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纯白了她歌词的出处(纯白了她歌词名叫什么)

日本的俳(pái)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

整首诗只有17个音节,

周作人说类似中文的六七个字。

1920年代传入中国后引起众人模仿,

最出名的就是冰心的《繁星》《春水》。

即使在京都,听见杜鹃啼叫,我想念京都,

母亲总是先把,柿子最苦的部分吃掉,

最深的感情,却能用最短的话来传达。

去年,台湾诗人陈黎及其太太张芬龄,

翻译了日本最著名的两位俳句大师的作品,

《松尾芭蕉俳句300》《小林一茶俳句300》,

这是日本俳句第一次以如此完整的面貌在中文世界里面世。

一条摄制组去台湾花莲拜访了陈黎,

请他讲了讲俳句之美,

并且重温了两位日本俳句大师的传奇人生。

口述 陈黎 编辑 倪蒹葭

俳句起始于16世纪江户时期的日本,由五、七、五共十七个音节组成,国际化后经常排列成三行。它是非常能够代表日本人民族性的一种诗歌形式,直到现在,还是广为日本人喜爱。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说俳句是最精炼的小说。它像短刀一样,一刀刺入,驱散陈腐的空气,划开亮丽的美感。

海暗了,鸥鸟的叫声微白

——松尾芭蕉

下下又下下,下又下之国,凉快无上

——小林一茶

中国最早翻译和介绍日本俳句的人是周作人,钱理群说,周作人正是从俳句进入了日本文化的殿堂。

除了5-7-5的音节限制,俳句还有一个季题限制:每首诗中都要有一个代表季节的词。可以直接是春、夏、秋、冬的字眼,也可以是代表这个季节的植物、动物、日常生活、自然现象。

春来了,

第一音方出,

四野皆绿

夏之海浪荡:

大岛小岛

碎成千万状。

然而,像春花秋月何时了这种句子就犯规了,因为一首俳句里只能有一个季语,这句诗里季节出现了两次。

江户时代

俳句最早是从俳谐连歌发展而来,俳谐二字其实出自中国。《史记滑稽列传·索隐》里说,滑稽犹俳谐也。杜甫也写过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所以俳句一开始其实是一种诙谐诗,迎合的是卑俗阶层的趣味。俳句诞生的江户时代,日本贵族中流行的是和歌,只有位于社会中下层的市民街阶级才以俳句来取乐。

有一首江户时代的著名俳句,作者已不可考,是一个典型例子:

偷人家妻子,惊心动魄又美味,有如吃河豚

松尾芭蕉的蛙俳

后来,俳句经过改造,俗趣的成分减少了,被提升为一种艺术,成为一种具有闲寂趣味的诗。

例如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那首《古池》,几乎成了所有俳句的代表作:

古池——

青蛙跃进:

水之音

这首俳句不过直写实情实景,却充满禅趣。古老的池塘,是一个永恒静止的画面,活生生的青蛙,突然扑通跳进水里,火花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交汇迸发出来。

松尾芭蕉还给自己的一辈子的爱人寿贞尼写过好几首情诗,其中一首是他得知她去世以后创作的:

秋近,心相亲

四叠半的小空间

他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爱人的思念,而是写自己呆在这个小房间(四叠半的意思是四又二分之一个榻榻米的大小)的心情。言在此而意在彼,句短情长,充满含蓄之美。

俳句短短十七个音节,换成汉字才六七个字,传情达意,靠的主要是暗示,不是明说。就像夏目漱石说的,今晚月色很美,才是我爱你最恰当的表达。

川濑敏郎插花,有着日式禅趣

俳句短小凝练的语言,描写的是一闪即逝的景象,一刹那的情思,一个瞬间的顿悟。然而,一个瞬间以后,戛然而止。

这跟唐诗要靠起承转合、用偶数的句子完整建构一首诗,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唐诗是偶数的美学,那俳句则代表日本民族那种奇数、畸零的美,wabi sabi(侘寂)之美。不求彻底和完整,而是透过残缺和不完整,让你自行去玩味体会。

旅途中的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俳圣,是历史上改造日本俳句的最关键的人物。他对俳句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俳句艺术。

他出生于江户德川幕府时代的伊贺上野,靠近现在的京都。那个时候的日本社会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则奉行严格的封建阶级秩序。

芭蕉是一个低级武士的儿子,13岁时父亲去世,18岁开始做当地领主藤堂良忠的侍童,他从藤堂良忠那里学会了俳句这种诗歌格式。

芭蕉庵里的松尾芭蕉像

20岁左右,他就在京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俳谐诗集,声名鹊起。那个时候,他还起了一个武士的名号宗房。但是两年以后,他的主人去世,他离开了领主的家,等于放弃了走武士的道路,从此以后致力于俳句创作。

28岁的时候,他迁居江户(现在的东京),35岁取得俳谐宗匠的资格,这个资格相当于一个职业技能执照。

唐朝的李白曾经是他非常尊崇的诗人。他为了向李白致敬,曾经取过一个俳号叫桃青,桃青和李白形成一种对偶,前者指未成熟的桃子,后者则意为白色的李子。

他的俳句很多意象也来自于李白,例如李白写过《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芭蕉写的是:

无花,无月

独酌——

无相亲哉!

