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礼拜,大家一定都被俄乌战争刷屏了。
关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政治格局、两国领导人的生平轶事等方方面面资料,也都被媒体和网友给挖了个底朝天,由此我也关注到一位俄罗斯历史上堪称传奇的女性——叶卡捷琳娜二世。
虽然现在的普京有个外号叫“大帝”,但俄罗斯历史上公认的大帝只有两个,一个是彼得一世,另外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像普京这么内心强大的人,都将她视为自己的偶像,还给自己的小女儿取了偶像的同款名字。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一生跌宕传奇,博闻广学,雷霆外交,帮俄罗斯领土扩大了60多万平方公里。
而在她的传奇经历中,最触动我的并不是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彪悍政绩,而是在参与这场权利的游戏之前,她手上甚至没有一毛钱的筹码。
叶卡捷琳娜是家世卑微的小国公主,在一句俄语都不会的情况下孤身一人嫁入俄国皇室。她性格古怪的丈夫羞辱她,“婆婆”伊丽莎白女皇抢走了她的儿子。
在长达地狱般的9年时间里,她靠疯狂的阅读,汲取大量的知识来抵挡无数个孤身独处的寒夜——
“我没有一天不读书,没有一天不学习,也没有一天不处在痛苦之中。”
从“生育工具”到威震整个欧洲的女大帝,她皇冠上的每一个钻石都是靠脚踩荆棘换来的。
“幸福或是悲痛都取决于内心,如果遇见不幸,那就鼓起勇气去超越。”
1
虽然在后世被尊称为沙皇俄国的大帝和“国之母亲”,但叶卡捷琳娜并不具备俄罗斯血统,她的原名叫索菲亚,出生在普鲁士(现今德国),父亲并非豪门望族,因为战功被国王腓特烈二世赏了一块领地,倒是她的母亲由于哥哥是瑞典国王,和欧洲皇室的亲缘倒是颇为深厚。
不过尽管如此,她从小的成长环境也看不到一丁点儿贵族的风雅安逸,居住的小镇充满了死板的军事气氛。平时的生活拮据,还要靠母亲娘家的皇族亲戚接济。
只是因为是女孩,索菲亚从出生起就不受母亲见待,母亲将温柔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全都给了弟弟,而她只能在一旁看着。
这种无遮无拦的偏心,也激发出了她独立好强的一面。她喜欢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勇气,各项功课即便死记硬背都要力争优秀,并且毫无顾忌的在街头玩耍,像一个精力旺盛的假小子。
渐渐的,她也意识到,婚姻是她逃离母亲和家庭最好的出路。
恰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意图拉拢俄国,就请了最好的画师为索菲亚画了一副画像送给俄国女皇伊丽莎白选择。在女皇千挑万选和各种利弊的权衡之下,索菲亚最终成了太子妃的人选。
在1744年1月,索菲亚和母亲坐上了驶向俄国马车,她们将在被寒风笼罩的大地上疾驰,穿越四百英里的茫茫雪原抵达俄国的首都圣彼得堡。
索菲娅自始至终都不曾回头,接下来的五十多年里她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家乡。而当时,谁也未曾料到这段旅程竟会如此漫长而卓越。
2
在抵达圣彼得堡之后,索菲亚见到了自己的未婚夫彼得三世,和女皇伊丽莎白。
彼得三世是一个身体羸弱,面如菜色的病秧子,他的性格古怪,不学无术,在各个领域都暴露出了自己的浅薄无知。
而身为“铁娘子”的伊丽莎白女皇选中这样的王子作为继承人,不过是因为他是自己嫡亲的姐姐安娜公主所生,离自己的血缘最近。
最令伊丽莎白感到悲哀的是彼得厌恶俄罗斯的一切,因为他从小就和父母寄居在普鲁士,他潜意识里认为普鲁士才是自己的祖国,顽固地保持着德意志式的观念、审美情趣。他不会说俄语,女皇为他安排了课程,可他痛恨这门语言,根本不花费精力去学习俄语的语法规则。
女皇根本没有耐心来调教这个未来的继承人,她看彼得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应该也活不了太久,所以她就急哄哄的给彼得物色妻子,只要能顺利生下一位小继承人就好,这个孩子也会由女皇亲自来抚养和教育,肯定比彼得更具有继承皇位的潜力。
索菲亚则和彼得完全不一样,她和彼得初次接触了十来天,就感受到了彼得的愚蠢和迟钝,但她也没有显露出丝毫的不悦,因为她很明白自己的处境:自己要在这个陌生的国度站稳脚跟,首先,除了要赶快生下一儿半女取悦女王;其次,她要尽快掌握俄语,还要尊奉这里的宗教信仰,获取民众的信赖。
她请求伊丽莎白女皇为她请来最好的老师,教授俄语和东正教(俄国人笃信的宗教)的礼仪。
每天的规定课时不能满足她的需要,她半夜就爬起床,举着课本和蜡烛,光着脚在冰冷的石头地板上走来走去,不停地默诵着俄语单词。在早春三月的莫斯科,索菲娅不可避免地患上了感冒,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引发了严重的肺炎。
在索菲亚病倒奄奄一息的时候,母亲就提出找一位路德教(普鲁士人信奉的新教)的牧师来给女儿祷告。
索菲亚闻言,尽管已经气若游丝,还是挣扎着轻声说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给我找一个东正教的牧师吧!”
