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会接受谦虚做人的道理,比方说,读一读孔融让梨的故事。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却发现,一旦自己混得如鱼得水了,就控制不住“洋洋得意”的本性,就像项羽做了“西楚霸王”之后,还得衣锦还乡。
当我们进入中年之后,如果还要炫耀自己,那就显得很愚钝了。时间和精力,都是用来谋业和养家的,对于外界的社交,应该看清楚了。
01
炫耀,只会害了自己。
唐朝的白居易,在今天来看,他是一个响当当的大诗人。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却栽了好几个跟头。
年纪轻轻的白居易,去长安城赶考,中了进士。本以为,一举成名天下知,以后的事情,都好办。但是皇帝没有安排他做大官,仅仅是做秘书省校书郎——掌校典籍,订正讹误。
官位不好,收入就不高,导致白居易只能租房,住在常乐坊一带。
母亲到长安看他,寒酸的样子,让他很难受,一咬牙就在郊区义津乡金氏村买了房子。
房子有了,但是离上班的地方太远了,车马劳顿,还有可能迟到。这样的日子,白居易觉得难受,还没有面子。
五十多岁的白居易,人生稳定下来了,在洛阳城买下豪宅,还添加了很多小景点,日子好不惬意,还邀三五好友,一起来喝茶喝酒。据说,为了房子的事情,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卖掉了两匹马,凑够了付款。
为了进一步扩大豪宅的名气,白居易写诗歌颂——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
炫耀的声音,传到了史官的耳朵里,于是把该事记录在案。显然,这是不光彩的事情,变相地说明了“为人奢靡”的形象。
再往后,据说白居易的豪宅,变成了寺院。说明一个事实——如要留财给子孙、如要留好家风、好名声,就别炫耀。
你张扬的,恰好是别人盯上的,暗地里要毁掉的。可悲的是,始作俑者是自己。
生活中,我们要记住这样的忠告——做一百件好事,不一定会出名;做一件坏事,就会臭名昭著。
也就是说,我们保持一辈子的低调,不一定会引起注意,得到歌颂,但是一次炫耀,就可能毁掉自己的拥有的一切。
比方说,你把金子摆在大门口,遭到贼人,是必然的;你把金子放在头顶,被人暗算,是有可能的;你在朋友圈里显摆,被人留言中伤,概率很高。
炫耀什么,都说明一个人的内心缺乏什么,也容易丢失什么。我们不得不知。
02
不炫耀,才是真的聪明。
培根在《人生论》里写道:“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徒然令人赞羡,而深藏不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
聪明的人,会想办法留住自己的运气,不会给人生添堵。因而,把这几件炫耀的事彻底从自己的身上根除,就最好不过了。
其一,职业的状况,不炫耀,少是非。
很多人喜欢晒工作,还给大家看工资条。这样做,无非就是要人啧啧称赞。
可是很多单位,收入是分等级的,也是需要保密的,避免引起员工之间的对比、心理不平衡。有些收入,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有,若你得到了,千万别亮出来。
就是普通人,若你工资很高,有人会嫉妒你,或者找你介绍工作,显得很为难;若你工资很低,工作很差,就会引起别人的嘲笑。
不炫耀,默默无闻地工作,才能得到上司青睐,尊重职场规则。
其二,钱财的多少,不炫耀,是底气。
炫耀钱,会引来借钱、筹款、嫉妒等麻烦,甚至因此弄丢人际关系。毕竟,金钱可以让人分出层次,不同层次的人,难以聚在一起。
钱是做人的底气,但最好是偷着乐,一家人慢慢花。财不露白,是古往今来的规则。
其三,帮忙的关系,不炫耀,不添堵。
遇到好心人,拍下来,发个朋友圈。这是正能量。
不是所有的关系,都能暴露的。有的人帮你,但是不要宣扬,连被外人知道,都是多余的。
比方说,某个上司特别照顾你,不要说出来。否则会引起同事们的排挤。
看清关系,选择性地宣传,才是做人的智慧。
其四,父母的偏爱,不炫耀,保和气。
父母爱你,但是不一定爱“其他兄弟姐妹”。也许是因为父母偏心,也许是因为其他的兄弟姐妹不争气,父母的晚年,无法依靠。
就是很通情达理的父母,也无法做到百分百公平。多理解父母,多隐藏父母的小缺点,才是为人子女的智慧。
另外,一个人的才华、身上的伤疤、孩子的学习成绩、夫妻的过往、祖辈的遗产等,都不值得炫耀。
在低调做人的同时,还注意屏蔽和辨别外界的声音和画面,才是真聪明。就像政治家魏征说的:“目不淫于炫耀之色,耳不乱于阿谀之辞。”
03
《论语》有言:“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都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每月都能温习已经学到的,就是学好了。人要变得聪明,就得持续性学习,进取不止。
对于炫耀这件事,我们要根据时代、自身的变化,加以认知和克制。
放大人生的格局,人生的起起落落就算不得什么了,从而一切都是安稳的。
用心去经营自己的生活,而不去和外人比较,保持了内心的平衡,就不会想炫耀什么了。
把自己当成“一无所知”的人,就会发现自己没什么值得炫耀,不过是平凡人而已。
让自己忙起来,就没有时间去吹捧了,连群聊和朋友圈,都无暇顾及。
不炫耀,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还是修炼自己。
愿你我管好自己,每天超越自己,不和别人攀比,清清静静地过好这一生。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