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 2023-2025年 )的通知》,在“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三好一满意”活动、“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惠民便民活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该行动计划。
本次行动范围为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行动的责任主体,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医疗机构要按照本行动计划和辖区具体方案要求,强化医疗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强化人员教育,培育质量安全文化,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三年行动工作任务明确,提出了三大方面、28项具体措施和五大专项行动。
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方面:
围绕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以及医务人员、药品器械、医疗技术等核心要素指导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完善落实,并着力加强急诊、门诊、日间、手术、患者随访等薄弱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
二是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高过程质量。
围绕日常诊疗行为、患者评估、三级查房、合理用药、检查检验、病历质量、会诊行为、急难危重患者救治、患者安全管理、护理服务等10个方面进行部署,指导医疗机构提升全诊疗流程的质量安全。
三是织密质量管理网络,完善工作机制。
要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一步健全质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质量安全信息公开、探索建立“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机制,并在工作中强化目标导向、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作用,督促指导医疗机构落实相关工作要求。
同时,行动设立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破壁」行动、病历内涵质量提升行动、患者安全专项行动、「织网」行动5个专项行动,就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以疾病为链条」的诊疗模式、病历内涵质量、患者安全管理、质控组织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也是本次行动的核心任务:
保障手术质量安全。
医疗机构严格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强化手术分级和医生授权动态管理,确保三、四级手术逐项授予和动态调整。
全面加强手术患者术前评估、麻醉评估,落实术前讨论制度,准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科学制订手术方案。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强化围手术期管理。
优化要素配置和运行机制。
医疗机构进一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理念,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壁垒,以多学科协作( MDT )为基础,探索专病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重大疾病诊疗一站式服务。
加强病历质量管理。
以提升病历内涵质量和完整性、及时性为核心任务,加强编码管理和病历质量培训,规范病历书写。
以首次病程、上级医师查房、手术记录、阶段小结、出院小结等反映诊疗计划和关键过程的病历内容为重点强化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意识和水平。
推行门( 急 )诊结构化病历,提高门( 急 )诊病历记录规范性和完整性,提高门( 急 )诊电子病历使用比例。
强化患者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患者安全意识和对医疗质量( 安全 )不良事件的识别能力,强化医疗质量( 安全 )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定期对患者医疗质量( 安全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系统性改进工作。
完善「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机制。
医疗机构将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以医疗质量安全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机制。
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2023年5月—6月为启动阶段,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制定印发行动计划,拟定对各省份行动效果监测指标体系。
2023年6月—2025年9月为实施阶段,2025年10月-12月为评估总结阶段。
28项具体措施和五大专项行动
以下为部分任务要点,全部28项工作内容。
强化药品器械管理。
医疗机构依法依规确定本机构药品器械供应目录,加强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抗微生物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放射影像设备、植入类器械等常用设备器械的管理,做好药品器械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对不良反应多且安全隐患突出的药品器械要及时依法依规清退出供应目录。
规范医疗技术管理。
医疗机构全面梳理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以限制类技术、内镜和介入技术等为重点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强化新技术、新项目机构内准入管理,完善技术授权和动态管理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临床应用和适宜技术推广。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要严格按照《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试行 )》要求,严格落实感控管理各项要求。
医疗机构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优化门急诊诊疗工作流程,优化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和多学科门诊诊疗服务,加强门诊手术、门诊化疗、门诊输液等门诊服务的质量安全管理,并把门急诊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
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日间医疗病种和技术管理,强化日间医疗科室和医师审核授权管理,不断扩充日间医疗服务范围,提升日间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加强日间医疗患者评估和随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予以干预,保障日间医疗患者安全。
提高患者随访质量。
医疗机构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及诊疗规律,明确随访时间、频次、形式和内容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随访并准确记录,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出院后连续、安全的延伸性医疗服务。
重点加强四级手术、恶性肿瘤患者的随访管理,重点关注患者出院后发生并发症、非预期再入院治疗和不良转归等情况。
提升三级查房质量。
严格落实三级查房制度,保障临床科室对患者的查房频次、形式和内容符合规定;倡导医疗、护理、药事联合查房,倡导中西医联合查房,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针对性调整诊疗方案。对四级手术患者和疑难危重患者要进行重点查房,推行多学科联合查房。
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规范医师处方行为,按照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的合理用药原则开具处方。推行临床药师制,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处方点评、药学监护等合理用药管理方面的作用。
强化合理用药教育与培训,对不合理用药行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在儿科等重点科室配备驻科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管理。
提高检查检验质量。
建立健全覆盖检查、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室内质量控制,重点关注即时检验( POCT )质量管理,配合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对于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优化危急值项目管理目录和识别机制,强化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
加强会诊管理。
进一步完善会诊制度,明确各类会诊的具体流程,加强会诊人员资质管理,统一会诊单格式及填写规范,规范会诊行为,追踪会诊意见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
同时,加强中医、营养、康复、精神、检验、病理、影像、药学等科室的多学科会诊参与度,充分发挥营养和康复治疗对提升治疗效果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考核评估指挥棒作用。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医院评审、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医联体绩效考核、临床专科评估、单病种质量评估等工作的指挥棒作用,将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督促指导医疗机构落实相关政策要求。