关口芭蕉庵

他对杜甫也很熟悉。37岁时,他离开繁华市区,到江户的隅田川畔隐居,他把住处称为泊船堂,出处就是杜甫的名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实这时,芭蕉已经功成名就了,但是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还是不满意,开始转向禅宗,寻求突破。

隐居之后,他与附近临川庵的佛顶和尚密切往来,并拜其为师学禅。他从未正式出家,但他习禅、剃发、穿僧衣。禅和老庄哲学对他的影响日益明显。

学禅之后,属于芭蕉的俳风终于形成。最著名的古池蛙俳就是这时候写出的。

他的俳句反映了日本禅宗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侘与寂。

侘是指安于简朴,寂是指安于清寂,这与千利休藉茶道追寻的心境是相同的。

伐树——凝视

残余露白的圆树根:

今宵明月

川濑敏郎插花,有着日式禅趣

芭蕉写过一首关于《菜根谭》的俳句:

晨起雪纷纷,

独嚼

鲑鱼干……

在大雪纷飞的寒冷早晨,独自啃着鲑鱼干,也觉得别有一番滋味。芭蕉说,有钱的人吃肉,显耀财力,而他对此弃而不取,宁愿过一种清贫、闲适的自由生活。

芭蕉舍弃了很多尘世的享受。他原本有一个同居多年的爱人寿贞尼,37岁归隐以后就和她疏离了。直到晚年,才把寿贞尼接到身边,在芭蕉庵附近找了一个居所,安顿她和3个子女。

他从41岁开始,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长途旅行上。旅行是他的另一种苦修。

出一次远门在江户时代非常不容易,芭蕉每次都是徒步行走。仅留纸衣一枚做寝具,雨衣一件,还有砚、笔、纸、药等,加上饭盒箱,裹做一包,背在身上。即使空手,也已腿脚乏力,身上疲惫。步履迟缓,艰难备尝。

他最出名的一次旅行,是1689年由芭蕉庵出发,150天內步行了2400公里,深入日本北陆,再折返西岸,南下至岐阜县,写了《奥之细道》这本游记。

因为他的旅行范围相当广阔,有人怀疑他是德川幕府的间谍。还有人认为他当过忍者,他的出生地——伊贺国的上野,曾经出过很多忍者。

他很多最好的俳句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他通过徒步的旅途生涯, 极力追求新的俳风 ,回归自然的闲寂意境:

但愿呼我的名为旅人——初冬第一场阵雨

欲知我的俳句——秋风中,在旅途上过上几夜吧

芭蕉一生活了51岁。1694年,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又出发旅行,在大阪染上了腹疾,终于在异乡去世,临终前还留下了最后一首俳句:

羁旅病缠:

梦如黑胶片,回旋

于枯野唱盘

小林一茶与松尾芭蕉相隔八九十年,是江户时代后期的俳句大师。他不受任何俳句门派的限制,自成一家。

一茶1763年出生在信州柏原(今日本长野县)。柏原是一个山地村庄,位于日本屈指可数的大雪地带,土质贫瘠。在一茶出生的时候,柏原大概有一百五十户人家,人口约七百人。冬天积雪比一个人还高,常常要度过长达三个月的阴郁冬笼(冬日闭居、幽居)期。

一茶3岁时母亲就病逝了。少年时候,他白天都在干农活,晚上做草鞋。冬天大雪没有农活的时候,他就在当地私塾读点书,培养了基本的读写能力。

一茶和继母的关系很不好,14岁的时候,养育他的祖母也去世了。为了避免和继母冲突,父亲让十五岁的一茶一个人去了江户(今天的东京),据说在寺院或诊所工作。

在江户时,他开始接触俳句。27岁时,小林一茶很可能跟着松尾芭蕉的旅行游记《奥之细道》也做了一次旅行,写了一本《奥羽行纪》,但没有流传下来。在一茶那个时代,要获得俳句诗人的资格,跟着芭蕉的游记也游历一番是一个必要条件。

小林一茶旧宅

39岁时,一茶的父亲去世,一茶返乡。父亲留下遗嘱说,财产由一茶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平分,但是继母坚决反对,一茶只好继续他的流浪生活。父亲去世后的几年,一茶曾经几次回乡,想交涉父亲的遗产,始终没有办成。

