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奥匈帝国(奥匈帝国为何存在51年就消亡了?)

在19世纪的欧洲,五大列强称雄于世。英国刚经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威震大洋;法国依然是传统强国;俄国作为欧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雄踞于欧洲东北;德国是新兴工业强国,实力不容小觑。

而与这四国并列的,还有一个强盛的帝国——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在极盛时,不论是从领土、人口、工业、农业、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位居前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强国。1900年,奥匈帝国还加入了八国联军,击败清王朝,攻陷北京城。

▲维也纳霍夫堡皇宫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却在立国仅仅51年之后便分崩离析。奥匈帝国为什么会这么迅速的覆灭?

一、民族矛盾之下的脆弱结合

19世纪早期,受拿破仑战争影响,欧洲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受此冲击,奥地利帝国内部各民族的独立运动也随之高涨。1867年2月,奥地利皇室为了安抚不断掀起独立运动的匈牙利贵族,分割了一部分自主权力给予匈牙利,以换取其对帝国皇室的继续支持。

自此,奥地利帝国改制,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执政的奥匈帝国正式形成。然而帝国虽然新生,但隐疾并没有被彻底解决。复杂的民族矛盾犹如阴影一般,依然笼罩在帝国统治者心头。

▲1908年奥匈帝国民族分布图,德意志人占总人口23%、匈牙利占21%、捷克人、意大利人、塞尔维亚人等少数民族人口合计超过总人口50%

占主导地位的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加起来也不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改制后,二元制的政体虽然暂时安抚了独立力量最强大的匈牙利,却没照顾到其他民族的利益。并且,各民族间矛盾重重,时常发生斗争。以至于在一战中,许多少数民族士兵敌视德意志军官,违抗军令,掀起叛乱。

这种顽疾深入奥匈帝国的骨髓中,使其内部矛盾丛生。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深埋在帝国历史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九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红色箭头指向神圣罗马帝国中奥地利和匈牙利地区所在大致位置

9世纪时,一个名为马扎尔人的东方游牧部落受到突厥人的攻击,被迫离开顿河流域的祖地,向中欧迁移。他们摧毁了斯拉夫人的大摩拉维亚国,并在多瑙河盆地的潘诺尼亚平原定居下来。

此后,马扎尔人就开始不断地入侵基督教世界,一度打到了莱茵河。但好景不长,公元9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彻底击败了马扎尔人。几十年后,由于受到东方其他游牧民族的入侵压力,马扎尔人倒向欧洲,并在罗马教宗的认可和保护下建立了匈牙利王国。

而在此时,神圣罗马帝国依然延续着建国以来的独特政治体制:帝国皇帝由几十个邦国共同选举产生。正因为这种帝选侯制度,各领地自主权较大,进而导致帝国对内部的统治极为自由和松散。

1156年,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为了加强皇权,采取制衡政策:一手削减大邦,另一手加强小邦。靠着这项小特权,原本位于帝国东部边疆的奥地利,也正式升格为公国,成为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布斯堡家族族徽

1282年,著名的哈布斯堡家族入主奥地利,其领地处于德意志民族的东部边缘地带,奥地利周围聚居着大量的拉丁人、斯拉夫人、马扎尔人等异族。15世纪,当哈布斯堡家族夺取帝国皇帝的尊号,并不断向外扩张时,便不可避免地与这些异族发生冲突。

1494年,奥地利公爵迎娶米兰继承人,一部分意大利拉丁人随之加入到奥地利公国;1620年,波西米亚(捷克)被奥地利吞并,捷克地区的斯拉夫人被并入奥地利。1683年,奥斯曼帝国崛起并向欧洲扩张,他们摧毁了匈牙利王国,一直打到维也纳城下。在会战中,哈布斯堡成功击败了奥斯曼帝国,并利用一场联姻顺势将早已失去了国王的匈牙利吞并,马扎尔人便随之纳入到奥地利统治之下。

随着不断的联姻和战争,奥地利吸纳了诸多民族,这些民族构成了未来奥匈帝国的民族基础。但这些民族大多是被兼并入伙的,很难说他们对奥地利有多大的向心力,各族之间还有激烈的领地纠纷和文化冲突。

19世纪早期,拿破仑帝国兴起,多次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吞并原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并令其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尊号。无奈之下弗朗茨二世改称奥地利皇帝,神圣罗马帝国随之解体。

但好在奥地利皇室还是勉强维持了位于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意大利等地的历史领土,各民族依然以王国或者公国的形式,处于奥地利皇室的严密掌控之下。

