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面对不确定,领导者如何做出好决策

时间:2022-07-21 15:13:54 热闻 我要投稿

文/ 沈小滨

做出一项正确决策,并让它得到最广泛的认同、最忠心的拥护、最坚决的执行。

在乌卡(VUCA)时代,领导者想要做出一个完美的决策,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越是不确定性的环境,领导者越需要做出更多、更艰难的决策。现实生活中,关于决策,存在三种状态:一是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二是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三是什么决策也没有做。

在这三种状况中,面对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什么决策也不做,往往比做出错误的决策还要糟糕,因为不做事情,虽然不会犯错误,却意味着失去了机会成本。正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所说,在做决策的时候,最好是把它做对,其次是做错,最坏的就是什么也不做。

当然,简单地做出一项决策,本身并不困难,但是如何让一项决策,得到最广泛的认同、最忠心的拥护、最坚决的执行,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本质上,领导者的决策,不仅仅是关于决策本身,而且还关乎决策的过程。德鲁克说,管理决策中,出现错误的最常见根源,是总强调找出正确的答案,而不重视决策的过程。在决策中,领导者如何发挥影响力,不仅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要做出一个好的决策,有两个关键成功因素。一是在决策时,需要冲突与异议,以便帮助提高决策的质量;二是在决策时,建立必要的共识,以便让决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决策需要冲突与异议

有一个著名的斯隆原则,即“全票赞成”时,拒绝做出决策。决策不等于决定,不是简单地在A和B之间做一个选择,而是要考虑替代性选择,做出当下最优的选择。

一个好的决策,不能依靠全体鼓掌通过的方式做出,即不能在“全票赞成”的情况下做出决策。领导者一定要学会倾听,倾听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对话,在不同方案之间慎重抉择,制定有效决策。所以,制定决策的一个重要规则是,除非存在异议,否则不做决策。

通用汽车公司(GM)前CEO阿尔弗雷德·斯隆在决策时,有一个黄金法则。在一次高管会议上,他问:“先生们,大家是否都完全同意该决策?”所有与会人员都点头表示赞同。斯隆便接着说:“所以,我提议下次会议继续讨论此事,以便留出时间产生异议,或许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这项决策的意义。”

斯隆强调冲突与异议的决策方式,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异议能够确保决策者不会沦为组织的囚徒。

每个人都希望从决策者那里得到一些什么。冲破片面和预设观念的唯一方法是确保存在相互争论的、论据充分且经过深思熟虑的异议。

第二,异议本身就是一个可选的替代方案。

当决策被证明是错的,要么是决策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要么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决策的风险变化没有考虑周全。如果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准备了替代方案,那么就有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以及经过研究和深思熟虑的补救措施。好的决策,在确定方案的同时,总是有替代方案。

第三,冲突和异议能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力。

想象力需要不断被挑战和刺激,否则就会处于休眠状态。冲突能让人听到不同的观点,看到不同的事实,了解事物不同的一面,冲突与异议是已知激发想象力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要正确看待冲突与异议,它们既存在有害的一面,也存在良性的一面。因此,在决策时,我们要特别学会和善于利用冲突与异议的独特价值。

△领导者在制定决策时,一定要帮助下属真正理解决策的核心意图

决策需要达成共识

决策在达成共识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领导者无须取悦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第二,也不能简单粗暴地使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强制性原则,否则会妨碍决策,不能达成最大程度的共识。

总之,共识需要避免两个误区:

首先,共识不意味着一致同意,或者说,参与决策的各个方面都广泛同意;其次,少数服从多数,也不意味着共识。

本质上,共识意味着人们在执行一项决策时,愿意进行合作。他们接受最终的决策和选择,尽管他们可能对这项决策并不完全满意,或者完全同意,但是他们能够理解决策的背景,认同决策的原则,了解决策的意义,赞成决策的结论。因此,他们愿意对团队决策做出严肃的行动承诺,这种承诺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理性的,经过深思的,而非来自任何外力的压迫。

决策要达成共识,参与者必须理解决策的核心意图。决策是一回事,决策的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面对乌卡时代的复杂环境,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执行者基于现实情景,随机应变,正所谓方向大致正确,但组织必须充满活力,最终都是为打胜仗服务。

但经常存在一个困境:下属执行的结果并不是领导想要的。为什么行动出现了偏差?原因何在?

