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职场上,领导控制下属,经常使用的四类制衡手段,你了解多少?

时间:2022-04-23 02:35:40 热文 我要投稿

无论身处在哪个阶段的职场人,都会被上级所制衡,不仅是组织赋予的权力,同时还有上级对下级的各种手段。

“手段”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阴谋诡计”,事实上,制衡并非全部是“阴谋”,很可能是“阳谋”,总会让人欲罢不能。毕竟大多数职场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更何况,能得到领导的助力,会走得更加顺畅。

在这里我们共同探讨,上级对下级经常使用的制衡“手段”,其实很多人都在经历。

同质化制衡

领导想要制衡下属,那就需要让自己成为裁判员的角色,比如,设置项目组1、2、3……,项目组之间相互竞争。

上级可以支配更多的客观物质资源,人与人之间,项目组与项目组之间产生竞争,各个项目组之间互不隶属,但存在竞争,这时领导就处于裁判员的位置。

大家都在争取各自的利益时,虽然会出现内耗,但内耗本身,就是更加确立了上级的地位,资源的倾斜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竞争本身不仅存在内耗,同时也会挑战更高的难度,上级这时也会享受到“水涨船高”的好处。试想一下自己现在的处境,谁能跳出这个竞争圈子?于是“内卷”也就这样产生了,你不做,别人做,做的人获得好处,看到别人获得更多时,自己也参与其中。

差异化制衡

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流程细化,每项工作都会细分,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有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再来一个考核指标,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就产生了协作。

在协作中大家各司其职的现象存在,但更多的时候是掣肘,上级这时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任何一个下属都无法做到一手遮天,这样上级就避免或者减少了被“架空”的情况。

道理很简单,有人前面做事,有人审核做事是否合规,前面做事的人觉得审核的人吹毛求疵,审核的人觉得做事的总想着打擦边球。

事实上,大家都没错,只是各自的职责不同,市场与生产极少的情况下能达到完全匹配,要么是生产效率不够,要么是销售量上不去,好不容易匹配了,审核的部门又会发现各种不合规的情况,其实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尤其公司规模越大,类似的情况越严重。

只是因为上级为了降低管理,尽量标准化所有的流程,当然那些“特事特办”的情况,需要上级的协调,这时领导的位置就突显出来更强的作用。

网格式制衡

经常“360°测评”、“民意测评”这些事情,很可能在工作中都没有任何交集。也正因为没有任何交集,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评价。

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既然不了解情况,大家的测评完全是以“上级意志”为转移,至少上级的态度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毕竟没人愿意在职场争斗中作为“牺牲品”。

上级偏爱,或者排斥就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被上级排斥的人或者部门,很轻松就能拿到“低分”,原因很简单:

①正因为不了解,“上级意志”已经代表了一个态度,大多数职场人都能看懂眉眼高低;

②为了不在职场争斗中成为牺牲品,对上级排斥的人或部门,划清界限,以免“殃及鱼池”;

③相互没有交集,测评时顾虑相对较少。

无论网格式制衡的结果如何,都会有两种说法:

①上级如果捧的时候会说:大家工作中没有交集,对情况不了解,不用太在意结果;

②上级如果“踩”的时候会说:正因为在工作没有交集评价才更为“客观”,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加以重视。

结果就是,话语权在上级手中,可以很好地借“别人”之手,实现“上级意志”。

随机性制衡

经常有人用掷硬币来做出选择,随机性制衡与这个道理十分相似,无论正面,还是反面,都是这枚硬币,结果也只有两种,看似随机选择,但是在规定范围内的选择,没有第三种或者更多的可能性。

职场人的行为准则是“趋利避害”,要么是趋利,要么是避害,无论怎么选都无法逃离这两种选择,要么抛出“鱼饵”让大家争抢,要么设置“危险”,让大家避开。

看似做出了选择,事实上,根本跳不出这个范围,无论是追逐利益,还是避开危险,大家的行为总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上级意志”就会体现的更为重要。

至于抛出“鱼饵”,还是设置“危险”不在于自身,而在于上级。只要跳不出“趋利避害”的这个圈子,下一步该如何走,完全在取决上级态度。所以,下属被上级制衡很难跳出圈外。

除非用更高的视角,以上级的逻辑去思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向上兼容难,向下兼容易。可惜很少有人能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身边发生的事。

写在最后

职场上,上级制衡下属是一种常态。道理很简单,上级考虑三个核心问题,决定了“制衡”常态化。这三个核心是:权力的安全,权力的控制以及权力的延伸。只要把握住这三点,就能以更高的视角看待制衡中,自己处于哪个阶段。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