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未来77%的工作或被机器人取代?该如何应对

时间:2022-04-19 15:26:17 热文 我要投稿

就在11月14日在北京的举行的青年就业与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汤敏发表题为《技术变革时代就业问题的机遇与挑战》的致辞。汤敏在致辞中提到,新的岗位,新的技能不断出现,对当下的就业是极大挑战。他介绍说,近期牛津大学马丁学院教授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A.Osborne新近发布的一项研究预计,因为有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内,美国约47%的工作岗位有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这个取代、替换在埃塞俄比亚要达到85%,而印度、中国面临自动化“高度风险”的工作岗位比例分别为69%和77%。

这也就是意味着,在科技不断的进步下,未来中国很可能有77%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机器人可连续工作24小时,不必休息,不会聊天,也不行需要酬劳,对于一些制造业企业主来说,有一个全自动化机器人的生产车间是终极梦想。这样的事情也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有很多岗位说不定哪天就被机器人取代了。著名高科技投资人王煜全曾经说过,越是重复性高的劳动就越容易被取代。那么,就现在社会工种来看,哪些职业更容易被取代呢?

小编根据网上相关资料统计汇总发现,以下工作被取代概率较大:

机场工作人员(99%)

摄像、制版和其他版前印刷工作(99%)

数据录入员(99%)

保险承销商(99%)

图书管理员及其相关工作(99%)

照片和电影处理员(99%)

会计及其相关职位(98%)

银行、保险和金融行业的职员(98%)

从以上工种可以看出,能被机器人替代的工作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管理类,销售类,运输,建筑,制造,和健康领域的一些技术类职位。那么,到底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呢?又或者说,到底做什么样的工作才不容易被取代呢?

可以明确的就是,由于人类具有独特的情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一些脑力劳动者和一些特殊领域的专家很难被机器人所取代。举几个例子:

艺术设计类工作:这类工作需要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够完成。机器人也许可以按照要求作出高质量的画面,却没有自主思想来给作品加入自己的设计创意或是情感。也就是说只能量产却没有办法进行独立设计。

情感类工作:机器人可以去敬老院照顾老年人,但是没有办法进行感情陪护,也可以去学校授课,却没有办法对学生因材施教。这样需要情感付出和区别对待的工作也是机器人所做不到的。

医疗服务类工作:医生看病都是望闻问切,针对不同个体作出的不同诊断,个性化整治,不能用统一的程序设置让机器人对病人进行量化治疗。

以上例子都说明,想要使自己的工作变得不可取代,一定要掌握更多的能力。居安思危的同时要学会创新,提高自身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另外,面对机器人日益进入我们的生活也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对待,主动寻找和机器人或是工智能的合作机会,在不丢掉人类的主动控制权的同时,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