▲哈布斯堡家族在极盛时控制的领土

一系列的拿破仑战争使民族主义思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在奥地利帝国内部,各民族也多次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而在外部,由于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呼声日盛。

1866年,普鲁士通过资产阶级改革崛起,并展开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民族主导权的战争。在此战之中,衰落的奥地利惨败,并被迫退出了德意志民族联合体,永远不得干预德意志一切事物。

▲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在拿破仑战争后衰减

由于普奥战争导致的巨大损失,各族越发质疑奥地利皇室的治理能力,不断掀起民权运动。内外交困下,奥地利皇帝弗朗茨选择与帝国内力量最强的匈牙利贵族媾和,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此时,匈牙利也无力独立,便认可了奥皇继续兼任匈牙利国王,但匈牙利贵族拥有领地自治权。奥地利帝国因此改制,一个二元的奇怪政体就此诞生。

▲奥匈帝国大国徽

然而,马扎尔人成功获得自治权却严重地刺激了其他民族。在普鲁士煽动下,北部的捷克人开始不断地争取权利。在帝国东南部,俄国疯狂宣扬泛斯拉夫主义,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也随之心潮澎湃,甚至开始与境外的南斯拉夫人秘密联络,争取独立……

尽管民族矛盾愈发的尖锐,但帝国的上层还在火上浇油。掌权的奥地利人为巩固权力,采取了官民分制的措施。比如让斯洛伐克人官员管理捷克人,用乌克兰官员治理波兰人,以防止官民形成小团体。但这种措施的最大后果,就是各个民族之间不断积累怨气和仇恨,将帝国推向覆灭边缘。

长久来看,奥地利统治者虽明知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极为拖沓和被动。如果民族独立运动没有威胁到奥皇的权力宝座,那么统治者就不会主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而当独立运动威胁到帝国安危时,他们就会出让权力开始妥协。这种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使各族意识到,如果不闹分裂就没有好处。如此,帝国自然长期处于崩解的威胁中。

二、不均衡经济之上的脆弱政体

在奥地利帝国改制为奥匈帝国之后,激烈的民族冲突随着反抗力量最强的匈牙利贵族得到安抚而暂且消退。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二元政体面临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1868年后,匈牙利获得了自治权,奥匈帝国内部分化为由原属奥地利人统治的内莱塔尼亚和由匈牙利贵族统治的外莱塔尼亚。基于这样的组成,帝国境内也分化为两个政治经济区域。

▲深色为奥地利主导的内莱塔尼亚,浅色为外莱塔尼亚

奥地利主导的内莱塔尼亚地区占全国人口57%,并占据主要的经济资源。在帝国建立的几十年内,人口、资源和统治者故意导入的技术优势,使内莱塔尼亚的经济发展极为迅速。

相反的,外莱塔尼亚地区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技术工人稀少,部分矿产区地形崎岖导致运费极高,因此工业发展严重落后于内莱塔尼亚。

▲图为奥匈帝国工业分布图,星点标志着工农矿各产业的集中区域,可以明显看出内莱塔尼亚的产业更加发达

与此同时,奥地利承担着帝国总体财政支出的70%以上。虽然每十年两地会重新协商分配财政负担,但由于经济发展着实不均,到帝国覆灭前匈牙利也仅仅只负担36%的财政支出。

基于此,奥地利一方面抱怨在财政负担上承担太多,另一方面又恐惧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会大力发展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使财富流向匈牙利。而匈牙利抱怨自己得到的经济利益太少,更害怕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会被富有的奥地利人所主导。

▲尽管奥匈帝国中部(以匈牙利为主)是广阔的平原,但是一直以农业为主,小农思想根深蒂固

因此,帝国境内除了有一个直属于皇帝的中央政府外,奥地利地区与匈牙利地区还拥有各自的地方政府。

在相互猜忌之下双方都不愿中央政府掌握太大的权力。因此皇帝的中央政府只具有领导帝国陆军和海军,掌握外交与对外贸易的权力,两地政府则享有在自家领地内的立法、行政,甚至拥有地方防卫军的权力。对于帝国的重大事务,将会由帝国皇帝、两地政府的首相和各地大公共同进行决策。

从政治上说,这种政策确实有利于各地参与帝国政局,削弱皇权专制,促进民主。但在两地相互敌视的背景下,帝国决策层的政令难以在各地区推行。当面临危机时,三个政府之间的互相扯皮和掣肘更会使事态加速恶化。例如在一战中,帝国国防军与两地防卫军互不统属,军令错杂,甚至发生过战时相互伤害的大乌龙。

