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夜郎古都属地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可否更名“筰关县”?

时间:2022-08-02 22:17:14 热文 我要投稿

筇竹,以竹搭桥,开创中国最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李才武 摄

题记:夜郎文化不仅仅是老百姓眼中的唱歌跳舞,它是生态文明的汉源筰(竹)根、汉源僰根、徙根、冉根、駹根四道,无非徙者;马背上的民族,僰者,僰人族,冉根者,研究甲骨文及金文等,乃竹也。駹根者,龙马也。中华民族之强大,乃由弱到强,历上下五千年而中华根源文化长盛不衰之故,在于汉源来自黔根,而黔根,无非大僰山水,天人合一、天造人化、道法自然。我们乃马背上的民族,总在迁徙和变迁当中,化危机为生机;龙竹子孙,遵崇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以土为中,讲求中和中庸、无为而为之思想,修身克己思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思想无私无畏无私奉献,天下为公思想。

我总结,悟空,于宙间空中有空,实中有实,能量物质之玄化,乃夜郎最大,提出無極灵妙、以“自然”战胜自然,以“太极”战胜太极的宇宙生态思想,把宇宙真空辩证唯物相生相克转折轮回大到天体细微到量子运动之真理告诉世人。

吉连爽:源自夜郎故里,带着西南地区各族群众灵魂深处深厚的夜郎文化基因,一瓶记忆史上辉煌,“总在喋喋不休”为云贵追回夜郎的饮用天然泉水。

■贵州省分享经济研究院院长、贵州省画屋春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文化总裁 李才武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西汉郎中将唐蒙在“蜀贾”带路之下,僰道马帮自巴蜀,从云南彝良转头南下,从奎香与云贵交界的格拉河,用筇竹搭桥,进入威宁。因此,夜郎一哥建言,由夜郎烽争多年,如今夜郎之秘揭开,古夜郎大都柯倮洛姆迤那中水属地之昭通,其大关县属地之境至威宁云贵乡一带,更名为“筰关县”,发展古夜郎旅游,千古以来,起自《水经注》郦道元之流的千古“巴符关”笑料,便可在“夜郎自大”之后,为云南、贵州两省打出最大的广告。

据闻,当年笔者行走牛栏江,洛泽河、大关河等地的古夜郎之都,筇竹之乡大关 县, 唐蒙当年入夜郎的筰关之地,如今“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近年来,抬头看竹、伸手摸竹、致富靠竹”,有竹林30万亩,位于昭通市大关县西北部的木杆镇,2022年上半年,竹笋产量达3520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人均收入近3000余元。 该镇以党建引领高度组织化全域发展竹产业,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产业振兴之路。

冉字:竹象。据网络

摘引昭通新闻素材,长久以来,群众守着15万亩天然筇竹林,靠山吃山,带来的收入并不高,更不能实现致富增收。创新思维方式,推动思想观念向建设“金山银山”转变。“木杆镇带着“产业发展三问”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中确立“筇竹之乡、生态木杆”发展定位,立“竹”优势、做“竹”文章,不断健全完善筇竹产业链。实现从放任不管到精耕细作、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从出售初产品到开展深加工、从单纯采笋到全竹开发、从群众辅助收入到主要收入来源“五大变化”,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华丽蜕变。

大关荣获中国筇竹之乡称号成为云南首个中国竹业特色之乡。据网络

创新组织方式,推动组织管理向强化“党旗引领”转变。构建“党建+”筇竹产业发展组织领导体系、责任分工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引领筇竹产业快速发展。构建“党建+”领导体系打造“百千万样板”。按照“镇有样板、村有看点、组有亮点、户有支撑”的思路,镇干部职工、班子成员、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百亩、千亩、万亩“百千万”样板打造,调动群众积极性,推动竹产业向强化“党旗引领”的转变。

建立“党建+”网格机制落实“一包四管”。以连片样板、苗圃基地、加工厂为重点将筇竹产业划分为9个网格,严格落实网格责任包、群众自主管、亲情帮扶管、合作社流转管、村集体公司兜底“一包四管”的管护机制,着力提高竹产业管护水平。形成“党建+”典型示范注重“捆绑增收”。以党员干部和党员种竹大户为带头人,以资金、技术、项目、劳务合作为纽带,组织引导398名农村党员带头发展竹产业,结成“党群共商联合体”共同发展,农村党员成为辐射带领全镇群众发展筇竹产业的“领头雁”。