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执行者采取行动时,很可能对决策的核心意图理解不到位,或者根本就不理解,导致他在朝着相反的目标工作。他之所以那样行动,不是因为想要偏离决策,而是因为对目标认知不清,对目标的重点不明,搞错了目标的优先级排序,对目标的战略意义认知高度不够,最终与领导者的原始意图产生偏差。

因此,领导者在制定决策时,一定要帮助下属真正理解决策的核心意图,理解目标的目的与意义,理解行动的措施与最终的交付成果,不要把工具当作目的。

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在环境变化不测的情况下,人们经常会面临一些两难决策的困境,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形,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需要执行者理解决策的战略意图,理解决策的核心价值主张,才能做出适配当时情景的果敢决断,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做出相应的合适的调整和取舍,最终做出最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行动。

决策的四大关键行动

第一,选择合适的人参与决策。 参与决策的人,不只是看职位,看头衔,谁官大,就让谁参加。决定参与决策的人,至少需要考虑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水准,对决策能够提出有价值的专业贡献。二是与执行密切相关的人,让他参与决策,将会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决策,推动决策的执行和落地。

如果没有参与感,就没有归属感;没有归属感,就没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没有使命感,这是人性的必然。三是越复杂艰难的决策,越需要背景多元化和持不同意见的人参与。

一项决策,如果得到的是100%的赞许,这本身就是一项风险。

第二,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人们愿意表达内心真实的观点,甚至是表达一些激进的、反对的观点。 真正高明的领导者,在这个时候往往会主动做出一些示弱的姿态,表示自己愿意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承认可能的错误,愿意承担一切决策的责任,从而让团队成员最终愿意冒险,开诚布公,表达不同意见。这才是真正有效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第三,选择合适的沟通风格与方式。 只有通过高质量对话,才能激发团队创意。决策时,既可以选择一种结构化的、计划好的沟通方式,以便更好地辨别差异与不同观点,也可以选择一种非结构化的、自由的表达方式,以期塑造轻松环境,让人们自由开放地表达观点,收集更多的信息和意见。

任何一言堂的、僵化的、官僚的沟通方式,都不利于智慧的收集。

第四,掌控决策进程,做决策的主人,不做决策的奴隶。 领导者心里必须清楚一个原则,决策要听多数人的意见,同少数人商量,最后还得一个人说了算。领导者要知道在什么时候说话,以表明态度,以及在什么时候不说话,这也是一种态度。

领导的艺术,不仅在于说了什么,还在于选用什么样的方式说话、什么样的语气等。

作为一名高效决策者,必须清楚自己的角色与定位,在决策过程中,明晓自己的干预策略,比如如何干预讨论,干预讨论的范围,甚至是最后表明一个态度,该是结束讨论的时候了,做出最后的裁决。

需要小心的是,当领导者决定结束一个决策的讨论时,不能让人产生一种不好的感受,即领导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团队,强加给其他人。

领导者的决策一定是在团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得出的最大共识,找到的最大公约数,共享一个一致的观点。

领导者可以用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提出自己的诉求,但不要用硬权力来压制对方,以期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多用软权力,少用硬权力,这是寻求共识的最好方法。

△越复杂艰难的决策,越需要背景多元化和持不同意见的人参与。一项决策,如果得到的是100%的赞许,这本身就是一项风险

如何做出理性的决策

在做决策的时候,最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让情感战胜了理智,让情绪在决策中扮演了过大的角色。人们总是很容易做出一个情绪化的决策,之后就后悔,对于一些不可逆的决策,后悔也来不及,损失已经发生。

避免落入决策的情绪陷阱,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理性的决策框架,或说理性的决策流程。一套理性的决策流程不能确保人们做出完美的决策,但是能帮助人们规避一些低级的决策错误。

下面是一个常用的七步决策流程:

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到导致问题的根因;提出对策和各种潜在的解决方案;盘点资源,找到最优方案;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推动计划的执行与落地;改进和纠偏,在行动中学习和成长,形成闭环。

什么是理性的决策方式?有这样一个故事:如何在足球场上找到一根针。

英国人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满地找啊找,偌大一个足球场,愣是从这边找到那头,从那头转到这里,真的就是“大海捞针”,一场空。英国人很无奈,不得不退出。

天性浪漫与追求民主的法国人听说要找针,不慌不忙在场上转悠了两圈,然后跑到场地边,讥讽游戏的组织者:足球场上找一根针,这不可能。傻子才会干的事情吧……

德国人一听要找针,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向组织者提问:“我可以提一个要求吗?”组织者回答:“可以啊,我们没有规定不能提问题。”于是,德国人向组织者说:“我需要一个工具,可以借用你的手杖吗?”这个要求非常符合德国人的性格:思维严谨,行动周密。组织者给了德国人一个手杖。德国人利用它将足球场分成数个一米见方的格子,然后逐个格子寻找。这个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可靠性也提高了。只要逐一排除,只要给足够多的时间,总是能够找到的!

