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文化】古风犹存十八行

时间:2022-07-20 18:40:02 热闻 我要投稿

夏日草木葳蕤,绿意正浓。文昌有这样一个充满古朴气息的老村落,这里的村民总是带着淳朴亲切的笑容,守着古老的文化,守着父辈的继承,既有风尘不染的清幽,又有传统生活的历史印迹。这里就是文昌会文镇的十八行村。

十八行村是湖峰村委会最为古老的自然村落,地处湖峰中心,缘起于坐南朝北纵向排列的十八行民居群而得名。这里的建筑分布极具规律,每行多则七八户,少则二三户,一祖一行,依序而居,形成的十八行民居为多进封闭式院落。

十八行村的形成经历了五六百年,历史底蕴深厚,村民一向重视教育,出过举人;十八行村民也敢于开拓创新,这里也有文昌最早的闯海人,早在清末民国初年,村里就有人远渡重洋谋生。到了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下南洋谋生的人就更多了,全村家家户户都有人侨居海外。华侨们在外也心系桑梓,捐资助学,热心公益。

在十八行村,不仅可以感受到海南历史的温度,也能从古建筑中看到海南乡村的古风传承。

百年建筑有来头

十八行村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我省现存明清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村。走进村子,顿觉古风扑面。沿着长长的巷道前行,屋檐下的墙面早已斑驳,但仍可见各种花鸟虫鱼壁画,大门前简单又古朴的柱础石,处处都散发着古典的味道。

林家宅是十八行村现存最古老的宅院。林家宅,又称九牧堂。十八行村党支部书记林运椿说,十八行村的先祖是在明朝正统年间从福建莆田迁来的,这块祖传下来的九牧堂堂号牌匾,代表了这个村子林姓家族的起源。

传说九牧堂是皇帝赐的匾。据考证,九牧堂之名始于唐代,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字茂彦。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及第,官至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生九子,名苇、藻、箸、荐、晔、蕴、蒙、迈、蔇,兄弟九人皆官居州刺史(州牧),时称九牧林家。九牧林家子孙繁衍之广、人才之多,堪称中华姓氏一大望族。

九牧林家自唐代开基,历经1200余年,世远支分,派衍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子孙繁衍海内外,后裔遍及五大洲。十八行村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

目前,九牧堂是文昌市重点保护文物。房梁和主体结构至今仍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原貌,就连门板、梁架木构件、公阁等处都有精美雕刻。房梁屋脊雕龙画凤,小院花木丛生,别有一番风味。

除林家老宅九牧堂外,这里的其他建筑大都有一两百年时间。几乎所有古屋房顶都以五彩瓦装饰,脊顶尾部则固定着造型古朴、色彩艳丽的石材雕件。屋檐下的墙面早已斑驳,但仍可见到的各种花鸟虫鱼壁画,大门前的柱础石,简单又古朴。有的古屋即使翻新了,也大都使用了原来的物料。

“几百多年前,先祖只建了一行老宅,后来子孙多了,房子住不下了,就把周围的地划分给子孙们,让他们自由建房居住。由于兄弟们不愿分开住太远,便按照先祖的建房模式围着这一行屋子建起了新房,从明朝到清末,慢慢地形成了今天的十八行格局。”说起村史,林运椿如数家珍。

“兄弟同心”筑乡风

“兄弟同心,邻里不欺”,十八行村的村民尤为在意兄弟是否同心。

可怎么做到兄弟同心?“先人规定,不管一个人以后在外面挣了多少钱,多么富有,他的房子都不能比别家的高。”林运椿说,每行屋子内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在“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而“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以示邻里相互平等。

“别小看了这个规定,正是这条规定古已有之,村里鲜少发生仗势欺人的事情。假如你想显摆,就会被人指点,所以多年来,大伙都默契地遵守这个约定。”林运椿说。

在十八行村行走中,记者看到,村子里的房子外形相似,高度基本齐整。有些房子因太老旧,屋主在翻新建房时也会遵照这个规定维修老宅。

另外一处极妙的景观在于,站在正屋的庭院上看,各家各户的正厅前后大门洞依次打开,由顶端可以一直看到底端的房子,视线非常通透。各家的门楼都建在正屋的一侧,形成规整的天际线。每行院落间都留有相当间距,形成村巷,这是各户人家出入的主要通道。

行走在村落间,踏在布满青苔的石板小径上,每走一步,岁月似乎在古墙上飞驰而过,恍惚间像是穿越了时光,好像下一刻就会从侧门中走出端着木盆前去洗衣的清装妇人,闭目聆听,仿佛还能听到数百年前儿童嬉戏时的笑闹声。

乡风民俗有传承

十八行村村口立有两块抱鼓石,鼓面雕刻乳钉,鼓面直径约1米,抱鼓石鼓座为对称的浪花状,浪花中心为侧立的石鼓。其形制之大,雕刻纹饰之精,在海南极为少见。抱鼓石,在古代是竖立在衙门官署门前,是古代官府的重要标志,后来成了家族出身显赫的标志。

村口不远处立着两块上马石,上马石呈台阶状,顶部剥蚀严重,侧面祥云状花纹却仍清晰可见。旁边还有一个古老的高1米有余的石水缸,下有底座,缸底周边浮雕为仰状莲花纹,腹外雕花枝、菜心等纹饰。

据说,以上这几件石器的主人是清朝康熙年间曾任江西省高安县知县林运健在世时所用,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

在十八行村村民眼中,林运健不仅清廉,还是位爱民如子的好官。据村民介绍,林运健在位时,不仅生活清贫,还教育身边人,要洁身自好,体恤百姓。

十八行村村史记载,林运健有一次返乡,发现十八行村田地里蚂蝗成灾,以致村民无法下地劳动。见此情形,林运健慷慨拿出私房钱,发动年轻人治理蚂蝗,直到村民能够下地耕种,保障了当年收成。

这样乐于助人的传统一直传承了下来,现在的十八行村民,依旧恪守传统。经济条件不好时,在南洋谋生的十八行村民会寄钱、寄物救济亲人和乡亲。物质条件变好后,他们又自发在村里重建小学、捐修道路,帮助家乡快速发展,始终以拳拳赤子心回报这片土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