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植物界全系列】山茱萸目—山茱萸科(上):八角枫

时间:2022-10-11 14:55:16 热闻 我要投稿

山茱萸目—山茱萸科(上):八角枫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山茱萸目

山茱萸科

 

山茱萸科(学名:Cornaceae)是山茱萸目的一个科。广泛分布于北温带。

1.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或灌本,稀常绿或草木。单叶对生,稀互生或近于轮生,通常叶脉羽状,稀为掌状叶脉,边缘全缘或有锯齿;无托叶或托叶纤毛状。花两性或单性异株,为圆锥、聚伞、伞形或头状等花序,有苞片或总苞片;花3-5数;花萼管状与子房合生,先端有齿状裂片3-5;花瓣3-5,通常白色,稀黄色、绿色及紫红色,镊合状或覆瓦状排列;雄蕊与花瓣同数而与之互生,生于花盘的基部;子房下位,1-4(-5)室,每室有1枚下垂的倒生胚珠,花柱短或稍长,柱头头状或截形,有时有2-3(-5)裂片。果为核果或浆果状核果;核骨质,稀木质;种子1-4(-5)枚,种皮膜质或薄革质,胚小,胚乳丰富。

2.分布

具两极性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半球的温带至热带高山地区,北半球寒带也有个别属分布。中国产9属60余种,其中特有种达40余种。除新疆、宁夏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因西南地区的地形和地貌复杂,且受第四纪冰川影响不大,故本科植物在云南、四川两省分布的属、种均较丰富,种下的等级也较多。

本科植物除草茱萸属为草本,在中国仅分布于吉林长白山区的针叶林下外,其余各属多生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或生于亚高山针叶林下,常生于海拔3300米以下、土壤湿润肥沃、pH值5~6的山地黄壤、黄棕壤、灰棕壤中。

3.主要价值

(1)园林景观应用

山茱萸科植物多为乔灌木,树干挺拔,树形高大,冠幅宽阔,枝叶繁茂,分枝较高,生长迅速,寿命长且耐寒和耐旱能力也较强,对土壤和光照的要求较低,很适于作行道树;如灯台树 (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梾木 (Swidamacrophylla)、光皮梾木(Swida wilsoniana)、香港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hongkongensis) 等。山茱萸科植物花多白色,典雅繁盛,花后绿叶红果;花繁果盛均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落叶种类叶片还会变成黄色或红色,可作为秋色叶树种使用。山茱萸科很多树种也可供观赏枝干,枝干或具有独特的风姿或具有奇特的色彩,丰富了其应用特色。如光皮梾木茎干挺直,树皮斑斓,白绿相间;红椋子(Swida hemsleyi)、灰叶梾木(S. poliophylla)、德钦梾木(S. monbeigii) 的枝为紫红色;红瑞木(S. alba) 的枝为红色;小梾木(S. paucinervis) 枝为紫褐色;均可作为彩色观枝的优良材料。

(2)药用价值

山茱萸在中国有悠久的医用历史,味酸,微温,临床用其干燥果肉,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的功能,是六味地黄丸等多种中药的主要原料。临床研究表明:山茱萸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强心,抗休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已从山茱萸植物中分离得到挥发性成分、环烯醚萜类、鞣质和黄酮等4大类成分。

(3)油料资源

梾木类多数植物种子含油,是重要的燃料油资源,但在中国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光皮树与毛梾是两种公认的油料树种,果实含油率均高于30%,产籽油可达1350kg/hm2。光皮树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油酸28.3%,亚油酸38.85%,正是由于梾木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使其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4)其他利用价值

山茱萸科中许多灌木根系发达,萌蘖性强,适于河岸、林缘、边坡、湿地等立地环境栽植,固土防蚀、涵养水源作用明显,是荒山造林、水土保持和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小梾木等灌木类还是编织业的优良材料。光皮树与梾木的树皮和叶可提炼栲胶,花是良好的蜜源,果肉及种子还可制造肥皂、油漆等。

4.八角枫属

八角枫属(学名:Alangium),根据传统分类法,是属于八角枫科(Alangiaceae)的乔木或灌木,根据APG II 分类法,它属于山茱萸科(Cornaceae)。八角枫属包括约40种,但部分分类存在争议,分布在非洲、中国、日本、东南亚和大洋洲,中国有8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少数种可北上到河北。

