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中庸》第27集:至诚之道 可以前知

时间:2022-04-23 08:50:05 热闻 我要投稿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中庸》第27集:至诚之道 可以前知

至诚之道 可以前知

核心经句: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内容简介:预测学在经济生活中被称之为“计划”。计划建立在对未来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希望掌握自己未来的命运,老祖宗告诉我们有这样的办法:“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人真能达到“至诚”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未来生命的发展方向了,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国家即将兴旺发达会有兴旺发达的征兆;国家要灭亡会有灭亡的征兆。人要想做到“前知”,做事情要符合道,符合生命成功的原则。这个“道”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符合这个道就是“至诚”的,不符合这个道就是虚妄的。真正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按照规律来办事的人,是至诚之人。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可以判断出此人未来的吉凶祸福。

伦理道德是做事情正确与否的标准。作为一个领导人,“在其位谋其政”,言行要符合伦理道德。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反映了他的境界和心声。我们做的好事,会对社会产生好的影响;我们做的坏事,会给我们自己、甚至子孙后代带来负面的影响。好的影响一定有好的结果产生;负面的影响一定有负面的结果产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殃”的大小跟做的坏事的大小是相配的。

其实我们的未来自己可以预知,可以掌握。如果做了不好的事情,将来会受到惩罚;如果做了好的事情,将来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果能如此,我们就会充满自信地把握和掌控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与大家共勉!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是总纲,但这个总纲却是子思表述出来的,并不是孔子原话。此下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和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都是每个部分的纲领,但恰恰也都是子思说的,而引用的绝大部分孔子的原话,反而是用来解释、例证这些纲领的。也就是说,如果援用“经—传”的结构来理解,《中庸》里具有“经”的地位的话,都是子思说的;而孔子的话反而只有“传”的地位。

李毅多,资深律师,吴氏太极拳传人,国学教育专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京都大学,从事法律的研究、教学、工作实践三十余年。李老师早年拜杨家仓先生为师,习练太极拳三十余年,为吴图南吴氏太极拳传人,现任吴图南武术思想研究社社长。李毅多老师在多年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深深意识到中华文化圣贤教诲的落实是社会人心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每个人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李老师更加深入地研习国学理论与经典文献,并注重经典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悟与身体力行。

李毅多老师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感悟经典,以博大的太极智慧体察人心,以平实的现代语言诠释先贤教诲,以平和的谦卑之风诚意正心。李毅多老师讲解的《中庸》系列节目深受广大听众朋友的认可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