正如首任奥匈皇帝弗朗茨一世所说:我的帝国是一个纸房子,只要有人使劲踹上一脚,就会轰然坍塌。

▲奥匈帝国首任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三、战争之中引爆帝国毁灭的导火索

1914年,在长期的民族矛盾和政治斗争后,帝国终于迎来了覆灭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场覆灭战争的伏笔早在40年前就已经埋下。

19世纪末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衰败。1875年,长期处于奥斯曼残暴统治之下的黑塞哥维那地区的塞尔维亚人掀起了一场武装起义,但被奥斯曼血腥镇压。此时,俄、奥与土耳其都希望占据巴尔干半岛以夺取东地中海霸权。

因此,1877年,俄国以从土耳其暴政中拯救斯拉夫同族为借口,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宣战。战时,俄国为赢得奥匈帝国的支持,许诺将与其瓜分波黑(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1878年,德国为俄土居中调停,却故意将波黑地区交于奥匈帝国管制,以削弱俄国。在此之后,奥匈帝国取得了波黑地区的统治权,并于1908年将其吞并。

▲奥、俄、土都十分觊觎巴尔干半岛,1913年战争前夕,波黑地区已被奥匈帝国吞并

自此之后,波黑地区彻底沦为奥匈帝国的一个特别行省。但奥匈帝国觊觎的,不仅仅只是波黑地区,而是吞并整个塞尔维亚。

▲图为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地区

1914年,奥匈帝国的接班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黑地区阅兵。而这场军事演习,却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这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国内的激进分子,在演习过程中,隶属于塞尔维亚极端民族组织黑影的青年学生普林西普,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枪正中斐迪南大公。

▲奥匈帝国接班人斐迪南大公被刺杀

帝国皇帝弗兰茨在悲愤之中,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英法美德等国在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的争夺中积攒下的怨火,也被随之引动,一战彻底爆发。

但是,奥匈帝国虽有掀起战争的理由,却丝毫没有考虑国内的现状。帝国统治者在没有解决国内民族矛盾、政权纠纷的前提下,就妄图再次开疆扩土。奥匈帝国掀起了战争,也为自身覆灭下了伏笔。

战争伊始,以德意奥组成的同盟国还算占据优势,但随着战争发展,三国由于底蕴较弱,加之面临双线作战,败局日益展现。

与此同时,奥匈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和政治问题也被一起引发,军队内的少数民族不满奥地利军官的指挥,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拒战、投降以及哗变事件,致使军队战斗力下降。政令上的混乱也削弱了军队的执行力。

更雪上加霜的是,1915年,意大利被英法策反,并对奥宣战,这使本就疲惫的奥匈帝国被迫陷入了绝望的两线作战。

▲意大利倒向协约国,德奥面临两线作战

随着战局急转直下,帝国皇帝卡尔一世为了保住帝国,开始与英法秘密和谈,但由于不愿割让领土给意大利,谈判最终破裂。1918年,这一情况意外泄露,奥匈帝国的国民对皇帝的无能充满了不满,帝国内的独立呼声和民族矛盾越发高涨。

▲奥皇卡尔一世及皇后齐塔

面对彻底激化的民族矛盾,奥皇卡尔允许各地建立自治政府,给予少数民族自治权。他天真地以为一切将像1867年安抚匈牙利一样,保住帝国。但这却是一招昏棋,各民族因此获得了开展独立运动的机会。

1918年11月,各民族相继独立,内外交困的奥匈帝国按民族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十余国。帝国随之覆灭。

▲奥匈帝国解体

仅仅51年,强大的奥匈帝国便分崩离析。帝国统治者自始至终醉心于维护自己的权力,面对民族矛盾,并不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出实质努力,只是一味妥协调停。

面对政权上的无力,帝国统治者满足于地方之间相互制衡,不从根本上解决行政低效率问题;在军事上,他们不顾帝国内部的种种隐患,依然盲目地渴望继续开疆扩土。这种面对问题的消极态度终于使盛极一时的奥匈帝国,彻底泯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作者|无名君

编辑|Thomas

搜索建议: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词条  
热文

 9.13黄金、原油操作分享,今天...

投资基金理财分享,每个交易日都会分享操作帖,无论盈亏都会晒持仓,展现最真实的自己。田园不会P图也不会造假,也不会说好听的话,用真诚对待粉丝。田园的风格是稳健型,...(展开)

热文

 合同欺诈中的违约金条款是否有效

一、合同欺诈中的违约金条款是否有效?合同欺诈中的违约金条款是无效的,受欺诈签订的合同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被撤销的合同是不需要执行的。《中华人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