属名Alangium:来源于马拉巴语alangi,一种植物名。

(1)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或灌木,稀攀援,极稀有刺。枝圆柱形,有时略呈“之”字形。单叶互生,有叶柄,无托叶,全缘或掌状分裂,基部两侧常不对称,羽状叶脉或由基部生出3-7条主脉成掌状。花序腋生,聚伞状,极稀伞形或单生,小花梗常分节;苞片线形、钻形或三角形,早落。花两性,淡白色或淡黄色,通常有香气,花萼小,萼管钟形与子房合生,具4-10齿状的小裂片或近截形,花瓣4-10,线形,在花芽中彼此密接,镊合状排列,基部常互相粘合或否,花开后花瓣的上部常向外反卷;雄蕊与花瓣同数而互生或为花瓣数目的2-4倍,花丝略扁,线形,分离或其基部和花瓣微粘合,内侧常有微毛,花药线形,2室,纵裂;花盘肉质,子房下位,1(-2)室,花柱位于花盘的中部,柱头头状或棒状,不分裂或2-4裂,胚珠单生,下垂,有2层珠被。核果椭圆形、卵形或近球形,顶端有宿存的萼齿和花盘;种子1颗,具大形的胚和丰富的胚乳,子叶矩圆形至近于圆形。

(2)八角枫

八角枫(学名:Alangiumchinense)为山茱萸科八角枫属的植物。阳性树,稍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喜肥沃、疏松、湿润的土壤,具一定耐寒性,萌芽力强,耐修剪,根系发达,适应性强。

八角枫产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和西藏南部;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地或疏林中。东南亚及非洲东部各国也有分布。

八角枫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根和皮药效最好,根名白龙须,茎名白龙条。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叶用于跌打骨折,外刀伤出血;花用于头风痛及胸腹胀满。

树皮纤维可编绳索,木材可作家具及天花板。

八角枫株丛宽阔,根部发达适宜于山坡地段造林,对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有良好的作用。八角枫的叶片形状较美,花期较长,栽植在建筑物的四周,作为绿化树种也很好。

(3)瓜木

瓜木(学名:Alangiumplatanifolium)为山茱萸科八角枫属的植物。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土质比较疏松而肥沃的向阳山坡或疏林中。产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浙江、台湾、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东北部;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瓜木,树皮中含鞣质,纤维可作人造棉,根叶药用,治风湿和跌打损伤等病,又可以作农药。

(4)土坛树

土坛树(学名:Alangiumsalviifolium)为山茱萸科八角枫属的植物。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疏林中。喜高温、喜光、畏寒冷。野生于热带低海拔至中海拔的村边、路边或疏林中。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以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

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和非洲东南部;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及广西,海南岛南部沿海地区。

①食用

土坛树的果实呈鲜红色,味道甜美,可直接食用。一株树高5米、冠幅25平方米的土坛树结果量达45-50千克。对一株土坛树的成熟果实进行果实营养成分含量检测,结果表明,果实中的蛋白质含量达1.7%,高于苹果、梨和桃;粗纤维含量为0.13%,脂肪含量为0,是典型的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果实。此外,其果实总氨基酸含量为0.90%,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了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2种儿童必需氨基酸,以天冬氨酸含量最高,为0.26%,其次是脯氨酸含量,为0.13%,第三是谷氨酸含量,为0.07%。果实的总糖含量(以蔗糖计)为11.3%。

②经济

种子可榨油;木材坚硬,纹理细密。

③药用

土坛树的根皮可作呕吐剂和解毒剂,对麻风病、皮肤病、痔疮、痢疾、炎症、高血压、蛇咬伤和湿疹也有疗效;根对治疗狗和老鼠咬伤有很好的作用,对预防狂犬病毒极佳;树叶敷在风湿痛处可减轻疼痛;树干能治疗呕吐和腹泻;果实在泌尿系结石、窦和伤口治疗中得到应用。

中国之外学者曾对土坛树的药用价值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已发现树皮和根中的生物碱,种子中的甾醇和脂肪酸,花中的甲醇提取物含有类固醇和黄酮类化合物。他们发现从土坛树花中提取的甲醇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也发现土坛树叶子中酚苷能显著抑制小鼠噬细胞RAW246.7中一氧化氮(NO)、前列腺酶E2(PGE2)和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产生,推测其酚苷可能是重要的抗炎物质。从土坛树果实营养成分分析可知,其成熟果实适合患有肥胖症、心血管、胆结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人群食用。因此,野生土坛树是极具开发潜力的药用树种。

④观赏

土坛树的叶子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特性,不易受虫咬和病菌感染,落叶期为1-2月。树干苍劲,树枝开张,树形优美,枝叶繁茂,花香浓郁,果实繁多,成熟时似樱桃红艳,果期长达4-7个月。因此,土坛树是较好的园林观赏和绿化树种,可种植于公园、景区和道路两旁,供行人和游客观赏。

⑤生态

土坛树可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防风固沙及涵养水源,其叶子吸尘效果好,能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土坛树的材质坚硬,抗风能力强,可作为滨海城市的防护林树种,既可增加海岸高潮带的树种丰富度,保护区域生物物种多样性(果实为多种鸟类的食物),又可利用其观赏特性营造植物景观类型多样化的生态风景林,有效提高沿海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