就没有精准F控的意识,哪怕出现了少数极端荒唐的做法,但至少证明“我在积极F控”呀。至于“经济M生”问题,这可不好抓。没YQ的时候,一些地方就抓不好经济M生,这下有了YQ,就更麻烦了。怎么办? 把统计学中的加减乘除用到极致,实在不行就用同比、环比、可比价格、不变价格等概念来回转换,只要能从数字里看到增长就好 。这种做法,让组织长期受伤。

责任错位,他人承担后果

为什么一错再错?有一种情况特别值得警惕: 犯错的人,不用承担责任,也没有任何伤筋动骨的损失,而是组织里的其他人对其承担责任 。这种自己犯错、他人买单的行为,在很多组织里都发生过。

比如,YQ下各地所发生的极端事件,真正承担痛苦的,永远是极端事件的当事人。那些悲伤与痛苦、绝望,事件之外的人很难体会。而事后出来承担责任的相关机构与管理者们,到底承担了什么责任,是不是真正能弥补当事人的创伤和痛苦不知道。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其经典著作《自由选择》中提到: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最有效率;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浪费;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最容易产生不负责任 。长期看,如果犯错的人永远不用承担责任,永远是组织里的其他人 承担责任,那么犯错的人很难长教训,这是典型的责任错位。所以, 组织要形成真正的责任机制,让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付出代价,才是真正的责任到人 ,这是任何表决心、喊口号都无法替代的。

更要命的是,在公司里中,那个客户不满意、绩效有问题、业务不专业的管理者,居然还升职加薪了,这给公司其他人传递了什么信号?员工到底该相信以客户为中心,还是相信“唯上主义”?那一刻, 所有有关公司使命、愿景与价值观的伟大理想与企业文化都崩塌了 。对企业而言, 信任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危机时刻 。

往期文章:

top1:

top2:

top3:

top4:

top5:

top6:

top7:

top8:

互动  ·  福利

点赞  |  转发  |  在看

私信后台,回复   “ 知行韬略 ”   ,即可 免费领取中层管理工具包 一份!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好课  ·  推荐

聚焦管理者八大典型问题,提供管理转型实战解决方案

为什么业务强、技术优,不等于团队管理水平高;

为什么用业务逻辑、技术逻辑做管理,往往会适得其反;

从业务(技术)骨干到管理者,如何处理好管事与管人的关系;

从业务(技术)骨干到管理者,如何激活团队资源提升效能;

从业务(技术)骨干到管理者,如何用人所长提升团队绩效;

从业务(技术)骨干到管理者,如何做好过程管控有效激励;

从业务(技术)骨干到管理者,如何做好时间分配工作委派;

从业务(技术)骨干到管理者,如何凝聚团队人心提升士气;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搜索建议:为什么有的组织会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