创新发展方式,推动发展模式向规模“抱团发展”转变。大力推广以“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的组织化发展模式,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借力拉动。引进杭州所氏竹业、昭通靖竹林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竹笋加工和竹材利用。杭州所氏竹业研发的筇竹家具在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斩获金奖,昭通靖竹林业有限公司流转林地种植筇竹4000余亩年均带动群众增收200余万元。组建专业合作社捆绑带动。村“两委”注册9个集体经济公司,领办竹产业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或流转方式集中土地2万余亩,带动农户6218户27593人发展筇竹产业。培育示范大户内生驱动。

大关县大力培育发展筇竹优势产业。据网络

培育50亩以上种竹大户122户,激发群众发展筇竹产业内生动力。银吉村种植大户龙顶学夫妇,将200余亩土地全部种植筇竹,套种黄柏等经济林木,2022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0万余元,丰产后可实现年收入30万元以上,群众称其为“两把镰刀开金山”。 创新生产方式,推动生产经营向高效“科技支撑”转变。

把人才技术作为发展筇竹产业的重要支撑,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向“科技支撑”的转变。引进专家人才支撑。与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团队81人、省市竹产业专家9人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建立全国唯一的筇竹科研基地5000亩,取得多项种苗繁育、高产高效栽培等科研成果。狠抓适用技术培训。组织专家采取种植现场、科技示范基地参观考察、聘请专家和专业培训等方式抓好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培训,提高了竹笋单体重量、发笋量,丰产期竹笋产量从平均每亩56公斤提高到500余公斤。

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大力推广轻基质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化种植“筇竹+黄柏”“七叶树”“厚朴”等多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建立标准化育苗基地500亩,连片基地260个,亩均收入提升3000元以上,形成了群众“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菜地革命”。 创新扶持方式,推动资金项目向优化“整合捆绑”转变。改变扶持到户的传统产业发展方式,整合捆绑项目资金投入筇竹产业发展。统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精准投入。科学编制筇竹产业建设规划,统筹整合退耕还林、产业扶贫等项目资金800万余元,对竹园培植、产业道路、水利设施等进行“项目化”扶持建设,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多元筹资撬动各类资本参与发展。

大关镇的筇竹。据网络

以财政投入资金为引导,县级整合资金投资5亿元建设竹产业园区,引进贵州红赤水公司、杭州所氏竹业等企业投资500余万元建设筇竹产品加工厂。 创新产业方式,推动产业链条向实现“全身变宝”转变。融入文化创意、科技加工等理念和技术探索全竹开发利用,变“向一根笋要效益”为“向全身竹要价值”。“点”上求突破,全竹利用。创办引进鑫兴、曦之竹等5家竹产品企业,年加工竹笋达6000吨,竹才30余万根,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木杆清水笋”入选《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面”上求提升,建设园区。

大关县以木杆镇为核心推进“一县一业”,在木杆镇向阳村规划分三期建设筇竹产业示范园,目前完成一期建设1.6亿元,二三期建设正在建设中。 巩固提升了脱贫成效。依托筇竹产业示范园及竹产品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群众捆绑到产业上,把产业链条捆绑到组织上,形成筇竹产业抱团发展格局。9个集体经济公司和35个竹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或流转方式集中土地2万亩,带动农户2346户10586人发展竹产业,人均收入近3000余元。 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大量扩大筇竹种植规模,让土地亩均收入从800元增长到1万元,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

笋竹产品开发带动了劳务、物流、电商等服务业发展,实现了种植由低效向高效、加工贸易转变,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增”目标。 培育壮大了支柱产业。发展筇竹林地30万余亩,6200余户农户参与筇竹产业发展,竹产业发展土地租金(股金)、育苗薪金、抚育薪金、采笋薪金和采竹售笋现金“五金”成为木杆人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着力打造了生态木杆。累计人工种植筇竹13万余亩,全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0%,保护了濒危物种,改善了生态环境,让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既为广大山区群众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又让长江上游生态敏感脆弱的乌蒙山绿了起来,郁郁葱葱的竹海不仅成为“绿色银行”,更是宜居宜游的“生态氧吧”。

而如若云南省昭通市能够重视笔者之建言,以《史记——西南夷列传》之“自巴蜀筰关入”这千古谜语,为云贵夜郎历史文化旅游及大关筇竹产业打一个翻身广告,岂不美哉?

转载请注明摘自 搜狐号 原标题:夜郎古都属地牛栏江以东的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可否更名“筰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