要知道,索菲亚的父亲是路德教的狂热教徒,她的这个举动,无异是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背叛,但是,也正是这个行为,瞬间让俄国宫廷对她的好感度拉满。
伊丽莎白女皇很快定下了彼得和索菲亚的订婚日期,按照规定,索菲亚要在订婚的前一天,公开宣布放弃路德教信仰,加入东正教会。
在接受东正教洗礼的那天,索菲娅以一口清晰流利的俄罗斯语艳惊四座,从而奠定了以后掌权的基础。
伊丽莎白女皇也在仪式中赐给索菲亚一个新的俄国的名字——叶卡捷琳娜,从此在俄国人民心中,这个来自德意志的小公主,终于变成了一个俄罗斯人。
3
1745年的9月,16岁的叶卡捷琳娜正式与17岁的彼得三世成婚。
新婚之夜,叶卡捷琳娜在床上辗转了大半夜,终于等来了喝得醉醺醺的彼得。他告诉妻子他自己恋爱了,对方的母亲曾经是伊丽莎白女皇的宫廷女侍臣。他说自己现在依然希望能跟那个女孩结婚。
随即,他便睡着了,彻夜未能醒来。
叶卡捷琳娜一直没有入睡,当时的她还是对婚姻生活抱着美好期待的,眼前这个苍白羸弱,口口声声说自己早有意中人的丈夫,彻底击碎了她最后一丝幻想。
叶卡捷琳娜后来说道:“我知道,假如我爱这个男人,那我一定会很不开心,嫉妒会折磨得我死去活来,所以,为了能够让自己不去嫉恨一个不爱我的男人,我除了不爱他,别无选择。”
但叶卡捷琳娜的肚子在婚后一年里都没有出现丝毫怀孕的迹象,虽然大部分的责任都在于对妻子提不起任何兴趣的彼得三世。但急切着想要继承人的伊丽莎白女皇可不这么想。她怀疑这一切都是由于叶卡捷琳娜对她的蔑视,厌恶,甚至是不忠所造成的。
女皇派了一个严苛的女管家来到叶卡捷琳娜的身边,她的到来标志着叶卡捷琳娜长达七年备受折磨的悲惨生活开始了。
叶卡捷琳娜成了皇宫里的一名囚徒。她大部分时间都躲在房间里,读书成了她最大的消遣。因为她精通俄语、德语和法语,所以仆人从图书馆搬来的书,她都能无障碍的阅读。和大多数贵族钟爱消遣类的小说不同,她迷上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哲学类著作。
在这些书籍中,启蒙思想家对专制暴政进行了无处不在的批驳,叶卡捷琳娜的思维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转变,她开始思考自己从出生起遭遇的种种不公和不幸,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应该仅仅取决于丈夫一个人。
这些哲学家让叶卡捷琳娜学会了生存和欢笑,也教会了她如何治理国家。
4
在婚后的第九年,彼得三世做了一个修正生理缺陷的手术,叶卡捷琳娜终于找到借口可以和他圆房,生下了自己第一个儿子。
但是孩子刚呱呱落地,伊丽莎白女皇就把这个孩子夺走,留在自己身边抚养,只允许叶卡捷琳娜偶尔探望。
叶卡捷琳娜跪在女皇脚下痛哭哀求,才在孩子出生第40天,得以从远处瞥一眼儿子。“我觉得他很漂亮,看到他我的情绪也略微平静了一些,可是祷告刚一结束女皇便命人将他送走。”
人人都在庆贺这个孩子的诞生,可是孩子的母亲,叶卡捷琳娜因为产后的虚脱和情绪崩溃,在无人问津的房间里卧床不起。
这件事终于让叶卡捷琳娜下定决心反击,她开始有意识地培植忠于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
她振作起精神,穿起华服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交场合。在一次宫廷晚宴中,来自英国的使臣查尔斯,对叶卡捷琳娜的谈吐和远见卓识倾慕不已。查尔斯认定叶卡捷琳娜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外交同盟”。在接下来的两年半里,这位英国外交官还在财政上对她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方便她在贵族圈中”拉帮结伙“。