中国人进场了。中国人聪明,是不会马上找针的。他们首先提问:“谁扔的针?是大个子还是小个子?”“他站在足球场哪个地方扔的针?他朝哪个方向扔的针?他用什么样的动作扔的针?”……这些问题问完了,中国人甚至不需要工具就能找到针。总之,多用脑子理性思考,好过盲目行动。

如何做出理性的决策,股神巴菲特有一个著名的10/10/10法则,可以帮我们用更理性、更长远的目光,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大多数人在做决策时都有一个问题:没有考虑决策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此时,可以根据10/10/10法则,通过理性思考,评估所做决策的长期影响。

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0分钟后,这个决策的影响是什么?10个月后,这个决策的影响是什么?10年后,这个决策的影响是什么?如果你在做决策时能够践行这个法则,它会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减少暂时的诱惑或情绪上的影响。

如何做出及时的决策

不仓促做出决策,这一点显然很重要,但不拖延决策时间,适时做出及时的决策,这一点同样重要。事实上,拖延决策通常不会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反而可能会失去机会,也导致他人对你的领导力失去信心。

对于不同的领导者来说,在仓促决策和深思熟虑的决策之间,如何掌握平衡,做出适当的取舍,是对领导力的考验。

例如,有些人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喜欢采取暂时搁置的策略,有一个所谓的星期一决策法:在星期五时暂缓任何重要事情的决策。如果这件事真那么重要,可以等到星期一,当你真正考虑清楚的时候再说。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有一个决策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决策。

先问自己:这是一个可逆的决策,还是一个不可逆的决策?如果一个决策是可逆的,即使我们没有全面的信息,也应该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决定;如果一个决策是不可逆的,就应该三思而后行,确保自己有足够的信息,尽可能全面思考以后再做决策。

贝佐斯还有一个70%的决策方法论,他认为拥有70%的确定性是做出决策的正确时候。意思是,一旦我们掌握了70%的信息,就可以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待更长时间。与等待90%的确定性相比,在70%的确定性下做出决定,然后再进行纠偏与修正,效率更高。

贝佐斯的决策方法,似乎与巴顿将军所说一脉相承:现在立即执行一个好的计划,比下周执行一个完美的计划要好。

要想减少决策拖延症,可以尝试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51%规则。 通常情况下,我们之所以难以做出决定,拖延而避免做决定,是因为我们想确保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但事与愿违的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没有人能够做出100%正确的决策。更痛苦的是,有时候我们会在两个差不多的决定之间纠结,不知道如何选择才好。

你可以在安静而不受干扰的环境中,想一想要做的决定,问自己:“对于这个决策,我至少拥有51%的把握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已经做出了正确选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不确定,你可能还没有想清楚,可能还需要多考虑一下。之后,当你开始倾向于一个决定时,再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我们总是倾向于等待一个100%的可能性,哪怕52%的可能性,因此会一直拖延,不做出及时的决定。现实中,51%的确定性就是我们需要的正确决定,这意味着已经做出了一个方向性决策,也就是方向大致正确。

第二个方法是弗洛伊德的抛硬币法。 史蒂文·甘巴代拉的《弗洛伊德的决策技术将改变你的生活》一书中介绍了这个方法。书中提到,你可以用抛硬币的方式挖掘自我的潜意识。方法非常简单:你只要抛硬币就可以了。

它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你的内心,你真正内在的、深层次的诉求。用弗洛伊德的话说,用这样的实验方式,你其实是在问自己:我高兴吗?我失望了吗?这将帮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促使你下定决心,做出正确决定。这个方法不是单纯的抛硬币行为,因为它挖掘出了你的潜意识,你的直觉。

如何做好决策的取舍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完美的决策。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说,没有所谓的完美决策,有的只不过是权衡取舍罢了。事实上,决策永远是在一个多元约束的环境中,在时间、质量与资源等的约束条件下,期望求得一个最优解。决策也从来不是在真空中做出的,决策涉及众多有关联的人,面对不同人、不同利益、不同想法,决策往往意味着妥协、一定程度的让步,以便交换得到期望的利益或结果。

大多数重大决策都涉及重大权衡与取舍。这也是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在经济学上叫做机会成本。只考虑选择A而放弃B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还不够,还需要考虑我们的决策最终导致放弃的是什么?对我们来说价值如何?

有一个关于阿里巴巴二号人物蔡崇信的故事。

1999年,蔡崇信作为投资人,到杭州见马云时,发现马云连公司都还没注册,只有一个上线刚刚几个月的网站。他当时年薪70多万美元,却主动要求加入阿里巴巴,月工资只有500元,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马云也有疑虑,于是他对蔡崇信说,你想清楚了再做决策,我们阿里巴巴就这条件。多年以后,有人问蔡崇信,为什么当年有那样大的勇气,放弃投行的高薪,选择加入阿里巴巴。

蔡崇信揭开秘密,说出了一套他的决策逻辑:一件事情只要下行风险很小,上行收益很大,这事就可以干。说到底,所谓下行风险很小,去阿里巴巴干半年,公司如果不行了,他还可以再去干投行的工作,风险与损失可控,可以承受得起;反过来,互联网在当时是风口,有很大的机会,有很大的潜力,如果这事干成了,上行收益很大。

事实证明,蔡崇信决策对了。而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决策也变得并不困难。

总之,决策是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如何做出一个好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决策本身,一要理性,二要及时;同时还要考虑决策的执行,让相关人尽可能地参与决策,倾听其意见,感受其情感,以期达成最大的共识。在乌卡时代,领导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出又快又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