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它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经验智慧。坚定文化自信,构筑精神高地,《五指山下看非遗》专题系列片,向世界展示五指山文化,展现海南非遗之美。
舂米舞,黎语称“太沓”,“太”是击或者舂的意思,而“沓”就是臼,合即“舂臼”。舂米舞是黎族合亩制地区妇女在舂米时助乐的舞蹈活动,是黎族妇女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演变形成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2005年,黎族舂米舞入选第一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前,喜庆之日来贺喜的宾朋众多,黎族妇女们需要日夜轮流舂米,才能解决客人的吃饭问题。为了消除疲劳,她们便有节奏的轮流击舂,以达到劳动中调节情绪、减轻疲劳的目的,由此慢慢地演变成了节奏感很强的民间舞蹈。
传统的舂米舞,舞者以二人或四人、六人为伍,用舂杵交替击打臼桶的不同部位,使之发出悦耳的声响。舂米舞一共有下舂上提、敲内边沿、左右舂上桶边、左右敲打桶外、左右对敲桶外、转圈敲打等六组动作。舞者模仿舂米的动作,以双臂上下挥动、双腿和上身节奏的扭动和摇摆,舞步轻盈流畅,舞姿优美大方。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舂米舞将舂米的简单动作加以艺术化,展现了黎族妇女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风貌,也充分体现了黎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