随后,叶卡捷琳娜就拉拢了当时的宰相和近卫军统领作为自己的后盾;而俄国颇有名望的女贵族达什科娃——当时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女性,因为同样也热爱阅读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她很快便和叶卡捷琳娜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达什科娃后来也在贵族圈层帮自己的闺蜜拉了不少支持票。
达什科娃曾写道:在我所处的时代,恐怕都找不到像叶卡捷琳娜和我一样会认真阅读的女人了。
没多久,一个新型的小圈子就在叶卡捷琳娜身边聚集了,这中间包括智囊团、贵族阶级、外交盟友和军事力量,她和彼得三世的矛盾也即将迎来爆发的一天。
5
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彼得三世正式登基。
因为彼得三世一直都视德国为自己的祖国,崇拜的偶像就是腓特烈二世。所以一上任就宣布撤军,将土地全部退还给了普鲁士。而在此之前,伊丽莎白女皇可是和腓特烈打了好几年的仗,才控制了普鲁士的东部地区。
彼得三世的行为当然引来了俄国国内所有人的众怒!
而此时的叶卡捷琳娜,虽然已经成为俄国的皇后,但自丈夫登基以来,对她的孤立和羞辱却是变本加利。尤其是在彼得生日这一天,叶卡捷琳娜被迫要给彼得的情妇——沃伦佐娃的礼服别上皇家勋章,这项荣誉历来只被授予皇后和太子妃。 所有的人都明白彼得要当众侮辱叶卡捷琳娜,舆论一片哗然:“皇后忍受着皇帝的行为和沃伦佐娃夫人的傲慢。但面对困难她依旧表现出一脸的刚毅。”她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尽了民心,也让大家对彼得三世的憎恶到达了顶点。 她知道最好的时机已经到来。叶卡捷琳娜穿着飒爽的军服,亲自来到军营,号召近卫军保护自己,赢得了士兵的一阵欢呼。
当有人告诉彼得皇后不见时,彼得还呆在自己的行宫里打猎,一脸懵逼。
24小时之后,议会,军队,舰队全都宣称对叶卡捷琳娜效忠,彼得三世只得同意签署退位诏书。
彼得三世唯一的请求就是放他和情妇一条生路,叶卡捷琳娜同意让他们去乡间的别墅幽居。然而在政变的第八天,大家在别墅里,发现了彼得三世的尸体。
随即,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莫斯科加冕,走向权利的巅峰。
叶卡捷琳娜接手的俄罗斯帝国,此时已经国库空虚,满目苍夷,但她执政之后立刻就投入无休止的工作,她推行新政,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张强硬和强权,建立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大军团,疯狂地开疆扩土。
在位34年期间,她与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打通黑海入海口并夺取沿岸广大疆域,一举成为欧洲的超级大帝国,令西欧一众国家闻风丧胆,为之胆寒。
因为对这位女大帝的传奇经历的好奇,我两天啃完了厚达500多页的传记,最强烈的感受用眼下流行的字眼来形容就是”女性的力量“,充满着果敢、勇气与魄力。 比如在叶卡捷琳娜生活的年代,曾经一度饱受天花的折磨,平均每年死于天花的人数约为50万人。 但当她听说一位苏格兰医生发明了新的免疫疗法,仔细研读了医生的研究报告后,第一时间就邀请医生前往圣彼得堡。 尽管当时的欧洲大陆普遍对新技术讳莫如深, 叶卡捷琳娜却毫不犹豫,直接表示自己要首先接受防疫接种,从而打消其他的人对疾病和接种的顾虑。 苏格兰医生非常意外,不敢冒冒然就在女皇身上做试验。但叶卡捷琳娜意志非常坚决:“我的民众对这项新技术的意义一无所知,所以我必须要以身作则。” 就这样,女皇挽起袖子成了”吃螃蟹“的第一人,看到她接种后安然无恙,民众也开始纷纷更进,到了1800年,一共有二百万俄罗斯人接种了疫苗。 诸如这样的事在她的执政生涯中还有很多,是她“战斗意志”最真实的写照。 读人物、看历史,我们总能让自己更能思考、更有见地!
喜欢这篇文章的记得文末右下角的“点赞”和“在看”都点击一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