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35家公司半年狂揽近500亿,“核酸检测”的盛宴吃到哪了?

时间:2022-10-08 04:45:07 热闻 我要投稿

       作者:江城子非鱼,编辑:小市妹

       近期疫情有所反复,成都核酸检测系统的“一时崩溃”让市场再次注意到了时下这个“必选消费”行业。

       事实上,核酸检测逐渐常态化以来,核酸检测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据Wind数据显示,35家涉及核酸检测的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计营收达1501亿元,净利润总额约483亿元,粗略估算核酸检测的利润率超过了30%。而同期A股4800多家上市公司中,仅有不到400家公司能够达到如此水准。

       此外,根据西南证券的测算常态化核酸带来的核酸检测相关需求超过1300亿,其中上游设备400亿元,中游试剂市场280亿元,下游负责检测的ICL(独立医学实验室)赛道680亿元。

       首先要明确的是,上游试剂原材料和检测设备仍是罗氏、诺华、雅培、Illumina等海外巨头主导,尤其是试剂材料方面,虽然国内阵营有科创板上市的诺维赞,菲鹏生物,但规模尚不能和国际巨头相比。国内的核酸检测企业主要还是集中于中游试剂生产以及下游的检测环节。

       从中报数据来看,九安医疗在核酸检测板块内一枝独秀,以232亿的营收及152的净利润秒杀一众同行,但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来自海外子公司iHealth在美国的抗原试剂产品热销。

       【检测机构躺赚“辛苦钱”】

       国内核酸检测还是要看达安基因和迪安诊断两大龙头,其中达安基因是为数不多同时涉及上游设备、中游试剂和下游检测的公司。受益于贯穿核酸检测上下游的布局,达安基因上半年堪比印钞机,其营收达到了66.8亿元,净利润则为43亿元,净利润率达到了64.3%。

       而迪安诊断则代表了线下采样检测机构们的现状,迪安诊断上半年检测诊断业务的营收69.5亿元,同比大增154%,净利润18.8亿元。从利润率来看,线下核酸的采样检测属于相对的“苦活和累活”,同处ICL赛道的金域医学上半年营收83亿元,也只获得了16.4亿的净利润。即便如此20%左右的利润率水平也已经比制造业常年在10%左右的利润率要高出不少。

       虽然在利润率水平上无法和上游相比,但ICL赛道的竞争格局仍能让相关企业能够安心躺赚,根据机构研究显示,国内独立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已经形成了“4+X”的格局,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和达安基因四家公司合计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更为关键的是,采样检测环节还没有被纳入集采。

       【中游试剂面临集采压力】

       相比采样检测,中游试剂生产商们的日子则更滋润一些,净利润率几乎都在25%以上。其中明德生物可谓是最大赢家,上半年营收52亿元,同比增长360%。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376%。万孚生物上半年营收40亿元,净利润11亿元。凯普生物上半年营收28.4亿元,净利润9.8亿元。迈克生物上半年营收17.82亿元,净利润4亿元。硕世生物上半年营收32.6亿元,净利润12.3亿元。

       凡事都有两面,企业的高净利润率必然需要有人买单,市场对此的回应则是集采。其实早在今年4月广东省就开始针对核酸试剂展开集采,此后便扩散到了全国范围内,集采的威力可能会在下半年体现到各家公司业绩之上。

       【不存在永远的“暴利”】

       虽然常态化的检测需求让不少上市公司业绩如虹,但市场的博弈始终在进行着。无论对于民众还是承担支出的政府部门来说,检测只是由于疫情反复引发的被动需求。

       集采只是需求端反馈的一个缩影,此外进展不断的新冠口服药和疫苗产品也对检测需求的长期前景形成了利空。更直接的,7月29日国务院应对新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的通知》也会大大降低检测需求的频率。

       除了政策上的调控,核酸检测企业还得面对拖延账期的问题。如金域医学,其主上半年诊断服务营收78亿元,但应收账款也有71亿元。此外迪安诊断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98%,明德生物的应收账款增速更是高达452.1%,其他如达安基因、万泰生物、凯普生物、硕世生物这些企业的应收账款增速都超过了100%。这相当于,核酸检测企业们赚来的收入都是客户赊账的,并不是立马就能拿到的现钱。明德生物更是在近期表示,将战略重心向核酸检测以外的业务板块调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核酸检测企业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丝丝凉意。

       往大了说,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节奏,靠短期的暴利在供需暂时错配的时候是合理的,但是长期必然会迎来反噬。对于核酸检测行业更是如此,一旦政策有所调整,可能整个行业都要面临方向性的转变。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