到50岁时,一茶下定决心回到故乡柏原。遗产问题得到解决,家中屋子一分为二,一茶和弟弟各住一间。他终于结束了三十多年的漂泊生活。

52岁时,一茶才终于第一次结婚,半百当女婿,以扇羞遮头。婚后他生有二子一女,却都夭折了,妻子也难产而死。

他自己罹患中风,第二次结婚,不幸失败,又结了第三次婚。

六十四岁时,家遭大火,只能蜗居在贮藏室。去世时,唯一继承了他的香火的小女儿,还在他第三个妻子的腹中未出生。

小林一茶一生写了两万多首俳句。他一生悲苦的个人经历,形成了他独特的俳句风格,是一种朴素中带着伤感,诙谐中带苦味的生之感受。

母亲总是先把

柿子最苦的部分

吃掉

倘若父亲还在——

绿野上同看

黎明的天色

他悲苦的生涯,使他对众生怀抱一种深沉的同情。他喜爱小孩和小动物,时时流露出纯真的童心。

不同于松尾芭蕉对风雅的追求,小林一茶的俳句简朴亲切,浅显易懂,具有一种童谣的风格,更能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共鸣。

流浪猫

把佛陀的膝头

当枕头

你指出这些梅花

是要我们出手偷吗

月亮?

一茶也留下很多诗追念37岁就病逝的妻子菊:

我那爱唠叨的妻啊,

恨不得今夜她能在眼前

共看此月

秋日薄暮中

只剩下一面墙

听我发牢骚

他给自己取俳号为一茶,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意趣有相通之处。在他的《宽政三年纪行》开头说:信浓国中有一隐士,胸怀此志,将宇宙森罗万象置放于一碗茶中。一碗茶,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

日本著名俳句学者、作者山下一海,曾经用一个字分别形容芭蕉和一茶,松尾芭蕉——道,旅行的道路,小林一茶——生,生活、生命的生。

他的俳句的确是生意盎然。他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但他又说,此世,如行在地狱之上凝视繁花。

去年2月,花莲发生了我此生遇到过最强烈的地震,最高达到6.4级。而且之后余震不断,短短四天里面震了300多次。我跟太太都不敢呆在家里面,只好驱车出门,以旷野为家,流浪了好几天。

好不容易回到家,屋舍已经被震得乱七八糟。很神奇的是,我原先一直在找的一张英国作曲家普塞尔的唱片,不知道被塞到了哪儿,地震一震,居然给震出来了。

那天晚上收拾妥当以后,我把这张好几年没有见到的唱片放进音响。当它播出第一首歌时,音乐瞬间带给了我们极大的慰藉。我整个人哭了,我就想到了小林一茶的俳句:

在盛开的

樱花树下,没有人

是异乡客

音乐之美、樱花之美,艺术之美,可以安抚人心,让所有置身于美的国度的人变成同胞、家人,再没有流离失所的困顿感。

地震之后,我就决定要系统翻译整理小林一茶和松尾芭蕉的俳句,出版诗集。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我们家两个大人一个小孩,最早对小林一茶四个字有深刻印象的,是我七岁的女儿。

有一天,她看我在稿子里写到这四个字,兴奋地对我说:啊,小林一茶我认识!

我问她怎么认识这个名字,她马上跑去拿来一本绘本《窗边的小豆豆》,翻到其中一章,标题赫然是小林一茶。她还当场背出了一首一茶的俳句:

雪融了,

满山满谷都是

小孩子

我的父母生长于日据台湾时期,小时候总能在家里听到他们用日语交谈。长大后我自己阅读翻译日本的诗歌,遇到疑难,都会请爸妈帮我解释一下。这次翻译一茶和芭蕉的俳句,我年近90的双亲,照样成为我的顾问。

当时我们一起读到这首俳句的时候,我心里几乎哭了出来:

父在母在

我在的——啊,

美如繁花之日

我和父母,三个人加起来将近240岁,还能够在一起喝茶,分享诗歌,不只美如繁花,简直比繁花还美。

两三百年过去了,这些极短的句子还是轻易地就走上我们的心头。

短小洗练是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实也是由短篇小说连缀而成,前后结构松散。这种结构短小的特点,从小说到诗歌,成为日本文学的一个传统,俳句正是这一传统的体现。

今天的日本人照样在写俳句,民间的俳句协会也会像松尾芭蕉一样,每月出去游玩采风,然后把感受变成俳句。

周作人1920年代就说过,俳句形式短小,其实特别适合现代人的抒情需要。现在我们没有再做绝句的兴致,这样俳句式的小诗恰好来补这个缺,供我们发表刹那的感性之用。

我们现在写俳句,不一定拘泥于它17个音节的形式。就像拿起手机发个简讯一样,利用文字、语音,记录一刹那的灵光,传递出一种让人眼睛一亮的内涵,也能丰富每日的生活。那我想,每一个人从今天开始,都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俳句诗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搜索建议:纯白了她歌词的出处  
热闻

 万圣节的作文900字

关于万圣节的作文900字六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展开)

热闻

 【歌词】Mushroom / 歌...

蘑菇·蘑菇 MUSHROOM 词曲/陈升我想我有点麻烦 找不到人要一些同情我猜你跟我一样 经常也觉得内心空虚这城里不管冬夏晴雨 都忙著玩著吃人的游戏路上走著无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