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我在某老板朋友圈底下留言:
“期待两个奇点:一,手机介质下,元宇宙在2.5D社交层的突破,真正成为日用级入口;二,全息投影和MR介质下,原生的3D现实映射。”
有点晦涩,下午静下心来,把第一条补充成文。
02.
先明确几个基本边界和原则:
以下是基于现有手机介质下的构思;
以下是基于羰基生命的社交需求构思;
社交平台是第一重要入口;
没有任何社交产品永恒,微信也不例外;
我们渴望并能接受出现新的挑战者;
与可胜出的条件及执行策略无关;
与客观环境的悲喜无关;
03.
谁创造了惯性,谁就获得最大的壁垒;
谁定义了规则,谁就攫取最大的利润。
惯性和规则,成就了伟大,同时,惯性和规则,也是最强的束缚。
谁是当前互联网,最大国民公约数的惯性和规则,答案一定是微信。
可能很多人会讽刺,微信已经足够牛逼,满足了大多数人大多数的社交需求啊,其它社交产品都是伪需求,怎么又冒出一个教小龙哥做产品的?
消费者可以这样嘛,但生产侧这样想,就太没水平了。
04.
社交仿佛成了一个创新坟场。
虽然依然有人前赴后继地踏足,却鲜见活着出来,让埋骨地徒增一分悲凉。
正常的竞争有三类:
第一类,正面战场,同质对刚;
第二类,正面战场,差维对刚;
第三类,边缘战场,另起炉灶。
前者死得很惨,米聊易信来玩都尸骨无存。
后者倒是很多,比如IT桔子刚刚整理了,2022年拿到融资的社交产品:络绎科学、千音启缘、悦耳清心、聆知、Metaverse Z、知岛=屿科技、欢澄互娱、红松学堂。
是不是一个也没听过,没听过就对了。
这个题难就难在,如何在正面战场,直面竞争,并且形成差维优势。
05.
先不说做到,想想到这点,这个人就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他是一个妄人;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是一个技术朋克;
他是一个无非份财富欲望者;
他是一个能与未来共情的人;
他是一个DAO;
他是一个哲学家;
哲学,在这里面有点玄学。
满足这几个条件的人,大概率能理解共情下面的判断。
06.
介质的扩展。
当前的社交是一个几乎纯粹基于手机介质的,智能终端的普及不可逆,再有十倍增量时,就能明显感觉到,当前社交系统,前端结构好像「有点点不对」。
手机 + 耳机,声控几乎尚未开发;
手机 + 车载,场景几乎尚未开发;
手机 + AI,个性化几乎尚未开发;
手机 + 芬香,嗅觉尚未开发;
手机 + 震动,触控还有很大开发空间;
手机 + 面容,不能仅仅是解锁吧;
手机 + 唇语,不发声也能传递信息;
手机 + 手势,挺多实用性的吧;
手机 + 智能家居,你们家的灯怎么能是个公众号在控制呢;
……
大概还可以列20-30项,事实上,这是上一代的社交系统与下一代科技介质,必然存在的系统性代差。
消费者没有更高级的需求,是因为还有产品能满足他们,并不是需求不存在。
更高级的产品会激发更高级的需求。
07.
2.5D社交的可行性。
好多公司,开口闭口动辄元宇宙,描绘的没错,都是未来20年甚至更久远的愿景,抑或当前毛毛躁躁的3D营销化视频。
元宇宙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一个或N个基于3D原生的应用,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社交入口。
为什么用2.5D,因为个人也无法接受,整天面对着炫酷的3D场景,毕竟我们无法生活在游戏中。
我们肉体能接受的:应该是一个舒适的、正常的、更高效率的2.5D社交形态。
为了增强大家脑补样式,可以做几个比喻:
一家人是不是可以数字化的更亲近,好朋友是不是可以数字化过生日,你离某位好友多少公里并不需要打字,回龙观地铁的排队情况是一种订阅……
2.5D绝不只是换个头像皮肤,而是基于某种形的效能提升。
AI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08.
结构化内容。
当前的社交形态,内容都是割裂的,无论是创作、工具、版权、流通等等,内容与内容之间是非数据流的,非结构化的,非调用化的,无法溯源,无法计算,无法明晰权益。
懂的自然懂,不强行解释了。
09.
ID所属权及全新的治理规则。
想表达的,比较接近DAO了,很多行家都写的通透,就不赘述了。
至今,还特别迷恋那句:Order is Freedom。
在合法框架下,下一代的产品应该是一种集体所有制,也更加符合付出即所得的机制。
ID及数据权,归属个人所有,授权予第三方平台使用。
10.
写在最后,再三声明:
① 小龙哥YYDS,我是贪嗔痴的龙粉;
② 如果想掰持骂娘,请阅读第二条;
③ 本文思想1/3源自领主科技刘大鸿,具象讨论于2015年12月。
或许,我们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